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篇第三十三天下
公而不當,崔本作“黨”,云: “至公無黨也。”盧云:“作‘ 不黨'是。”易而無私,成云:“平易。”決然無主,宣云:“決去系累,而無偏主。”趣物而不兩,宣云:“隨物而趨,不生兩意。”不顧於慮,不謀於知,無旁顧,無巧謀。於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說之。成云:“並齊之隱士,俱游稷下,各著書數篇。”俞云:“據下文,彭蒙當是田駢之師。意林引尹文子有彭蒙曰:‘雉兔在野,眾皆逐之,分未定也;雞豕滿市,莫有志者,分定故也。' ”齊萬物以為首,宣云:“以此為第一事。”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必有未應選。教則不至,必有未受教。道則無遺者矣。”唯道兼包之,所謂齊也。是故慎到,俞云:“史記孟荀列傳:‘慎到,趙人,著十二論。'漢書藝文志法家有‘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韓,申、韓稱之。'”棄知去己,成云: “息慮棄知,忘身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於物以為道理,釋文:“泠汰,猶沙汰也。泠音零。”案:言到雖棄知去己,而因必不得已,始沙汰人物一番,守此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後鄰傷之者也。”其言曰:“凡知人之道,當如不知,將薄有所知,而已近於傷之者也。 ”此到之棄知。成云:“鄰,近也。”謑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釋文:“謑髁,訛倪不正貌。”案:其用人雖謑髁不正,無可任使,而以天下尚賢為笑。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聖,其在己縱恣脫略,無行可稱,而以天下大聖為非,卑之無高論也。椎拍輐斷,與物宛轉,郭云:“猶有椎拍,故未泯合。”釋文:“輐,圓也。” 案:郭釋椎拍,謂如椎之拍。凡物稍未合,以椎重拍之,無不合矣。是椎拍之義,言強不合者使合也。輐斷,謂雖斷而甚圓,不見決裂之跡,皆與物宛轉之意也。此到之去己。舍是與非,茍可以免,宣云:“不執是非,庶無累也。”不師知慮,不知前後,釋文:“上知音智。”案:不師人之智慮,不問事之前後。魏然而已矣。大公平易,故能巍然。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飄風之還,宣云:“回還無方。”若羽之旋,宣云:“羽自空而下,旋轉不定。”若磨石之隧,磨文石作隧道,喻其光滑。全而無非,故能自全而不見非責。動靜無過,未嘗有罪。靜無過,動亦無過,罪何由至!是何故?假設疑問,言何故能如此?夫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於理,是以終身無譽。無知之物,木石是也。言譬彼無知之物,不建己以為標準,故不來指目之患;不用智以相推測,故不受嫉忌之累。移之則動,置之則靜,恒不離於物理,明白易見,是以終其身無譽之者,無譽則亦無咎矣。故曰:“至於若無知之物而已,到之言推極於此。 無用賢聖,夫塊不失道。”何用賢聖為哉!彼土塊亦不失為道也。豪桀相與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 ”其能事之豪桀,則相與笑之曰:“慎子之道,非是生人之行,而至於有死人之理,適足得世之怪詫焉而已。”田駢亦然,其言相同,舉到以包駢。學于彭蒙,得不教焉。不教之教,觀其所行,學焉而心自得也。舉蒙之弟與師,而蒙可知。彭蒙之師曰:“古之道人,至於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與慎到言“至於若無知之物”無異。其風窢然,惡可而言?”向、郭云:“窢,逆風聲。”言古道人之風教,窢然迅過,惡可言傳?常反人,不見觀,常反人之意議,不見為人所觀美。下文云:“以反人為實。”而不免於□斷。即不得已而用斷決,亦惟與物宛轉,不免於慎到之輐斷。輐、□音義同也。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韙不免於非。郭云:“ 韙,是也。”案:謂彭師之言,是中有非,於道則未見也。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故此三人者,直謂之不知道。雖然,概乎皆嘗有聞者也。然論其梗概,皆嘗有舊聞。如“棄知去己”,必非無所師承,乃其緒論去之彌遠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