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三十五·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任士林,字叔實,綿竹人,嘗作《中易》,分為上下篇,三陳其卦所以極河洛之數(shù),成大衍之用,體天地之撰,盛德大業(yè),顯仁藏用,一本坎離頤大小過之妙,既未濟隨蠱之機,井噬嗑賁困之感,屯鼎革蒙之應,推圣人通變立言之旨,最為明確。又《松鄉(xiāng)文集》十卷。以薦授安定書院山長。
同時有潼川趙采,字德亮,著《周易折衷》卅三卷,以程、朱傳義為主,附以己說,間采先儒象數(shù)變互,以相發(fā)明。
饒州徐之祥,字方塘,有《讀易蠡測》,其言象數(shù),取皇極于康節(jié),取太極于濂溪,而諸卦之中,多詳其變,又名《玩易詳說》。
桐廬魏新之,著《學易蠡測》,因先儒列卦為方圓圖,乃以己意成三隅圖,自成一家之言。
休寧吳霞舉,字默室,著《周易管見》六十卷,《筮易》七卷,《太玄潛虛圖》十卷,雖互有異同,皆盛行于世。
又,建安邱富國,字行可,受業(yè)朱子之門。宋亡不仕,著《周易輯解》十卷,《學易說約》五篇,《經(jīng)世遺書》三卷。其徒鄭儀孫,作《易圖說解》、《大學中庸章句》。
董真卿,遼季真,江西鄱陽人。父鼎,字季亨,私淑朱子門人黃干,著《尚書輯錄纂注》,又疏《孝經(jīng)大義》、悉遵朱子刊誤,定為經(jīng)一章,傳十四章。
真卿早承家學,復受業(yè)于胡一桂、熊禾。著《周易會通》十四卷。
時江西清江人張理,官福建儒學提舉,著《易象圖說》三卷,《大易象數(shù)鉤深圖》二卷,亦有時名。
程龍,字舜俞,婺源人。宋永嘉縣尹。入元不仕。著《尚書毛詩二傳釋疑》、《禮記春秋辯證》及《弄環(huán)余說》、《補程子三說》、《易圖》,并刊行當世。
同時,豐城人程煥,字時可,學者稱巏山先生。著《易傳宗》、《書傳通》、《詩傳微》各數(shù)十卷。
浮梁人吳迂,字仲迂,少從饒雙峰學。人稱可堂先生。汪克寬,其門人也。著《易學啟蒙》、《書編大旨》、《左傳義例》、《詩傳眾說》等書。
雷光霆,字友光,江西寧州人,家居教授。學士程鉅夫、詹天游皆其徒也。著《九經(jīng)集義》》五十卷,《史辨》三十卷,《詩義指南》十七卷。至元間,遣使征之,未至而卒。學者稱龍光先生。
同時,平江人陳深,字子微,沈潛問學,著《讀易編》、《讀詩編》及《讀春秋》十二卷。與人高潭遺經(jīng),孜孜不倦,為一時耆宿。天歷間,奎章閣臣以能書薦,匿不出。所著詩文,名《寧極齋稿》。
吳鄹,永新人。宋末避仇徒山西,變姓名張應珍。注《周易》,宗程、朱,而不為茍同。如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鄹謂,本義天圓地方,圓者一而圍三,三各一奇,方者二而圍四,四合二隅,似費擬議。蓋五生數(shù)中,天數(shù)一三五,凡參地數(shù)二四,凡兩,故圣人參兩之以倚數(shù)。八卦之象乾坤天地,以太虛言也。震巽,天地之長男女,為雷、風,有氣無形;坎離,天地之中男女,為水、火,有形無質(zhì);艮兌,天地之少男女,為山、澤,有質(zhì)確定矣。附書闊里吉思嘗從之質(zhì)疑,刻其書于平陽路。大德八年,官秘書少監(jiān),始更今名。
劉整,字宋舉,古田人。自稱蒙谷遺老。教生徒百余人。少從合沙鄭少禖學《易傳六十四卦圖說》及《春秋元經(jīng)》,著《易纂圖》一卷,甫就而卒。
同邑有陳宏者,元初徙華亭,官同知吳江州事。著《易童子問》、《易象發(fā)揮》各一卷。
史蒙卿,明州人,宋咸淳進士。志行高卓。時四明之學,悉祖陸氏,而宗楊、袁,及沈煥、舒璘繼起,復主其說。能表章朱子之學者,自蒙卿始。初教授江陰,著《小學紺珠》,以淑后進。其文曰《靜清集》。
周鼎,字仲恒,廬陵人。早從湜溪郭正表游,六經(jīng)有所疑滯,縱橫叩擊,多超特之見。謂:“詩分正變,固肇于漢儒,然正中有變,變中有正,其體制音節(jié),夐然不侔,策書紊亂,了然可見,必各從其類,然后可辨世道升降之由。其詩雖非盛時之作,其人既賢,其詞獨為近古,必附小大雅之正者,勸懲之義,庶幾有托。”鼎于六經(jīng),皆有論著,獨《詩經(jīng)辨正》為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