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楊調元,字龢甫,貴州貴筑人。光緒二年進士,授戶部主事。丁父憂歸,服除,以母老不赴官。終母喪,乃入都,改知縣,選陜西紫陽縣。於秦境為極南,居萬山中,為楚、蜀會匪出沒地。以緝捕有名,遷長安,權華陰。疏濬河渠,復民田五萬畝。調華州,以獄事忤上官,解任。已,復補咸陽,擢華州,署富平、渭南等縣。
其署渭南,以宣統三年正月。先是,南方革命軍數起皆不得志,始改計結學生之隸新軍籍者,潛伏待應。陜軍勢弱,則又結會匪以厚其力。八月十九日,鄂變起,九月朔,陜變繼作。諸守令多委印去,調元獨謂守土吏當與城存亡,亟召紳民議守御。渭南北有號“刀客”者,殺人尋仇,數犯法,至是感調元義,爭效命,集者萬馀人,檄邑紳武進士韓有書統之。時鄰匪蜂起,渭南以守御嚴,不能入。
臨潼武生張士原揚言受軍政府命,驟率眾徇城下,調元登陴語之曰:“吏所職,保民耳。無如所犯,則釋兵入見。必怙威圖一逞,則視力所極,當與決生死。”士原知不可侮,遂屏騎入廨,以議貸餉事,語侵調元。調元至是,躑躅廨后園中,仰天嘆曰:“吾誼應死,所以委曲遷就,欲脫吾民兵禍而后歸死耳。卼辱至此,尚可一息偷生乎?”遂投井死。民聞調元殉難,執士原磔之,并殺陜都督所派副統領及同黨數十人以徇。有書時出擊他盜,馳歸,葬調元畢家原。調元通古學,工詩文,有訓纂堂集、說文解字均譜等書。所作篆書,人尤寶之。
楊宜瀚,字吟海,四川成都人。兄宜治,官太常寺卿。宜瀚好學,嘗入烏魯木齊都統金順幕中,治軍書,知名,保知縣。中順天鄉試舉人,以知縣發陜西,補興平,調寶雞。以經術飾吏事,與調元齊名。署華州知州,民軍圍署索餉,以威劫入甘露寺中,有以事系獄賴宜瀚平反得出者,約護宜瀚出。入夜,宜瀚獨至神殿自經死。遺書親友,意思安閒,謂已得死所,無可哀者。
陳問紳,字子仲,湖北安陸人。入貲為縣令,發陜西,權甘泉,以能緝捕稱。調白水,邑刀匪素難治,武昌變起,乘間應之,糾眾攻城。時問紳初受任,一切無備,乃集紳民告之以不忍以一人故致全境糜爛,遽出城,大罵不屈死。妻吳,以護印不與,同被戕,并斃傭婦某。
德銳,滿洲人。官秦中久,歷長安、三原諸縣,有循聲。西安變作,八旗人多被禍,德銳時居會城,變兵突入,語德銳:“公得民心,我曹不忍死公,請速出城!”答曰:“感汝等意,然予滿人也,不忍獨生,刃加予頸可也。”遽起奪刀自刺死,妻、子均自裁。
皮潤璞,湖北大冶人。官榆林縣典史,有強項稱。變作,匪徒縛榆林鎮總兵張某、中營游擊瑞某送獄,潤璞斥之。群怒,以利刃相擬,不為動,紛加以刃,分股體為數段。妻聞訊,即以身殉。榆林守備穆克精額同時死,闔門自盡。
時殉難者,候補道榮麟,字仲文,滿洲人。變作,方榷白河釐金,全家投井死。候補知州張存善,字次章。榷鳳翔鹽釐,死事所。候補直隸州知州寶坪,字子鈞,西安駐防。一門殉難者七人。候補同知廣啟,字少漁;候補通判嚴濟,字寬甫:均滿洲人,與於難。
張毅,字仁府,直隸天津人。父夢元,官福建布政使,護中國臺灣巡撫,以清廉著稱,卒,贈太子少保。毅由蔭生官部曹,改道員,分山西,奏調陜西,授甘涼道。宣統三年六月,擢安徽提法使。八月,自隴入秦,將入覲,九月,抵乾州,變作,道梗。變軍偵知之,請為參謀官,斥之,攖眾怒,羈留不得脫。會疾作,州人知毅賢,言於變軍,乃出就醫。毅念惟一死可自完,十一月初十日夜加丑,乘間投井死。毅無官守,中道遘變,卒完大節,世尤多之。
喜明,字哲臣,西安駐防。舉人。宣統三年九月,民軍猝起,攻旗營,將軍文瑞督戰,喜明領兵百馀人,獨樹一幟,誓以書生效死。戰不利,歸告母曰:“吾屬死不免。”母曰:“婦女以潔身為重,可受辱乎?”帥子婦二、幼孫一,投井死。喜明有三女匿鄰廟中,走入手刃之,蘸血書壁曰:“喜哲臣三女死於此。”還至家,縱火自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