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職官一
第十三 王侯總敘 歷代王侯封爵(公主并官屬附)
△第十四 州郡上
司隸校尉 州牧刺史 總論州佐(別駕 治中 主簿 功曹書佐 部郡國從事 典郡書佐祭酒從事 中正) 都督(總管節(jié)度團(tuán)練都統(tǒng)等使附) 都護(hù)
第十五 州郡下
京尹(京兆尹 左馮翊 右扶風(fēng) 河南尹 留守附) 郡太守 總論郡佐(郡丞 別駕 長史司馬 錄事參軍 司功 司倉 司戶 司兵 司法 司士 參軍事 經(jīng)學(xué)博士 醫(yī)博士 中正通守 五官掾 督郵郡尉) 縣令 總論縣佐(丞 主簿 尉 五百附) 鄉(xiāng)官 鎮(zhèn)戍關(guān)巿官致仕官
第十六 文散官
開府儀同三司 特進(jìn) 光祿大夫以下
武散官
驃騎將軍 輔國將軍 鎮(zhèn)軍將軍以下 諸校尉
勛官
后妃(及內(nèi)官命婦附)
第十七 俸祿
祿秩(幹力 白直 仗身 庶仆 親事 帳內(nèi) 執(zhí)衣 防閤 邑士 士力 門夫等并附) 致仕官祿 職田公廨田
第十八 秩品一(唐 虞 夏 商 周 秦 漢 后漢 魏)
△第十九 秩品二(晉 宋 齊 梁)
第二十 秩品三(陳 后魏 北齊)
△第二十一 秩品四(后周 隋)
第二十二 秩品五(大唐)
◎要略(官數(shù) 官品 設(shè)官沿革 封爵 三公 宰相 三老五更 祿秩)
○官數(shù)
唐六十員,虞六十員。(尚書云:"建官惟百。"鄭玄云:"虞官六十,唐官未聞。堯舜同道,或皆六十。并屬官而言,則皆有百。")
夏百二十員。(尚書云:"夏、商官倍。"則當(dāng)二百。鄭玄曰:"百二十。")
殷二百四十員。(明堂位"二百"。鄭玄曰:"二百四十。")
周六萬三千六百七十五員。(內(nèi)二千六百四十三人,外諸侯國官六萬一千三十二人。按禮記王制計之。殷制周。)
漢自丞相至佐史,凡十三萬二百八十五員。(哀帝時,數(shù)兼諸府州郡胥吏。)
后漢七千五百六十七員。
晉六千八百三十六員。
宋六千一百七十二員。
齊二千一百三員。
后魏七千七百六十四員。
北齊二千三百二十二員。(并內(nèi)官。)
后周二千九百八十九員。(并內(nèi)官。)
隋一萬二千五百七十六員。(內(nèi)官二千五百八十一,外郡縣官九千九百九十五。)
大唐一萬八千八百五員。(內(nèi)官二千六百二十一,外郡縣官一萬六千一百八十五。)
○官品
周官九命。
漢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凡十六等。
后漢自中二千石至斗食,凡十三等。
魏秩次多因漢制,更置九品。
晉、宋、齊并因之。
梁因之,更置十八班,班多為貴。
陳并因之。
后魏置九品,品各置從,凡十八品。自四品以下,每品分為上下階,凡三十階。
北齊并因之。
后周制九命,每命分為二,以正為上,凡十八命。
隋置九品,品各有從。自四品以下,每品分為上下,凡三十階,自太師始焉,謂之流內(nèi)。流內(nèi)自此始焉。(煬帝除上下階,唯留正、從各九品。)又置視正二品至九品,品各有從,自行臺尚書令始焉,謂之視流內(nèi)。視流內(nèi)自此始。
大唐自流內(nèi)以上,并因隋制。又置視正五品、視從七品,以署薩寶及正祓,謂之視流內(nèi)。又置勛品九品,自諸衛(wèi)錄事及五省令史始焉,謂之流外。流外自此始。(勛品自齊梁即有之。)
○設(shè)官沿革
(略舉崇著者。其當(dāng)部之官長,雖品秩下者,亦附此。)
黃帝:六相(堯有十六相。)為之輔相,不必名官。
少昊:司徒、(前漢嘗加大,后漢又加大。)司馬、(項羽加大,漢以后曰大,后周又加大。)司空、(前漢加大,改御史大夫為之。后周又加大。)司寇。(后周有內(nèi)司寇卿,后又加大。)
唐:羲和、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州牧。
虞:太師、太保、納言、(隋及大唐嘗改侍中為之。)后稷、秩宗、士、共工、虞。
夏:九卿。
商:太宰、(晉、宋、齊、梁、陳改太師為之。)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司士、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太子太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方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