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九
◎經(jīng)籍三 子《晏子春秋》七卷(齊大夫晏嬰撰。)
《曾子》二卷(目一卷。魯國曾參撰。)
《子思子》七卷(魯穆公師孔伋撰。)
《公孫尼子》一卷(尼,似孔子弟子。)
《孟子》十四卷(齊卿孟軻撰,趙岐注。)
《孟子》七卷(鄭玄注。)
《孟子》七卷(劉熙注。梁有《孟子》九卷,綦毋邃撰,亡。)
《孫卿子》十二卷(楚蘭陵令荀況撰。梁有王孫子一卷,亡。)
《董子》一卷(戰(zhàn)國時董無心撰。)
《魯連子》五卷(、錄一卷魯連,齊人,不仕,稱為先生。)
《新語》二卷(陸賈撰。)
《賈子》十卷(錄一卷。漢梁太傅賈誼撰。)
《鹽鐵論》十卷(漢廬江府丞桓寬撰。)
《新序》三十卷(錄一卷。劉向撰。)
《說苑》二十卷(劉向撰。)
《揚子法言》十五卷、解一卷(揚雄撰,李軌注。梁有《揚子法言》六卷,侯苞注。亡。)
《揚子法言》十三卷(宋衷注。)
《揚子太玄經(jīng)》九卷(宋衷注。梁有《揚子太玄經(jīng)》九卷,揚雄自作章句,亡。)
《揚子太玄經(jīng)》十卷(陸績、宋衷注。)
《揚子太玄經(jīng)》十卷(蔡文邵注。梁有《揚子太玄經(jīng)》十四卷,虞翻注;《揚子太玄經(jīng)》十三卷,陸凱注;《揚子太玄經(jīng)》七卷,王肅注。亡。)
《桓子新論》十七卷(后漢六安丞桓譚撰。)
《潛夫論》十卷(后漢處士王符撰。梁有王逸《正部論》八卷,后漢侍中王逸撰;《后序》十二卷,后漢司隸校尉應(yīng)奉撰,《周生子要論》一卷,錄一卷,魏侍中周生烈撰。亡。)
《申鑒》五卷(荀悅撰。)
《魏子》三卷(后漢會稽人魏朗撰。梁有《文檢》六卷,似后漢末人作,亡。)
《牟子》二卷(后漢太尉牟融撰。)
《典論》五卷(魏文帝撰。)
《徐氏中論》六卷(魏太子文學(xué)徐干撰,梁目一卷。)
《王子正論》十卷(王肅撰。梁有《去伐論集》三卷,王粲撰。亡。)
《杜氏體論》四卷(魏幽州刺史杜恕撰。梁有《新書》五卷,王基撰;《周子》九卷,吳中書郎周昭撰。亡。)
《顧子新語》十二卷(吳太常顧譚撰。《通語》十卷,晉尚書左丞殷興撰;《典語》十卷、《典語別》二卷,并吳中夏督陸景撰。亡。)
《譙子法訓(xùn)》八卷(譙周撰。梁有《譙子五教志》五卷,亡。)
《袁子正論》十九卷(袁準(zhǔn)撰。梁又有《袁子正書》二十五卷,袁準(zhǔn)撰;《孫氏成敗志》三卷,孫毓撰;《古今通論》二卷,王嬰撰;《蔡氏化清經(jīng)》十卷,松滋令蔡洪撰;《通經(jīng)》二卷,晉丞相從事中郎王長文撰。)
《新論》十卷(晉散騎常侍夏侯湛撰。梁有《楊子物理論》十六卷,《楊子大元經(jīng)》十四卷,并晉徵士楊泉撰;《新論》十卷,晉金紫光祿大夫華譚撰;《梅子新論》一卷。亡。)
《志林新書》三十卷(虞喜撰。梁有《廣林》二十四卷,又《后林》十卷,虞喜撰;《干子》十八卷,干寶撰;《閎論》二卷,晉江州從事蔡韶撰;《顧子》十卷,晉揚州主簿顧夷撰。亡。)
《要覽》十卷(晉郡儒林祭酒呂竦撰。)
《正覽》六卷(梁太子詹事周舍撰。梁有《三統(tǒng)五德論》二卷,曹思文撰,亡。)
《諸葛武侯集誡》二卷
《眾賢誡》十三卷
《女篇》一卷
《女鑒》一卷
《婦人訓(xùn)誡集》十一卷
《娣姒訓(xùn)》一卷
《曹大家女誡》一卷
《貞順志》一卷
右六十二部,五百三十卷。(通計亡書,合六十七部,六百九卷。)
儒者,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圣人之教,非家至而戶說,故有儒者宣而明之。其大抵本于仁義及五常之道,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咸由此則。《周官》:太宰以九兩系邦國之人,其四曰儒是也。其后陵夷衰亂,儒道廢闕。仲尼祖述前代,修正六經(jīng),三千之徒,并受其義。至于戰(zhàn)國,孟軻、子思、荀卿之流,宗而師之,各有著述,發(fā)明其指。所謂中庸之教,百王不易者也。俗儒為之,不顧其本,茍欲嘩眾,多設(shè)問難,便辭巧說,亂其大體,致令學(xué)者難曉,故曰"博而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