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鄭 隋縣。華陰 隋縣。垂拱二年,改為仙掌縣。天授二年,分置同津縣于關口,長安中廢。神龍元年,復為華陰。上元元年,改為太陰縣。寶應元年復舊。下邽 隋縣。舊屬同州,垂拱元年來屬。
同州上輔 隋馮翊郡。武德元年,改為同州,領馮翊、下邽、蒲城、朝邑、澄城、白水、郃陽、韓城八縣。三年,分朝邑置河濱縣,分郃陽置河西縣,分澄城置長寧縣。仍割河西、韓城、郃陽三縣,于河西置西韓州。九年,分馮翊置臨沮縣。貞觀元年,省河濱、臨沮二縣。八年,省長寧縣,廢西韓州,以郃陽、河西二縣來屬。垂拱元年,割下邽屬華州。開元四年,割蒲城縣屬京兆府。天寶元年,改同州為馮翊郡。乾元元年,復為同州。乾元三年,以蒲州為河中府;割朝邑縣入河中府,改河西縣為夏陽縣,又屬河中府。舊領縣九,戶五萬三千三百一十五,口二十三萬二千一十六。天寶領縣六,戶六萬九百二十八,口四十萬八千七百五。在京師東北二百五十五里,至東都六百二里。
馮翊 隋縣
郃陽 隋縣。武德三年,割屬西韓州。貞觀八年,復屬同州
白水 隋縣
澄城 隋縣
韓城 隋縣。武德七年,割屬西韓州。八年,自河西縣移西韓州理于此,領韓城、郃陽、河西三縣。貞觀八年,廢西韓州,以韓城等三縣復還屬同州也
夏陽 武德三年,分郃陽于此置河西縣。乾元三年,為夏陽。
坊州上 隋上郡之內部縣。周天和七年,元皇帝作牧鄜州,于此置馬坊。武德二年,分鄜州置坊州,以馬坊為名。天寶元年,改為中部。乾元元年,復為坊州。舊領縣二,戶七千五百七,口一萬一千六百七十一。天寶領縣四,戶二萬二千四百五十八,口十二萬二百八。在京師東北三百四十七里,去東都九百四十八里。
鄜城 隋縣。武德元年,屬鄜州。二年,改屬坊州
中部 隋曰內部。武德元年,屬鄜州。二年,改為中部,屬坊州
宜君 舊屬宜州。貞觀十七年廢,二十年復置,屬雍州,管玉華宮。永徽二年,復廢。龍朔三年,又割中部、同官兩縣地復置宜君縣,理古礻殳祤城北,屬坊州
昇平 天寶十二年,分宜君縣置。
丹州下 隋延安郡之義川縣。義寧元年,于義川置丹陽郡。武德元年,改為丹州,領縣五。二年,于州置總管府,北連、北廣二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咸寧郡。乾元元年,復為丹州。舊領縣五,戶三千一百九十四,口一萬七千二十。天寶,戶一萬五千一百五,口八萬七千六百二十五。在京師東北六百一十一里,去東都九百二十里。
義川 隋縣
汾川 隋縣,治土壁堡。開元二十二年,移于今所
咸寧 隋縣,治白水川。景龍二年,移治長松川
云巖 隋廢縣,武德元年,復分義川縣置,理回城堡。咸亨四年,移治今所
門山 隋廢縣,武德三年,分汾川縣置,治宋斯堡。總章二年,移治庫利川。
鳳翔府 隋扶風郡。武德元年,改為岐州,領雍、陳倉、郿、虢、岐山、鳳泉等六縣。又割雍等三縣,置圍川縣。其年,割圍川屬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以圍川及鄜州之麟游、普潤等三縣來屬。七年,又置岐陽縣。八年,改圍川為扶風縣,省虢縣及鳳泉。天授二年,復置虢縣。天寶元年,改為扶風郡。至德二年,肅宗自順化郡幸扶風郡,置天興縣,改雍縣為鳳翔縣,并治郭下。初以陳倉為鳳翔縣,乃改為寶雞縣。其年十月,克復兩京。十二月,置鳳翔府,號為西京,與成都、京兆、河南、太原為五京。寶應元年,并鳳翔縣入天興縣,后罷京名。舊領縣八,戶二萬七千二百八十二,口十萬八千三百二十四。天寶領縣九,戶五萬八千四百八十六,口三十八萬四百六十三。在京師西三百一十五里,去東都一千一百七十里。
天興 隋雍縣。至德二年分雍縣置天興縣。寶應元年廢雍縣,并入天興
扶風 武德三年,分岐山縣置圍川縣,取湋川為名,俗訛改為"圍"。四年,以圍川隸稷州。貞觀元年,為扶風縣,復屬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