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志第二十
沅陵 漢辰陽縣,屬武陵郡,本秦黔中郡縣也。隋改辰陽為辰溪,仍分置沅陵縣,仍置沅陵郡。武德四年,改為辰州,以沅陵為理所
盧溪 武德三年,分沅陵縣置
溆浦 漢義陵縣地,屬武陵郡。武德五年,分辰溪置
麻陽 武德三年,分沅陵、辰溪二縣置。垂拱四年,分置龍門縣,尋廢
辰溪 漢辰陽縣地,隋分置辰溪縣。
錦州下 垂拱二年,分辰州麻陽縣地并開山洞置錦州及四縣。天寶元年,改錦州為盧陽郡。乾元元年,復為錦州。天寶領縣五,戶二千八百七十二,口一萬四千三百七十四。至京師三千五百里,至東都三千七百里。
盧陽 招諭 渭陽 常豐 已上四縣,并垂拱三年與州同置。其常豐本名萬安,天寶元年,改為常豐
洛浦 天授二年,分辰州之大鄉置,屬溪州。長安四年,改屬錦州。
施州下 隋清江郡之清江縣。義寧二年,置施州,領清江、開夷二縣。貞觀八年,廢業州,以建始縣來屬。麟德元年,廢開夷縣入清江。天寶元年,改為清化郡。乾元元年,復為施州。舊領縣三,戶二千三百一十二,口一萬八百二十五。天寶領縣二,戶三千七百二,口一萬六千四百四十四。在京師南二千七百九里,至東都二千八百一十里。
清江 漢巫縣,南郡。吳分巫立沙渠縣。后周于縣立施州。隋為清江縣,州所理也
建始 后周分巫縣置建始縣。義寧二年,于縣置業州,領建始一縣。貞觀八年,廢業州,縣屬施州。
巫州下 貞觀八年,分辰州龍標縣置巫州。其年,置夜郎、朗溪、思征三縣。九年,廢思征縣。天授二年,改為沅州,分夜郎渭溪縣。長安三年,割夜郎、渭溪二縣置舞州。先天二年,又置潭陽縣。開元十三年,改沅州為巫州。天寶元年,改為潭陽郡。乾元元年,復為巫州。舊領縣三,戶四千三十二,口一萬四千四百九十五。天寶,戶五千三百六十八,口一萬二千七百三十八。在京師南三千一百五十八里,至東都三千八百三十三里。
龍標 武德七年置,屬辰州。貞觀八年,置巫州,為理所也。
朗溪 貞觀八年置
潭陽 先天二年,分龍標置。
業州下 長安四年,分沅州二縣置舞州。開元十三年,改為鶴州。二十年,又改為業州。天寶元年,改龍標郡。乾元元年,復為業州。領縣三,戶一千六百七十二,口七千二百八十四。在京師南四千一百九十七里,至東都三千九百里。
峨山 貞觀八年,置夜郎縣,屬巫州。長安四年,置舞州。開元二十年,改夜郎為峨山縣。
渭溪 天授二年,分夜郎置,屬沅州。長安四年,改業州。
梓姜 舊于縣置充州,天寶三年,以充州荒廢,以梓姜屬業州,其充州為羈縻州。
夷州下 隋明陽郡之綏陽縣。武德四年,置夷州于思州寧夷縣,領夜郎、神泉、豐樂、綏養、雞翁、伏遠、明陽、高富、寧夷、思義、丹川、宣慈、慈岳等十三縣。六年,廢雞翁縣。貞觀元年,廢夷州,省夜郎、神泉、豐樂三縣,以伏遠、明陽、高富、寧夷、思義、丹川六縣隸務州,宣慈、慈岳二縣隸溪州,以綏養隸智州。四年,復置夷州于黔州都上縣。六年,又置雞翁縣。十一年,又以義州之綏陽、黔州之高富來屬。其年,又自都上移于今所。天寶元年,改為義泉郡。乾元元年,復為夷州。舊領縣四,戶二千二百四十一,口八千六百五十七。天寶縣五,戶一千二百八十四,口七千一十三。在京師南四千三百八十七里,至東都三千八百八十里。
綏陽 漢〈牜羊〉柯郡地。隋朝招慰置綏陽縣,古徼外夷也。武德三年,屬義州。貞觀十一年,改屬夷州
都上 隋置。武德元年,屬黔州。貞觀四年,置夷州,為理所。十一年,州移治綏陽縣
義泉 隋舊。于縣置牢州。貞觀十七年,廢牢州,以義泉屬夷州
洋川 武德二年置,舊屬牢州。貞觀十七年,屬夷州
寧夷 舊屬思州。開元二十五年,屬夷州。
播州下 隋〈牜羊〉柯郡之〈牜羊〉柯縣。貞觀九年,分置郎州,領恭水、高山、貢山、柯盈、邪施、釋燕六縣。十一年,省郎州并六縣。十三年,又于其地置播州及恭水等六縣。十四年,改恭水等六縣名。二十年,以夷州之芙蓉、瑘川來屬。顯慶五年,廢舍月、胡江、羅為三縣。景龍四年,廢莊州都督府,以播州為都督府。先天二年,罷都督。開元二十六年,又廢胡刀、瑘川兩縣。天寶元年,改為播川郡。乾元元年,復為播州。領縣三,戶四百九十,口二千一百六十八。在京師南四千四百五十里,至東都四千九百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