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卷第四十八
注“鄭玄曰導”:陳云“玄”, “氏”誤,見漢書注,是也。各本皆誤。案:索隱云“ 鄭德”。
注“角共一本”:案:“角”上當有“兩”字。各本皆脫。漢書注引可證,史記集解亦有。
注“介大丘也”:案:“丘”下當有“山”字。各本皆脫。漢書注引可證,史記集解引漢書音義亦有。
注“譓順也”:袁本此下有“善曰譓音惠”五字,無正文下“音惠”二字,是也。茶陵本誤與此同。
陛下謙讓而弗發:袁本、茶陵本此節上有“上帝垂恩儲祉將以慶成”十字,校語云善無此二句。案:漢書有,史記亦有,“慶”作“
薦”,索隱云漢書作“慶”,義亦通。何校據添。下注“三神”引“
韋昭曰上帝”云云,“上帝”即指此,蓋傳寫脫。各本所見皆非。又案:疑尚有注,為脫去一節也。
注“則說無從顯稱于后世也”:何校“說”下添“者”字。各本皆脫。案:漢書注有。
注“太史官屬”:陳云“史”, “常”誤,是也。各本皆誤。案:漢書注作“常”。
注“言符應廣大之富饒也”:陳云“之”字衍,是也。各本皆衍。案:史記集解引無,漢書注引孟康亦無。
注“韋昭曰滲疏禁切”:袁本、茶陵本“曰”下有“漉音鹿”三字,無“滲疏禁切”四字。案:此疑當兩有,而“漉音鹿”在下也。
非惟遍之我:案:“遍”當作“ 偏”,“之”字不當有,讀以四字為一句,漢書正如此也。史記索隱引“胡廣曰:言雨澤非偏于我”,最為明晰,是史記亦作“偏我”,與漢書同。今有誤,當據索隱訂也。又案:觀袁、茶陵二本所載向注,似五臣誤“ 偏”為“遍”,仍未有“之”。各本衍者,更誤中之誤。
樂我君圃:何校“圃”改“囿” ,陳同。袁本云善作“圃”。茶陵本云五臣作“囿”。案:史記、漢書皆作“囿”,此協韻,何、陳是也。各本所見皆非。蓋善自作“囿”,傳寫誤作“圃”耳。
其儀可嘉:何校“嘉”改“喜” ,陳同。案:漢書作“喜”,史記作“嘉”,以韻求之,“喜”與“囿”為協,何、陳從漢書,是也。史記“ 嘉”,亦有誤。
注“張揖曰旼音旻”:袁本、茶陵本無此六字。案:二本非也。漢書注亦引。
馳我君輿:茶陵本“輿”作“與 ”,云五臣作“輿”。袁本云善作“與”。案:此尤校改正之。史記、漢書俱作“輿”,但傳寫誤為“與”也。又案:袁本此節注末有“文穎曰馳我車之前也”九字,漢書注亦引。又“我”下有“君”字,茶陵本及此本無,蓋系此句之下為脫一節注也。
顧省闕遺:案:“闕”當作“厥 ”。史記、漢書俱作“厥”。善注云“謂能顧省其遺失 ”,以其解“厥”,是作“厥”字無疑。袁、茶陵二本所載五臣濟注云“恐政治有所闕遺”,蓋其本乃作“闕 ”。各本所見皆以五臣亂善而失著校語。
劇秦美新李充翰林論曰:楊子論秦之劇,稱新之美,此乃計其勝負,比其優劣之義。漢書,王莽下書曰:定有天下之號曰新。
楊子云王莽潛移龜鼎,子云進不能辟戟丹墀,亢辭鯁議;退不能草玄虛室,頤性全真;而反露才以耽寵,詭情以懷祿,素餐所刺,何以加焉!抱樸方之仲尼,斯為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