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卷七十八
豐安軍。在靈州黃河西。去郡一百八十里。
定遠軍。在靈州東北二百里。先天二年正月。郭元振置。
貞觀十四年三月十五日。置寧朔大使。以護突厥。(即舊朔方節度之號。)
河東節度使。開元十一年以前。稱天兵軍節度。其年三月四日。改為太原已北諸軍節度。至十八年十二月。宋之悌除河東節度。已后遂為定額。
大同軍。置在朔州。本大武軍。調露二年。裴行儉改為神武軍。天授二年。改為平狄軍。大足元年五月十八日。改為大武軍。開元十二年三月四日。改為大同軍。
橫野軍。初置在飛狐。復移于新州。開元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張嘉貞移于古代郡大安城南。以為九姓之援。天寶十三載十二月一日。改為大德軍。
岢嵐軍。武德中為鎮。永淳二年。改為柵。隸平狄軍。長安三年。李迥秀改為景龍中軍。張仁亶移軍朔方。留一千人充守捉。屬大武軍。開元十二年。崔隱甫又置軍。十五年。李皓又廢為鎮。其后又改為軍。
天兵軍。圣歷二年四月置。大足元年五月十八日廢。長安元年八月又置。景云元年又廢。開元五年六月二十四日。張嘉貞又置。十一年三月四日。改為太原已北諸軍節度使。
清塞軍。貞元十五年四月。以清塞城為軍。
開元九年十一月四日。河東河北不須別置支度。并令節度使自領支度。
隴右節度使。開元元年十二月。鄯州都督陽矩。除隴右節度。自此始有節度之號。至十五年十二月。除張志亮。又兼經略支度營田等使。已后為定額。
臨洮軍。置在狄道縣。開元七年移洮州縣。就此軍焉。
河源軍。置在鄯州西南。又云本趙充國亭侯也。
白水軍。開元五年。郭知運張懷亮置
安人軍。置在星宿川鄯州西北界。開元七年三月置。
積石軍。置在廓州達化縣西界。本吐谷渾之地。貞觀三年。吐谷渾叛。置靜邊鎮。儀鳳二年。置軍額焉。
莫門軍。置在洮州。儀鳳二年置軍。開元十七年。洮州移隸臨洮軍。百姓隸岷州。置臨州。二十七年四月。又改為洮州。今為臨洮軍是也。
振武軍。置在鄯州鄯城縣西界吐蕃鐵仞城。亦名石堡城。開元十七年三月二十四日。信安王袆拔之置。四月。改為振武軍。二十九年十二月六日。蓋嘉運不能守。遂陷吐蕃。天寶八載六月。哥舒翰又拔之。閏六月三日。改為神武軍。
威戎軍。置在鄯州界。開元二十六年五月。杜希望收吐蕃新城。置此軍。
鎮西軍。置在河州。開元二十六年八月置。
神策軍。天寶十三載七月十七日。隴右節度哥舒翰。以前年收黃河九曲。請分其地置洮陽郡。內置軍焉。以成如璆為太守。充神策軍使。去臨洮軍二百余里。
宛秀軍。同前年分九曲置澆河郡。內置軍焉。以臧奉忠為太守。充軍使。
保義軍。元和元年二月。改隴右經略使為軍。
河西節度使。景云二年四月。賀拔廷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自此始有節度之號。至開元二年四月。除陽執一。又兼赤水九姓本道支度營田等使。十一年四月。除張敬忠。又加經略使。十二年十月。除王君?。又加長行轉運使。自后遂為定額也。
赤水軍。置在涼州西城。本赤烏鎮。有泉水赤。因以為名。武德二年七月。安修仁以其地來降。遂置軍焉。軍之大者。莫過于此。
新泉軍。大足元年。郭元振奏置。開元五年。改為守捉。
大斗軍。本是守捉使。開元十六年。改為大斗軍焉。
建康軍。置在甘肅二州界。證圣元年。王孝杰開四鎮回。以兩州界回遠。置此軍焉。
寧寇軍。舊同城守捉。天寶二年五月五日。遂置焉。
玉門軍。本廢玉門縣。開元六年置軍焉。
墨離軍。本是月支舊國。武德初置軍焉。
豆盧軍。置在沙州。神龍元年九月置軍。
白亭軍。天寶十四載正月三日置。
開元十四年三月二日敕。河西長行轉運九姓。即隸入支度使。宜加支度判官一人。
安西四鎮節度使。開元六年三月。楊嘉惠除四鎮節度經略使。自此始有節度之號。十二年以后。或稱磧西節度。或稱四鎮節度。至二十一年十二月。王斛斯除安西四鎮節度。遂為定額。又先天元年十一月。史獻除伊西節度兼瀚海軍使。自后不改。至開元十五年三月。又分伊西北庭為兩節度。至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移隸伊西北庭都督四鎮節度使。至天寶十二載三月。始以安西四鎮節度封常清。兼伊西北庭節度瀚海軍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