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志第二十
湟水 漢破羌縣,屬金城郡。漢破匈奴,取西河地,開湟中處月氏,即此。湟水,俗呼湟河,又名樂都水,南涼禿發烏孤始都此。后魏置鄯州,改破羌為西都縣。隋改為湟水縣。縣界有浩亹水
龍支 漢允吾縣,屬金城郡。后漢改為龍耆縣。后魏改為金城縣,又改為龍支。積石山,在今縣南
鄯城 儀鳳三年置,漢西平郡故城在西。
蘭州下 隋金城郡。隋末,陷薛舉。武德二年,平賊,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督蘭、河、廓四州。貞觀六年,又督西鹽州。十二年,又督涼州。今督蘭、鄯、儒、淳四州。領金城、狄道、廣武三縣。顯慶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金城郡。二載,割狄道縣置狄道郡。乾元元年,復為蘭州。舊領縣三,戶一千六百七十五,口七千三百五。天寶領縣二,戶二千八百八十九,口一萬四千二百二十六。在京師西一千四百四十五里,至東都二千二百里。
五泉 漢金城縣,屬金城郡,西羌所處。后漢置西海郡,乞伏乾歸都此,稱涼。隋開皇初,置蘭州,以皋蘭山為名。煬帝改金城郡。隋置五泉縣。咸亨二年,復為金城。天寶元年,改為五泉。
廣武 漢枝楊縣,屬金城郡。張駿置廣武郡。隋廢為縣,屬蘭州。
臨州下都督府 天寶三載,分金城郡置狄道郡。乾元元年,改為臨州都督府,督保塞州,羈縻之名也。領縣二,戶二千八百九十九,口一萬四千二百二十六。在京師西一千四百四十五里,至東都二千二百里。
狄道 漢縣,屬隴西郡。晉改為武始縣。隋復為狄道,屬蘭州。天寶三載復置。
長樂 舊安樂縣。乾元后,改為長樂。
河州下 隋枹音桴罕郡。武德二年,平李軌,置河州,領枹罕、大夏二縣。貞觀元年,廢大夏縣。五年復置。十年,省米州,以米川縣來屬。十一年,廢烏州,以其城置安鄉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安鄉郡。乾元元年,復為河州。舊領縣三,戶三千三百九十一,口一萬二千六百五十五。天寶領縣三,戶五千七百八十二,口三萬六千八百八十六。在京師西一千四百一十五里,至東都二千二百七十里。
枹罕 漢縣,屬金城郡。張駿于縣置河州,至后魏不改,又名枹罕郡。隋初為河州,煬帝為枹罕郡。武德二年,改為河州。皆治于枹罕。
大夏 漢縣,屬隴西郡。張駿于縣置大夏郡及縣,取西大夏水為名。貞觀元年,廢入枹罕。五年又置。
鳳林 漢白石縣,屬金城郡。張駿改白石為永固。貞觀七年,廢縣,置烏州。十一年州廢,于城內置安鄉縣。天寶元年,改為鳳林,取關名也。
武州下 隋武都郡。武德元年,置武州,領將利、建威、覆津、盤堤四縣。貞觀元年,省建威入將利。天寶元年,改為武都郡。乾元元年,復為武州。舊領縣三,戶一千一百五十二,口五千三百八十一。天寶,戶二千九百二十三,口一萬五千三百一十三。在京師西一千二百九十里,至東都二千里。
將利 秦、漢白馬之地。漢置武都郡并縣。后魏改武都為石門縣,置武州。后周改為將利縣,仍置武都郡。隋初廢,煬帝復為郡,皆治將利縣。
覆津 后魏置武階郡,又于今縣東北三十里萬郡故城置覆津縣。隋廢武階郡,縣屬武都郡。
盤堤 漢河池縣地,屬武都郡。后魏于今縣東南百四十二里移盤堤縣于郡置武州。盤堤山為名。
洮州下 隋臨洮郡。武德二年,置洮州。貞觀五年,移州治于洪和城,后復移還洮陽城,今州治也。永徽元年,置都督府。開元十七年廢,并入岷州。臨潭縣置臨州。二十七年,又改為洮州。天寶元年,改為臨洮郡。管密恭縣,黨項部落也,寄治州界。乾元元年,復為洮州。舊領縣二,戶二千三百六十三,口八千二百六十。天寶,戶三千七百,口一萬五千六十。在京師西一千五百六里,至東都二千三百九十里。
臨潭 秦、漢時羌地,本吐谷渾之鎮,謂之洪和城。后周攻得之,改為美相縣,屬洮州。貞觀四年,洮州理于此。置臨潭縣,屬旭州。八年,廢旭州,來屬。其年,移理洮陽城,今州治也。仍于舊洪和城置美相縣,隸洮州。天寶中,廢美相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