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志第二十
臨安 垂拱四年,分余杭、于潛,置于廢臨水縣。
新城 永淳元年,分富陽置。
紫溪 垂拱二年,分於潛置。萬歲通天元年,改為武隆。其年,依舊為紫溪。
唐山 萬歲通天元年,分紫溪,又別置武隆縣。神龍元年,改為唐山。
越州中都督府 隋會稽郡。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越州總管,管越、嵊、姚、鄞、浙、綱、衢、谷、麗、嚴、婺十一州。越州領(lǐng)會稽、諸暨、山陰三縣。七年,改總管為都督,督越、婺、鄞、嵊、麗五州。越州領(lǐng)會稽、諸暨、山陰、余姚四縣。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嵊州為剡縣,來屬。麗州為永康,屬婺州。省山陰縣。督越、婺二州。貞觀元年,更督越、婺、泉、建、臺、括六州。天寶元年,改越州為會稽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越州。舊領(lǐng)縣五,戶二萬五千八百九十,口十二萬四千一十。天寶領(lǐng)縣七,戶九萬二百七十九,口五十二萬九千五百八十九。在京師東南三千七百二十里,至東都二千八百七十里。
會稽 漢郡名。宋置東揚州,理于此,齊、梁不改。隋平陳,改東揚州為吳州。煬帝改為越州,尋改會稽郡,皆立于此縣
山陰 垂拱二年,分會稽縣置,在州治,與會稽分理
諸暨 漢縣,屬會稽郡。越王允常所都
余姚 漢縣,屬會稽郡。隋廢。武德四年,復(fù)置,仍置姚州。七年,州廢,縣屬越州
剡 漢縣,屬會稽郡。武德四年,置嵊州及剡城縣。八年,廢嵊州及剡城,以剡縣來屬。
蕭山 儀鳳二年,分會稽、諸暨置永興縣。天寶元年,改為蕭山。
上虞 漢縣,屬會稽郡。
明州上 開元二十六年,于越州鄮縣置明州。天寶元年,改為余姚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明州,取四明山為名。天寶領(lǐng)縣四,戶四萬二千二十七,口二十萬七千三十二。在京師東南四千一百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五十里。
鄮 漢縣,屬會稽郡。至隋廢。武德四年,置鄞州。八年,州廢為鄮縣,屬越州。開元二十六年,于縣置明州
奉化,慈溪,翁山,已上三縣,皆鄮縣地。開元二十六年,析置。
臺州上 隋永嘉郡之臨海縣。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領(lǐng)臨海、章安、始豐、樂安、寧海五縣。五年,改為臺州。六年,沒于輔公祏。七年平賊,仍置臺州,省寧海入章安。八年,廢始豐、樂安二縣入臨海。貞觀八年,復(fù)分置始豐。舊管二縣。永昌元年,置寧海縣。神龍二年,置象山縣。天寶元年,改為臨海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臺州。舊領(lǐng)縣二:臨海、始豐。戶六千五百八十三,口三萬五千三百八十三。天寶領(lǐng)縣六,戶八萬三千八百六十八,口四十八萬九千一十五。在京師東南四千一百七十七里,至東都三千三百三十里。
臨海 漢回浦縣,屬會稽郡。后漢改為章安。吳分章安置臨海縣。武德四年,于縣置臺州,取天臺山為名
唐興 吳始平縣,晉改始豐,隋末廢。武德四年,復(fù)置。八年,又廢。貞觀八年,復(fù)為始豐縣。上元二年,改為唐興
黃巖 上元二年,分臨海置
樂安 廢縣。上元二年,分臨海置,徙治孟溪
寧海 永昌元年,分臨海置
象山 神龍二年,分寧海及越州鄮縣置。
婺州 隋東陽郡。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婺州,領(lǐng)華川、長山二縣。七年,廢綱州,義烏來屬。八年,廢麗州為永康縣、衢州信安縣,并來屬。又廢谷州入信安,長山入金華縣。貞觀八年,復(fù)置龍丘縣。咸亨五年,置蘭溪、常山二縣。垂拱二年,分龍丘、信安、常山三縣置衢州,又置東陽縣。天授二年,又置武義縣。天寶元年,改婺州為東陽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婺州。舊領(lǐng)縣五,戶三萬七千八百一十九,口二十二萬八千九百九十。天寶領(lǐng)縣七,戶十四萬四千八十六,口七十萬七千一百五十二。在京師東南四千七十三里,至東都三千一百三十五里。
金華 漢烏傷縣,屬會稽郡。后漢分烏傷置長山縣。吳置東陽郡。隋改長山為金華,取州界山為名
義烏 晉分烏傷縣置。武德四年,置綱州,仍分置華川縣。七年,廢綱州及華川縣,改烏傷為義烏,以縣屬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