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職官一
后漢:賊曹尚書。尚書侍郎三十六人。(初稱尚書郎中,滿歲稱尚書郎,三歲稱侍郎,五歲遷大縣令。魏有尚書郎。晉又有郎中。隋初置三十六侍郎,后置員外郎一人,后又六曹各置侍郎,每曹有郎,有員外郎。大唐改曹郎為郎中。)秘書監(jiān)。(后又置令。大唐嘗為蘭臺太史,少監(jiān)為侍郎,又嘗為麟臺。)武衛(wèi)、(至隋置左右。大唐為左右鷹揚衛(wèi)。)輔國、(晉加大。宋改為輔師。大唐為武散。)四征、四鎮(zhèn)、四安、虎牙、征虜、捕虜、橫野、鷹揚、討逆、討虜、破虜?shù)葘④姟K闹欣蓪ⅰ⒍级健?至晉加大。)河南尹、留守。班同三司、(前漢文帝以宋昌為衛(wèi)將軍,亞三司,未為官也。)儀同三司。(魏有開府儀同三司。晉又有開府儀同三司。后魏有儀同三司。北齊有開府儀同三司,又有儀同三司。后周有開府儀同,又有上開府儀同大將軍。至隋為散官,又諸衛(wèi)各置開府一人。)八座。
魏:五兵尚書、(至后魏有七兵尚書。隋曰兵部。大唐嘗為司戎太常伯,或為夏官,或為武部,又為兵部。)度支尚書、(吳有戶部。晉以后為度支。至隋為民部。大唐嘗為度支,又為戶部。)祠部曹尚書。(至后魏有儀曹尚書。后周有禮部。隋置禮部尚書。大唐嘗為司禮太常伯,或為春官,又為禮部。)殿中監(jiān)。(秩甚卑。隋曰殿內(nèi)監(jiān)。大唐嘗為中御府大監(jiān)。)中衛(wèi)、(晉分為左右衛(wèi)將軍。隋改為左右翊衛(wèi)。大唐復(fù)為左右衛(wèi)。)中領(lǐng)軍、(尋改曰領(lǐng)軍。隋改為左右屯衛(wèi)。大唐嘗為左右戎衛(wèi),又嘗為左右玉鈐衛(wèi),又為左右領(lǐng)軍。)鎮(zhèn)軍、冠軍、游騎、(大唐并為武散。)四平、鎮(zhèn)北、虎威、撫軍、凌江、寧朔等將軍。行臺。
晉:三公尚書,掌刑獄。起部尚書。(有事即置,事畢即省。)國子祭酒。(唯宋曰總明觀祭酒。大唐嘗為大司成,又為成均祭酒。)中軍、龍驤、寧遠。(大唐為武散。)
宋:殿中將軍。
齊:都官尚書。(至隋改為刑部。大唐嘗為司刑太常伯,又嘗為秋官,又改為憲部,又為刑部。)
梁:太府卿。(大唐嘗為外府卿,又嘗為司府卿。)云麾、中武、壯武、明威、定遠、(大唐并為武散。)宇宙等大將軍。始以太常等名卿,分為四時,凡十二卿。
后魏:柱國、(至大唐為勛官。)天柱二大將軍。諸少卿。
后周:軍器。
隋:左右武候府大將軍、(大唐為金吾衛(wèi)。)左右監(jiān)門府將軍。(大唐改府為衛(wèi)。)大總管。通守。(佐太守。)折沖府。正議、通議、朝議、朝請、朝散等大夫。左右驍衛(wèi)府。(大唐除府字。)
大唐:太子賓客。(漢之四皓,非官。)左右千牛衛(wèi)、左右屯營、(后改為羽林軍,嘗改為衛(wèi)。)左右威衛(wèi)、(嘗改左右豹韜衛(wèi)。)左右龍武將軍。平章事、知政事、參知機務(wù)、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軍國重事。節(jié)度使、采訪使。宣威、(武散。)懷化、歸德等將軍。(并武散,以授歸義蕃官。)
○封爵
黃帝,方制萬里,為萬國,各百里。
唐虞夏,建國凡五等,曰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攝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秦爵二十等。(最高徹侯,迺得食縣。其次關(guān)內(nèi)侯,食租稅於關(guān)內(nèi)。馀十八等,大庶長以下,則如吏職。)
漢,國王、國侯、亭侯三等。(王皆裂地,侯以戶數(shù)為差,分人自此始。漢初論功封列侯者,凡百四十三人。食邑者除租,每戶一歲更輸錢二百。)
后漢亦三等。(皇子封王,其郡為國。其列侯,雖寇、鄧元勛,不過四縣。)
魏,王、公、侯、伯、子、男,次縣侯,次鄉(xiāng)侯,次亭侯,次關(guān)內(nèi)侯,凡九等。(關(guān)內(nèi)侯為虛封,自此始。)
晉亦有王、公、侯、伯、子、男,又有開國郡公、縣公、郡侯、縣侯、伯、子、男及鄉(xiāng)亭、關(guān)內(nèi)等侯,凡十五等。(王大國二萬戶,三軍,兵五千;次國一萬戶,二軍,兵三千;下國五千戶,一軍,兵千五百。其公之制如五千戶國。侯如不滿五千戶國,并置一軍,千人。其伯、子、男以下各有差,不置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