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志第二十
岷州下 隋臨洮郡之臨洮縣。義寧二年,置岷州。武德四年,為總管府,管岷、宕、洮、疊、旭五州。七年,加督芳州。九年,又督文、武、扶三州。貞觀元年,督岷、宕、洮、旭四州。六年,督橋、意二州。十二年,廢都督府。神龍元年,廢當夷縣。天寶元年,改為和政郡。乾元元年,復為岷州。舊領縣四,戶四千五百八十三,口一萬九千二百三十九。天寶,縣三,戶四千三百二十五,口二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在京師西一千三百七十八里,至東都二千一百里。
溢樂 秦臨洮縣,屬隴西郡。今州西二十里長城,蒙恬所筑。岷山,在縣南一里。崆峒山,縣西二十里。后魏置岷州,仍改臨洮為溢樂。隋復改臨洮,義寧二年,改名溢樂。神龍元年,廢當夷縣并入
祐川 后周置基城縣。先天元年,改為祐川,避玄宗名
和政 后周置洮城郡。保定元年,置和政縣。
廓州下 隋澆河郡。武德二年,置廓州。天寶元年,改為寧塞郡。乾元元年,復為廓州。舊領縣二,戶二千二十,口九千七百三十二。天寶,縣三,戶四千二百六十一,口二萬四千四百。在京師二千三十里,至東都二千七百七十二里。
廣威 后漢燒當羌之地,段颎破羌斬澆河大帥即此也。漢末,置西平郡,此地即南界也。前涼置湟河郡。后魏置石城郡。廢帝因縣內化隆谷改為化隆縣。后周置廓州。先天元年,改為化成縣。天寶元年,改為廣威縣。縣界有拔延山。達化 后周置達化郡并縣。吐渾澆河城,在縣西一百二十里。米川 漢枹罕縣地,屬金城郡。貞觀五年,置米州及米川縣。十年,州廢,縣屬廓州。
疊州下都督府 隋臨洮郡之合川縣。武德二年,置疊州,領合川、樂川、疊川三縣。五年,又置安化、和同二縣,以處黨項,尋省。疊川、樂川縣。十三年,置都督,督疊、岷、洮、宕、津、序、壹、枯、嶂、王、蓋、立、橋等州。永徽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合川郡。乾元元年,復為疊州。舊領縣一,戶一千八十三,口四千六十九。天寶領縣二,戶一千二百七十五,口七千六百七十四。在京師西南一千一百一十里,至東都二千五百六十里。
合川 秦、漢已來,為諸羌保據。后周武帝逐諸羌,始有其地,置合川縣,仍于縣置疊州,取郡山重疊之義。舊治吐谷渾馬牧城,武德三年,移于交戍城
常芬 隋同昌郡之常芬縣。武德元年,置芳州,領常芬、恒香、丹嶺三縣。神龍元年,廢芳州為常芬縣,隸疊州。
宕州下 隋宕昌郡。武德元年,置宕州。領懷道、良恭、和戎三縣。貞觀三年,省和戎入懷道。天寶元年,改為懷道郡。乾元元年,復為宕州。舊領縣二,戶一百四十,口一千四百六十一。天寶,戶一千一百九十,口七千一百九十九。在京師西南一千六百五十六里,至東都二千二百八十五里。
懷道 歷代諸羌所據,后魏始附為蕃國。后周置宕昌郡,及懷道、良恭二縣。隋為宕昌郡。武德初,為宕州,理懷道
良恭 后周置陽宕縣,隋改為良恭。
河西道
此又從隴右道分出,不在十道之內。貞觀元年,分隴坻已西為隴右道。景云二年,以江山闊遠,奉使者艱難,乃分山南為東西道,自黃河以西,分為河西道。
涼州中都督府 隋武威郡。武德二年,平李軌,置涼州總管府,管涼、甘、瓜、肅四州。涼州領姑臧、昌松、番禾三縣。三年,又置神烏縣。七年,改為都督府,督涼、肅、甘、沙、瓜、伊、芳、文八州。貞觀元年,廢神烏縣。總章元年,復置。咸亨元年,為大都督府。督涼、甘、肅、伊、瓜、沙、雄七州。上元二年,為中都督府。神龍二年,置嘉麟縣。天寶元年,改為武威郡,督涼、甘、肅三州。乾元元年,復為涼州。舊領縣三,戶八千二百三十一,口三萬三千三十。天寶領縣五,戶二萬二千四百六十二,口十二萬二百八十一。在京師西北二千一十里,至東都二千八百七十里。
姑臧 漢縣,屬武威郡。所理,秦月氐戎所處。匈奴本名蓋藏城,語訛為姑臧城。西魏復置涼州。晉末,張軌據姑臧,稱前涼。呂光又稱后涼。后入于元魏,為武威郡。武德初,平李軌,置涼州。州界有豬野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