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卷第四十八
注“雖覆一簣”:袁本、茶陵本 “簣”作“匱”,是也。后漢書所載并注引此,亦皆是 “匱”字。
注“西伯既戡黎”:袁本“戡” 作“龕”,是也。茶陵本亦誤“
戡”。
注“王歸自夏”:陳云“夏”上脫“克”字,是也。各本皆脫。
注“左氏傳臧哀伯曰”:袁本、茶陵本“左”上有“善曰”二字,是也。后注“甄陶已見上文”上,“言漢道外則運行于渾元”上,“易曰品物咸亨”上,“言漢之德能臣古之列辟”上,“易曰勞謙”上,連下“尚書曰”至“治定制禮”為一節(jié),“禮記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也”上,“優(yōu)謂優(yōu)游也”上,“ 孝經(jīng)曰夫孝”上,“巡靖巡狩而安之也”上,“爾雅曰祭天”上,“尚書曰鳳皇來儀”上,“廣雅曰麒麟”上,“騶虞也”上,“禮記曰龜龍在宮沼”上,“毛詩曰湛湛露斯”上,“楚辭曰鸞鳥”上,“素雉白雉也”上,“濟(jì)濟(jì)翼翼”上,“尚書曰嚴(yán)恭寅畏”上,“左氏傳薳啟疆曰”上,“楚辭曰遂古之初”上,“言前封禪之君”上,“尚書曰夏罪”上,“絣使也”上,皆同。又 “四表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一節(jié)注,袁本連“善曰”下,非。茶陵本別為節(jié),系“蔡邕曰”者是。
匿亡回而不泯:袁本云善作“匿 ”。茶陵本云五臣作“慝”。案:注無明文,但“匿” 字不可通,疑各本所見皆傳寫誤。后漢書所載作“慝無迥而不泯”。五臣“迥”作“回”,見濟(jì)注。善亦無明文。
微胡瑣而不頤:茶陵本“瑣”作 “隙(阜改王) ”,云五臣作“瑣”。袁本云善作“隙(阜改王) ”。案:此尤延之校改正之也。后漢書所載亦作“瑣” 。
至令遷正黜色賓監(jiān)之事:袁本、茶陵本“令”作“于”。案:此尤校改也,后漢書所載作“今”,“令”蓋“今”之偽。
注“以十二月為年首”:案:“ 二”當(dāng)作“三”。各本皆誤,說見前上林賦下。
注“由未章也”:袁本、茶陵本 “由”作“猶”,是也。
而禮官儒林屯用篤誨之士:何云后漢書“用”作“朋”。案:注無明文,但“用”字不可通,疑傳寫誤也。章懷注云“屯,眾也。朋,群也” ,或善與之無異。
注“聽德知正則黃龍見”:陳云 “德”似當(dāng)作“聰”。案:所校最是。各本皆誤。蔡說與周南正義引服虔左氏注全同,可證也。
卓犖乎方州:袁本、茶陵本無“ 乎”字。案:此尤脩改添之也。后漢書所載有。
注“嚴(yán)恭寅畏”:袁本“恭”作 “龔”,是也。茶陵本亦誤“恭”。
孔猷先命:袁本、茶陵本“猷” 作“繇”,是也。案:此尤改之。后漢書所載作“猷” ,但此自作“繇”,尤于蔡注仍未改也。
注“平制禮樂放唐之文”:袁本、茶陵本“平制禮樂”作“述堯治世”。案:二本是也。后漢書章懷注引作“平制禮樂”,尤用彼改耳。
而允寤寐次于心:案:“心”上脫“圣”字。袁本、茶陵本有。
瞻前顧后:袁本云善無此一句。茶陵本云五臣有此一句。案:此尤延之添之也。后漢書所載有此一句,章懷注“前謂前代帝王,后謂子孫”也。尤并取以增多,其實未必是。
注“次止也”:袁本、茶陵本無此三字,是也。尤取章懷注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