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六十四 志第一百一十七
渡江后,制作未遑。紹興元年,始詔置秘書省,權以秘監或少監一員,丞、著作郎佐各一員,校書、正字各二員為額。續又參酌舊制,校書郎、正字召試學士院而后命之。自是采求闕文,補綴漏逸,四庫書略備。即秘書省復建史館,以修《神宗》、《哲宗實錄》,選本省官兼檢討、校勘,以侍從官充修撰。五年,效唐人十八學士之制,監、少、丞外,置著作郎佐、秘書郎各二人,校書郎、正字通十二人。又移史館于省之側,別為一所,以增重其事。九年,詔著作局惟修日歷,遇修國史則開國史院,遇修實錄則開實錄院,以正名實。十三年,詔復每歲曝書會。是冬,新省成,少監游操援政和故事,乞置提舉官,遂以授禮部侍郎秦熺,令掌求遺書,仍鑄印以賜。置編定書籍官二人,以校書郎、正字充。
孝宗即位,詔館職儲養人才,不可定員。干道九年,正字止六員;淳熙二年,監、少并置,皆前所未有。除少監、丞外,以七員為額,尋復詔不立額。紹熙二年,館職闕人,上令召試二員,謹加審擇,取學問議論平正之人。自是,監、少、丞外,多止除二員,是時,陳傅良上言:"請以右文、秘閣修撰并舊館閣校勘三等為史官。自校勘供職,稍遷秘閣修撰,又遷右文。在院三五年,如有勞績,就遷次對,庶幾有專官之效,無冷局之嫌。"時論韙之,然不果行。中興分案四:曰經籍,曰祝版,曰知雜,曰太史。吏額:都、副孔目官二人,四庫書直官二人,表奏官、書庫官各一人,守當官二人,正名楷書五人,守闕一人,正貼司及守闕各六人,監門官一人以武臣充,專知官一人。
【日歷所】隸秘書省,以著作郎、著作佐郎掌之。以宰執時政記、左右史起居注所書會集修撰為一代之典。舊于門下省置編修院,專掌國史、實錄,修纂日歷。元豐元年詔:"宣徽院等供報修注事,自今更不供起居院,直供編修院日歷所。"四年十一月,廢編修院歸史館。官制行,屬秘書省國史案。六年,詔秘書省長、貳毋得預著作修纂日歷事,進書即擊銜,以防漏泄,如舊編修院法焉。八年,詔吏部郎中曾肇、禮部郎中林希兼著作。職事官兼職自此始。元祐五年,移國史案置局,專掌國史、實錄,編修日歷,以國史院為名,隸門下省,更不隸秘書省。紹圣二年,詔日歷還秘書省。宣和二年,詔罷在京修書諸局,惟秘書省日歷所系元豐國史案,除著作郎官專管修纂日歷之事無定員外,其分案編修日歷書庫官吏,并依元豐法。紹興元年,初修皇帝日歷,詔以修日歷所為名,本省長、貳通行修纂。三年,詔宰臣提舉,侍從官修撰,十一月,詔以修國史日歷所為名。四年,詔以史館為名。十年,詔依舊制并歸秘書省國史案,以著作郎、佐修纂,舊史館官罷歸元官。尋復詔以國史日歷所為名,續并修《神宗》、《哲宗寶訓》。隆興元年,詔編類圣政所并歸日歷所,依舊宰臣提領,仍令日歷所吏充行遣。
【會要所】以省官通任其事。紹興九年,詔秘書省官仇校《國朝會要》,逐官添給茶湯錢。乾道四年,詔尚書右仆射陳俊卿兼提舉編修《國朝會要》,每遇提舉官開院過局,就本省道山堂聚呈文字,提舉諸司官、承受官、主管諸司官,并令國史日歷所官兼。五年,令本省再加刪定,以續修《國朝會要》為名。九年,秘書少監陳骙言:"編類建炎以后會要成書,以《中興會要》為名。"并從之。其后接續修纂,并隸秘書省。
【國史實隸院】提舉國史 監修國史 提舉實錄院 修國史 同修國史 史館修撰、同修撰 實錄院修撰、同修撰 直史館 編修官 檢討官 校勘、檢閱、校正、編校官 初,紹興三年,詔置國史院,重修《神宗》、《哲宗實錄》,以從官充修撰,續以左仆射呂頤浩提舉國史,右仆射朱勝非監修國史。四年,置直史館及檢討、校勘各一員。五年,置修撰官二員,校勘官無定員。是時,國史、實錄皆寓史館,未有置此廢彼之分。九年,修《徽宗實錄》,詔以實錄院為名,仍以宰臣提舉,以從官充修撰、同修撰,馀官充檢討,無定員。明年,以未修正史,詔罷史館官吏并歸實錄院。二十八年,實錄書成,詔修《三朝正史》,復置國史院,以宰臣監修,侍從官兼同修,馀官充編修。明年,詔國史院以宰臣提舉置修國史、同修國史共二員。編修官二員,又置都大提舉諸司官、承受官、諸司官各一員。以內侍省官充。隆興元年,以編類圣政所并歸國史院,命起居郎胡銓同修國史。二年,參政錢端禮權監修國史;乾道元年,參政虞允文權提舉國史:皆前所未有。二年,詔置實錄院,修《欽宗實錄》,其修撰、檢討官以史院官兼領。四年,實錄告成,詔修《欽宗正史》。以右仆射蔣芾提舉《四朝國史》,詔增置編修官二員,續又增置三員。淳熙三年,特命李燾以秘書監權同修國史、權實靈院同修撰。四年,罷實錄院,專置史院。十五年,《四朝國史》成書,詔罷史院,復開實錄院修《高宗實錄》。慶元元年,開實錄院修纂《孝宗實錄》。六年,詔實錄院同修撰以四員、檢討官以六員為額。嘉泰元年,開實錄院修纂《光宗實錄》。二年,復開國史院,自是國史與實錄院并置矣。實錄院吏兼行國史院事,點檢文字一人,書庫官八人,楷書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