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志第二十
神烏 漢鸞鳥縣,屬武威郡。后魏廢。總章元年,復于漢武威城置武威縣。神龍元年,改為神烏。于漢鸞鳥古城置嘉麟縣
昌松 漢蒼松縣,屬武威郡。后涼呂光改為昌松
天寶 漢番音盤禾縣,屬張掖郡。縣南山曰天山,又名雪山。咸亨元年,于縣置雄州,調露元年,廢雄州,番禾還涼州。天寶三年,改為天寶縣
嘉麟 神龍二年,于漢鸞鳥古城置。景龍二年廢,先天二年復置
吐渾部落 興昔部落 閣門府 皋蘭府 盧山府 金水州 蹛林州 賀蘭州,已上八州府,并無縣,皆吐渾、契苾、思結等部,寄在涼州界內。共有戶五千四十八,口一萬七千二百一十二。
甘州下 隋張掖郡。武德二年,平李軌,置甘州。天寶元年,改為張掖郡。乾元元年,復為甘州。舊領縣二,戶二千九百二十六,口一萬一千六百八十。天寶,戶六千二百八十四,口二萬二千九十二。在京師西北二千五百里,至東都三千三百一十里。
張掖 故匈奴昆邪王地,屬漢武開置張掖郡及觻音祿得縣,郡所治也,匈奴王號也。后魏置張掖軍,孝文改為郡及縣,州置西涼州,尋改為甘州,取州東甘峻山為名。祁連山,在州西南二百里也
刪丹 漢縣,屬張掖郡。后漢分張掖置西海郡。晉分刪丹置蘭池、萬歲、仙提三縣。煬帝廢,并入刪丹。居延海、焉支山在縣界。刪丹山,即焉支山,語訛也。
肅州下 武德二年,分隋張掖郡置肅州。八年,置都督府,督肅、瓜、沙三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貞觀中,廢玉門縣。天寶元年,改為酒泉郡。乾元元年,復為肅州。舊領縣三,戶一千七百三十一,口七千一百一十八。天寶領縣二,戶二千三百三十,口八千四百七十六。在京師西北二千八百五十八里,至東都三千七百八里。
酒泉 漢福祿縣,屬酒泉郡。郡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為郡名。此月支地,為匈奴所滅,匈奴令休屠、昆邪王守之。漢武時,昆邪來降,乃置酒泉郡。張軌、李暠、沮渠蒙遜皆都于此。后魏置酒泉軍,復為郡,后周改為甘州,隋分甘州置肅州,皆治酒泉。義寧元年,置酒泉縣
福祿 漢舊縣,屬酒泉郡。今縣,漢樂涫縣地,屬敦煌郡。武德二年,于樂涫古城置福祿縣。
瓜州下都督府 隋敦煌郡之常樂縣。武德五年,置瓜州,仍立總管府,管西沙、肅三州。八年。罷都督。貞觀中,復為都督府。天寶元年,為晉昌郡。乾元元年,復為瓜州。舊領縣二,戶一千一百六十四,口四千三百二十二。天寶,戶四百七十七,口四千九百八十七。在京師西三千三百一十里,至東都四千三百六里。
晉昌 漢冥安縣,屬敦煌郡。冥,水名。置晉昌郡及冥安縣,周改晉昌為永興。隋改為瓜州,改冥安常樂。武德七年,復為晉昌
常樂 漢廣至縣,屬敦煌郡。魏分廣至置宜禾縣。李暠于此置涼興郡。隋廢,置常樂鎮。武德五年,改鎮為縣。
伊州下 隋伊吾郡。隋末,西域雜胡據之。貞觀四年,歸化,置西伊州。六年,去"西"字。天寶元年,為伊吾郡。乾元元年,復為伊州。舊領縣三,戶一千三百三十二,口六千七百七十八。天寶領縣二,戶二千四百六十七,口一萬一百五十七。在京師西北四千四百一十六里,至東都五千三百三十里。
伊吾 在敦煌之北,大磧之外。秦、漢之際,戎居之。南去玉門關八百里,東去陽關二千七百三十里。漢宣帝時,以鄭吉為都護,在玉門關。元帝時,置戊己校尉,皆治車師。后漢明帝時,取伊吾盧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竇憲、班超大破西域,始于此筑城。班勇為西域長史,居此地也。后魏、后周,鄯善戎居之。隋始于漢伊吾屯城之東筑城,為伊吾郡。隋末,為戎所據。貞觀四年,款附,置西伊州始于此。天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一名白山,胡人呼折羅漫山
柔遠 貞觀四年置,取縣東柔遠故城為名
納職 貞觀四年,于鄯善胡所筑之城置納職縣。
沙州下 隋敦煌郡。武德二年,置瓜州。五年,改為西沙州。貞觀七年,去"西"字。天寶元年,改為敦煌郡。乾元元年,復為沙州。舊領縣二,戶四千二百六十五,口一萬六千二百五十。在京師西北三千六百五十里,至東都四千三百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