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帝王第七
〔一〕“而天下治矣”五字,據王氏原刻及集釋本補。
陽子居見老聃曰:成云:“姓陽,字子居。”案:即楊朱,見寓言篇注。“有人于此,向疾強梁,嚮往敏疾,強幹果決。 正向,如易系辭“其受命也如向”之向。疏:“如向應聲。”言其人用知則敏疾如向之應聲,任事則如梁棟之強而不橈。物徹疏明,事物洞徹,疏通明達。 正史記禮書“疏房、床第、幾席”,索隱:“疏,謂□也。”盜蹠篇“內周樓疏”,李云: “疏窗外通。”武按:室設窗疏,所以通明也。句謂其於物理洞徹,如窗疏之通明也。上句言用知任事,以聲向與梁棟喻之;此言明物,以疏窗喻之。若如注說,則 “徹”與“疏”複,“明達”與“洞徹”複。學道不倦。補求知也。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聖人也;胥易技系,勞神怵心者也。言此其學聖人,如胥之易,如技之系,徒役其形心者也。郭慶藩云:“胥徒,民給徭役者。易,治也。胥易,謂胥徒供役治事。技系,若王制‘凡執技以事上者,不貳事,不移官',是為技所系也。”“ 正注非。禮記文王世子篇:“小樂正學幹,大胥贊之。”(鄭注:“ 大胥掌學士之版,以待諸子春入學,舍菜合舞,秋頒學合聲。”)又云:“胥鼓南。”(注:“胥掌以六樂之會正舞位。”)周禮天官:“胥十二人。”(注:“胥讀如諝。謂其有才知,為什長。” 疏:“ 周室之內,稱胥者多。謂若大胥、小胥、胥師之類,雖不為什長,皆是有 才智之稱。”又云:“徒給使役,故一胥十徒也。”)然則胥須才智而為長,徒則給使役,職任各分。郭統謂“ 胥徒給徭役”,非也。且句僅言胥,以其有才智也,不必涉及徒。謂“易,治也”,亦非。禮記祭義:“易抱龜南面,天子卷冕北面。雖有明智之心,必進斷其志焉。”(注:“易,官名,周禮曰大蔔。大蔔主三兆、三易、三夢之占。”)據此,則為胥必精習樂舞之技,為易必精習占卜之技,皆為技所纏系而不能移,故曰“胥易技系”也。陽子所言之人,以有才智而勤學,何異胥易以才智為技所系乎?徒勞苦其形,怵惕其心耳。勞形怵心,反應上“游心於淡”二句。且曰虎豹之文來田,以文致獵。猿狙之便、捷也。執斄之狗來藉。司馬云:“ 藉,系也。”按:猴、狗以能致系。二語亦見天地篇。 正藉訓系,似與事實不合。凡狗一受馴養,恒依主人,不須系也。釋名:“藉,咀藉也。以藉齒牙也。”狗田之久,難必不為猛獸所咀藉也。上胥易以人喻,此以物喻;上喻勞形,此喻傷生。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陽子居蹴然曰:“ 敢問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成云:“聖人功成不居,似非己為之。” 補不以己出經式義度也,無私也。化貸萬物而民弗恃,宣云:“貸,施也。 ”成云:“百姓謂不賴君之能。” 補不藏仁以要人也。民弗恃,則非民孰敢不聽之治可比矣。有莫舉名,宣云:“似有,而無能名。” 補老子曰:“太上,下知有之。”本書徐無鬼篇“聖人並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義並與此同。使物自喜,成云:“物各自得。” 補順物自然,不出經式義度以制之,則物自喜矣。立乎不測,宣云:“所存者神。” 補處壙埌之野,自難測其崖際。而游於無有者也。”宣云:“ 行所無事。” 補自篇首至此,分四節,其意不出“反正”二字,每節內又自有反正。第一節藏仁,似治內矣,而非正;泰氏之徐徐于於,則正也。第二節以己出法,純治外也,制人更下于要人。於此提出“正而後行”,以啟下二節。 第三節申說正內之義。第四節陽子所言之人,亦治內而非正,故老子辟其勞神怵心。至“功蓋天下”、“化貸萬物”二句,則申說“行”字之義,至此而後化行也。而其要,則在游心於淡,合氣於漠;惟其能遊淡合漠,然後能立于不測,游於無有。此義均于“神巫”節實證之。細玩此四節,反正相應,內外相對,虛實相間,先提後敘,先伏後彰,似斷實聯,皆互相發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