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黃觀,字伯瀾,一字尚賓,貴池人。父贅許,從許姓。受學于元待制黃冔。冔死節,觀益自勵。洪武中,貢入太學。繪父母墓為圖,贍拜輒淚下。二十四年,會試、廷試皆第一。累官禮部右侍郎,乃奏復姓。建文初,更官制,左、右侍中次尚書。改觀右侍中,與方孝孺等并親用。燕王舉兵,觀草制,諷其散軍歸藩,敕身謝罪,辭極詆斥。四年奉詔募兵上游,且督諸郡兵赴援。至安慶,燕王已渡江入京師,下令暴左班文職奸臣罪狀,觀名在第六。既而索國寶,不知所在,或言:“已付觀出收兵矣!”命有司追捕,收其妻翁氏并二女給象奴。奴索釵釧市酒肴,翁氏悉與之持去,急攜二女及家屬十人,投淮清橋下死。觀聞金川門不守,嘆曰:“吾妻有志節,必死。”招魂,葬之江上。命舟至羅剎磯,朝服東向拜,投湍急處死。
觀弟覯,先匿其幼子,逃他處。或云覯妻畢氏孀居母家,遺腹生子,故黃氏有后于貴池。
初,觀妻投水時,嘔血石上,成小影,陰雨則見,相傳為大士像。僧舁至庵中。翁氏見夢曰;“我黃狀元妻也。”比明,沃以水,影愈明,有愁慘狀。后移至觀祠,名翁夫人血影石。今尚存。
王叔英,字原采,黃巖人。洪武中,與楊大中、葉見泰、方孝孺、林右并征至。叔英固辭歸。二十年以薦為仙居訓導,改德安教授。遷漢陽知縣,多惠政。歲旱,絕食以禱,立應。建文時,召為翰林修撰。上《資治八策》,曰:“務問學、謹好惡、辨邪正、納諫諍、審才否、慎刑罰、明利害、定法制”。皆援證古今,可見之行事。又曰;“太祖除奸剔穢,抑強鋤梗,如醫去病,如農去草。去病急或傷體膚,去草嚴或傷禾稼。病去則宜調燮其血氣,草去則宜培養其根苗。”帝嘉納之。
燕兵至淮,奉詔募兵。行至廣德,京城不守。會齊泰來奔,叔英謂泰貳心,欲執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慟哭,共圖后舉。已,知事不可為,沐浴更衣冠,書絕命詞,藏衣裾間,自經于元妙觀銀杏樹下。天臺道士盛希年葬之城西五里。其詞曰:“人生穹壤間,忠孝貴克全。嗟予事君父,自省多過愆。有志未及竟,奇疾忽見纏。肥甘空在案,對之不下咽。意者造化神,有命歸九泉。嘗念夷與齊,餓死首陽巔。周粟豈不佳,所見良獨偏。高蹤渺難繼,偶爾無足傳。千秋史官筆,慎勿稱希賢。”又題其案曰:“生既已矣,未有補于當時。死亦徒然,庶無慚于后世。”燕王稱帝,陳瑛簿錄其家。妻金氏自經死,二女下錦衣獄,赴井死。
叔英與孝孺友善,以道義相切劘。建文初,孝孺欲行井田。叔英貽書曰:“凡人有才固難,能用其才尤難。子房于漢高,能用其才者也;賈誼于漢文,不能用其才者也。子房察高帝可行而言,故高帝用之,一時受其利。雖親如樊、酈,信如平、勃,任如蕭、曹,莫得間焉。賈生不察而易言,且言之太過,故絳、灌之屬得以短之。方今明良相值,千載一時。但事有行于古,亦可行于今者,夏時周冕之類是也。有行于古,不可行于今者,井田封建之類是也。可行者行,則人之從之也易,而民樂其利。難行而行,則從之也難,而民受其患。”時井田雖不行,然孝孺卒用《周官》更易制度,無濟實事,為燕王藉口。論者服叔英之識,而惜孝孺不能用其言也。
時御史古田林英亦在廣德募兵,知事無濟,再拜自經。妻宋氏下獄,亦自經死。
黃鉞,字叔揚,常熱人。少好學。家有田在葛澤陂,鉞父令督耕其中。鉞從友人家借書,竊讀不廢。縣舉賢良,授宜章典史。建文元年,舉湖廣鄉試。明年賜進士,授刑科給事中。三年丁父憂。方孝孺吊之,屏人問曰:“燕兵日南,蘇、常、鎮江,京師左輔也。君吳人,朝廷近臣,今雖去,宜有以教我。”鉞曰:“三府唯鎮江最要害。守非其人,是撤垣而納盜也。指揮童俊狡不可任,奏事上前,視遠而言浮,心不可測也。蘇州知府姚善,忠義激烈,有國士風。然仁有余而御下寬,恐不足定亂。且國家大勢,當守上游,兵至江南,御之無及也。”孝孺乃因鉞附書于善。善得書,與鉞相對哭,誓死國。鉞至家,依父殯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