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志第二十
◎地理三○淮南道六 江南道七 隴右道八
淮南道
揚州大都督府 隋江都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于潤州江寧縣置揚州,以隋江都郡為兗州,置東南道行臺。七年,改兗州為邗州。九年,省江寧縣之揚州,改邗州為揚州。置大都督,督揚、和、滁、楚、舒、廬、壽七州。貞觀十年,改大都督為都督,督揚、滁、常、潤、和、宣、歙七州。龍朔二年,升為大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廣陵郡,依舊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復(fù)為揚州。自后置淮南節(jié)度使,親王為都督,領(lǐng)使;長史為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恒以此為治所。舊領(lǐng)縣四:江都、六合、海陵、高郵、戶二萬三千一百九十九,口九萬四千三百四十七。天寶領(lǐng)縣七,戶七萬七千一百五,口四十六萬七千八百五十七。在京師東南二千七百五十三里,至東都一千七百四十九里。
江都 漢縣,屬廣陵國。隋為江都郡。武德三年,改為兗州,七年改為邗州,九年改為揚州都督府,皆以江都為治所
江陽 貞觀十八年,分江都縣置,在郭下,與江都分理
六合 漢堂邑縣,屬臨淮郡。晉置秦郡,北齊為秦州,后周為方州,隋改為兗州。武德七年,復(fù)為方州,置六合縣。又分六合置石梁縣。貞觀元年,省方州,并石梁入六合,屬揚州。
海陵 漢縣,屬臨淮郡。至隋,屬南袞州。武德二年,屬揚州,景龍二年,分置海安縣。開元十年省,并入海陵
高郵 漢縣,屬廣陵國,至隋不改。武德二年,屬兗州。州改,仍舊
揚子 永淳元年,分江都縣置
天長 天寶元年,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天寶七載,改為天長。
楚州中 隋江都郡之山陽縣。武德四年,臧君相歸附,立為東楚州,領(lǐng)山陽、安且、鹽城三縣。八年,廢西楚州,以盱眙來屬,仍去"東"字。天寶元年,改為淮陰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楚州。舊領(lǐng)縣四,戶三千三百五十七。口一萬六千二百六十二。天寶領(lǐng)縣五,戶二萬六千六十二,口十五萬三千。在京師西南二千五百一里,至東都一千六百六十里。
山陽 漢射陽縣地,屬臨淮郡。晉置山陽郡,改為山陽縣。武德四年,置東楚州。八年,去"東"字,治于此縣。縣東南有射陽湖
鹽城 漢鹽瀆縣地,屬臨淮郡。久無城邑,隋末,韋徹于此置射州,立射陽、安樂、新安三縣。武德四年歸國,因而不改。七年,廢射州及三縣,置鹽城縣于廢射州,仍屬楚州
盱眙 漢縣,屬臨淮郡。武德四年,置西楚州。置總管,管東楚、西楚。領(lǐng)盱眙一縣。八年,廢西楚州,以盱眙屬楚州。寶應(yīng) 漢平安縣,屬廣陵國。武德四年,置倉州,領(lǐng)安宜一縣。七年,州廢,縣屬楚州。肅宗上元三年建巳月,于此縣得定國寶十三枚,因改元寶應(yīng),仍改安宜為寶應(yīng)
淮陰 乾封二年,分山陽縣置于隋舊廢縣。
滁州下 隋江都之清流縣。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置滁州,又以揚州之全椒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永陽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滁州。舊領(lǐng)縣二,戶四千六百八十九,口二萬一千五百三十五。天寶領(lǐng)縣三,戶二萬六千四百八十六,口十五萬二千三百七十四。在京師東南二千五百六十四里,至東都一千七百四十六里。
清流 漢全椒縣地,屬九江郡。梁置南譙州,居桑根山之朝陽,在今縣西南八十里南譙州故城是也。北齊自南譙故城經(jīng)治于此新昌郡城,今州治是也。隋改南譙為滁州,后廢。武德三年復(fù)置,皆治于清流縣
全椒 漢舊縣名。梁北譙郡,又改為臨滁郡。隋改為滁縣,煬帝復(fù)為全椒。永陽 景龍二年,分清流縣置。
和州 隋歷陽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改為和州。天寶元年,改為歷陽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和州。舊領(lǐng)縣二,戶五千七百三十,口三萬三千四百一。天寶領(lǐng)縣三,戶二萬四千七百九十四,口十二萬一千一十三。在京師東南二千六百八十三里,至東都一千八百一十一里。
歷陽 漢縣,屬九江郡。東晉置歷陽郡。宋為南豫州,北齊置和州。隋為歷陽郡。國初,復(fù)為和州。皆治此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