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卷第四十八
文選考異
權輿:袁本、茶陵本提行另起,是也。
春秋困斯發:袁本、茶陵本“困 ”作“因”。案:此所見不同也。
注“之邑秦”:陳云“之邑”二字當乙,是也。各本皆倒。
注“襄王并已見李斯上書”:案:“襄”上當有“昭”字。袁本亦脫。茶陵本此注復出,非。
自勒功業:袁本云善作“公”。茶陵本云五臣作“功”。案:尤延之所校改也。
注“犬暫嚙人”:袁本、茶陵本無“暫”字,“人”下有“也”字。案:此尤校改之也。
注“夷狄之患見臨洮”:袁本、茶陵本“之患見”作“服出于”,是也。
注“明王奉若天命”:袁本、茶陵本“命”作“道”,是也。
注“孫策使張纮與袁紹書曰”:何校“紹”改“術”,陳同。案:所校依吳志,是也。各本皆誤。
注“然古者此事”:何校“者” 改“有”,是也。各本皆誤。
注“尚書帝驗曰”:何校“帝” 下添“命”字,陳同,是也。各本皆脫。
或損益而亡:何校云“亡”當從五臣本作“已”。袁本云善作“
亡”。茶陵本云五臣作“已”。何據二本校語。今案:善注無明文,二本所載向注于此云 “其后紂乃亡之”,是五臣仍作“亡”,其作“
已”者,后人以意改,未可從也。
注“以為文母篹食堂”:茶陵本 “篹”作“□”,注末有“□士卷切與饌同”七字。案:有者是也,袁本與此同,亦脫誤。考今元后傳作“篹 ”,蓋善引不與顏同,校者依漢書改且刪之。
注“尚書曰穆王作呂刑”:陳云 “書”下脫“序”字,是也。各本皆脫。
注“鼓誦詩”:袁本“鼓”作“ 瞽”,是也。茶陵本亦誤。
注“振鷺鴻鸞喻賢也毛詩”:袁本“賢”下有“人”字,詩下有“曰”字,是也。茶陵本無“振鷺”以下八字,有“曰”字。此初同茶陵,后脩改而又誤脫“人曰”二字。
禪梁父:袁本、茶陵本“父”作 “甫”,是也。注中兩見,一作“甫”,一作“父”, “父”亦“甫”之誤也。
注“晏子景公春秋曰”:袁本、茶陵本“景”上有“齊”字,無“春秋”二字。此尤改 “齊”字作“春秋”,而又誤倒在下。
注“喜與古熙字通”:案:“古熙”當作“熙古”。各本皆倒。
典引一首蔡邕曰:典引者,篇名也。典者,常也,法也。引者,伸也,長也。尚書疏,堯之常法,謂之堯典。漢紹其緒,伸而長之也。范曄后漢書曰:班固,字孟堅,亦云注典引。
班孟堅
蔡邕注
臣固言:永平十七年,臣與賈逵傅毅杜矩展隆郗萌等,善曰:后漢書曰:賈逵,字景伯,為侍中。七略曰:尚書郎中北海展隆。然七略之作,雖在哀、平之際,展隆壽或至永平之中。召詣云龍門,小黃門趙宣持秦始皇帝本紀問臣等曰:“太史遷下贊語中,寧有非耶?”臣對:“此贊賈誼過秦篇云,向使子嬰有庸主之才,僅得中佐,秦之社稷未宜絕也。此言非是。”即召臣入,問:“本聞此論非耶?將見問意開寤耶?”臣具對素聞知狀。詔因曰:“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揚名后世,善曰:司馬遷書曰: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孝經曰:揚名于后世。 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譏,貶損當世,非誼士也。司馬相如洿行無節,但有浮華之辭,不周于用,至于疾病而遺忠,主上求取其書,竟得頌述功德,言封禪事,忠臣效也。至是賢遷遠矣。”臣固常伏刻誦圣論,昭明好惡,不遺微細,緣事斷誼,動有規矩,雖仲尼之因史見意,亦無以加。臣固被學最舊,受恩浸深,誠思畢力竭情,昊天罔極!臣固頓首頓首。伏惟相如封禪,靡而不典;楊雄美新,典而亡實。然皆游揚后世,垂為舊式。臣固才朽不及前人,蓋詠云門者難為音,觀隋和者難為珍。不勝區區,竊作典引一篇,雖不足雍容明盛萬分之一,猶啟發憤滿,覺悟童蒙,光揚大漢,軼聲前代,然后退入溝壑,死而不朽。臣固愚戇,頓首頓首,曰:太極之元,易曰: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始分,煙煙熅熅,有沈而奧,有浮而清。煙煙熅熅,陰陽和一相扶貌也。奧,濁也。言兩儀始分之時,其氣和同;沈而濁者為地,浮而清者為天。沈浮交錯,庶類混成。地體沈而氣升,天道浮而氣降,升降交錯,則眾類同矣。善曰:國語曰:夏禹能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肇命民主,五德初始,民主者,天子也。尚書曰:成湯簡代夏作民主。五德,五行之德。自伏羲已下,帝王相代,各據其一行,始于木,終于水,則復始也。同于草昧,易曰:天造草昧。玄混之中。混,猶溷濁。逾繩越契,寂寥而亡詔者,系不得而綴也。言結繩書契已往,其道寂漠亡聲,莫能以相告,故易系不得綴連也。綴,知銳切。厥有氏號,所依為氏也。號,功之表也。號太昊曰伏羲,炎帝曰神農,黃帝曰軒轅,少昊曰金天,顓頊曰高陽,帝嚳曰高辛,堯曰陶唐,舜曰有虞。紹天闡繹,宗紹天地,開道人事。莫不開元于太昊皇初之首,上哉敻乎,其書猶得而修也。亞斯之代,通變神化,函光而未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