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卷第三十三
何時俗之工巧兮,世人辯慧,造詐偽也。背繩墨而改錯!違廢圣典,背仁義也。夫繩墨者,工之法度也;仁義者,民之正路也。繩墨用,則曲木截;仁義進,則讒佞滅。二者殊義,不可不察也。卻騏驥而不乘兮,斥逐子胥與比干也。策駑駘而取路。言任豎刀與椒、蘭也。當世豈無騏驥兮?家有稷、契與管、晏也。誠莫之能善御。世無堯、舜及桓、文也。見執轡者非其人兮,遭值桀、紂之亂昏也。故駒跳而遠去。被發為奴,走橫奔也。鳧雁皆唼夫梁藻兮,群小在位,食重祿也。鳳愈飄翔而高舉。賢者伏匿,竄山谷也。圜鑿而方枘兮,正直邪枉,行殊則也。吾固知其鋤铻而難入。所務不同,若粉墨也。眾鳥皆有所登棲兮,群佞并進,處官爵也。鳳獨遑遑而無所集。孔子棲棲而困厄也。愿銜枚而無言兮,意欲括囊而靜默也。常被君之渥洽。前蒙寵遇,錫祉福也。太公九十乃顯榮兮,呂尚耆老然后貴也。誠未遇其匹合。遭值文王功冠世也。謂騏驥兮安歸?躊躇吳阪,遇伯樂也。謂鳳皇兮安棲。集棲梧桐,食竹實也。變古易俗兮世衰,以賢為愚,時闇惑也。今之相者兮舉肥。不量才能,視顏色也。騏驥伏匿而不見兮,仁賢幽處而隱藏也。鳳皇高飛而不下。智者遠逝之四方也。鳥獸猶知懷德兮,慕歸堯、舜之明德也。何云賢士之不處?二老,太公歸文王也。驥不驟進而求服兮,干木闔門而辭相也。鳳亦不貪喂而妄食。顏闔鑿培而逃亡也。君棄遠而不察兮,介推割股而自放也。雖愿忠其焉得?申生至孝而被謗也。欲寂寞而絕端兮,寧武佯愚而不言也。竊不敢忘初之厚德。常受祿惠,識舊恩也。獨悲愁其傷人兮,思念纏結,摧肺肝也。馮郁郁其何極。憤懣盈胸,終年歲也。
文選考異
注“視江河也”:案:“江河”當作“河江”。各本皆倒。此以“江”與上“傷”“方” 、下“鄉”為韻。楚辭注亦倒。凡此篇逸注用韻,其誤有可以所協推知者,例如此。
注“還故鄉”:案:“鄉”下當依楚辭注添“也”字。各本皆脫。
注“嘆息也”:案:“嘆”下當依楚辭注添“累”字。各本皆脫。
注“身困窮也”:案:“窮”當依楚辭注作“極”。各本皆誤。
注“意未明也”:案:“明”當依楚辭注作“服”。各本皆誤。
注“奮翼呼”:案:“呼”上當依楚辭注添“鳴”字。各本皆脫。
注“回逝言還”:袁本、茶陵本 “還”作“邁”。案:此尤本誤字。
注“爾雅曰四時和為通正”:袁本、茶陵本無此九字。案:無者是也。楚辭注正無,尤校添,甚非。
收恢炱之孟夏兮:袁本、茶陵本 “炱”作“臺”。案:“臺”字是也。善注舞賦“恢炱 ”,引此作“臺”,而云“炱與臺古字通”。可見善自作“臺”,甚明。尤延之校改作“炱”,非是。楚辭作 “(上臺下四點) ”,洪興祖本作“臺”,云“臺”一作“(上臺下四點) ”,一作“炱”。雖自有據,然不容以之改善也。
注“以養民”:案:“民”下當依楚辭注添“也”字。各本皆脫。
注“以茂美樹”:案:“美”下當依楚辭注添“之”字。各本皆脫。
注“竄巖藪也”:案:“藪”當依楚辭注作“穴”。各本皆誤。
注“及兄弟也”:案:“兄弟” 當依單行楚辭注作“弟兄”。各本及洪興祖本楚辭注皆誤倒。
注“以興在位之賢臣也”:案: “賢”當依楚辭注作“貴”。各本皆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