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志第二十
烏江 漢東城縣之烏江亭,屬九江郡。北齊為密江郡,陳為臨江郡,后周為問江郡,隋為烏江郡,縣皆治此
含山 武德六年置,八年廢。長安四年復,為武壽縣。神龍元年,復為含山。
濠州下 隋為鐘離郡。武德三年,改為濠州。又改臨濠為定遠縣,化明為招義縣。領鐘離、涂山、定遠、招義四縣。武德四年,省涂山入鐘離。天寶元年,改為鐘離郡。乾元元年,復為濠州。舊領縣三,戶二千六百六十,口一萬三千八百五十五。天寶,戶二萬一千八百六十四,口十萬八千三百六十一。在京師東南二千一百五十里,至東都一千三百一十三里。
鐘離 漢縣,屬九江郡。晉、宋、齊、梁,置徐州。隋初為濠州,煬帝復為鐘離郡。武德三年,置濠州。皆治于此。武德七年,省涂山縣并入
定遠 漢曲陽縣地,屬九江郡。隋置定遠縣
招義 漢淮陵縣地,屬臨淮。宋置濟陰郡。武德七年,改為招義。
廬州上 隋廬江郡。武德三年,改為廬州,領合肥、廬江、慎三縣。七年,廢巢州為巢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廬江郡。乾元元年,復為廬州,自中升為上。舊領縣四,戶五千三百五十八,口二萬七千五百一十三。天寶領縣五,戶四萬三千三百二十三,口二十萬五千三百九十六。在京師東南二千三百八十七里,至東都一千五百六十九里。
合肥 漢縣,屬九江郡。舊縣在北。夏水出城父東南,至此與肥水合,故曰合肥。梁置合州,隋初為廬江郡,皆治此縣
慎 漢逡遒縣,屬九江郡。古城在今縣南。隋為慎縣
巢 漢居巢縣,屬廬江郡。隋為襄安縣。武德三年,置巢州,分襄安立開城、扶陽二縣。七年,廢巢州及開城、扶陽二縣,改襄安為巢縣,屬廬州
廬江 漢郡名。漢龍舒縣地,屬廬江郡。梁置湖州,隋復舊也
舒城開元二十三年,分合肥、廬江二縣置,取古龍舒縣為名。
壽州中 隋為淮南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改為壽州。七年,置都督府,督壽、蓼二州,領壽春、安豐、霍丘三縣。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又以廢霍州之霍山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壽春郡,又置霍山縣。乾元元年,復為壽州。舊領縣四,戶二千九百九十六,口一萬四千七百一十八。天寶領縣五,戶三萬五千五百八十二,口十八萬七千五百八十七。在京師東南二千二百一十七里,至東都一千三百九里。
壽春 漢縣,屬九江郡。晉改為壽陽。晉于此置揚州,齊置豫州,后魏置揚州,梁復為豫州,后周置揚州。隋改壽州,煬帝為淮南郡,武德為壽州。皆以壽春為治所
安豐 漢六國,故城在縣南。梁置安豐郡。縣界有芍陂,灌萬頃,號安豐塘。隋因置縣
霍山 漢灊縣,屬廬江郡。隋置霍山應城三縣。貞觀元年,廢霍州,省應城、灊城二縣,以霍山屬壽州
盛唐 舊霍山縣。神功元年,改為武昌。神龍元年,復為霍山。開元二十七年,改為盛唐,仍移治于騶虞城
霍丘 漢松滋縣地,屬貫廬江郡。武德四年,置蓼州,領霍丘一縣。七年,蓼州廢,霍丘屬壽州。縣北有安豐津,斬毌丘儉處。
光州緊中 隋弋陽郡。武德三年,改為光州,置總管府,以定城縣為弦州,殷城縣為義州,以廢宋安郡為谷州,凡管光、弦、義、谷、廬五州。光州領光山、樂安、固始三縣。武德七年,改總管為都督府。貞觀元年,罷都督府,省弦州及義州,以定城、殷城二縣來屬。又省谷州,以宋安并入樂安。天寶元年,改為弋陽郡。乾元元年,復為光州。舊領縣五,戶五千六百四十九,口二萬八千二百九十一。天寶,戶三萬一千四百七十三,口十九萬八千五百八十。至京師一千八百五十五里,至東都九百二十五里。
定城 漢弋陽地,屬汝南郡。南齊為南弋陽縣,尋改為定城,武德三年,于縣置弦州,領定城一縣。貞觀元年,廢弦州,以定城屬光州,州所理也
光山 晉分弋陽置西陽縣,梁于縣置光州,隋為弋陽郡。武德三年,復為光州,治于光山縣。太極元年,移州理于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