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游日記
〔余自常出來,所經(jīng)縣治無不通舟,惟金谿、樂安,通舟之流,俱在四、五十里外。〕
二十七日 〔舟發(fā)〕烏江,三十里,豐陂宿。
二十八日 十里,將軍。二十里,永豐宿。
二十九日 自永豐西南五里放舟,又三十五里北郊。吉水界。二十五里,亦名烏江。又十里,下黃宿。
三十日 早行。二十里,鳳凰橋。溪右崖上有鳳眼石,溪左為熊右御史概所居。又五里抵官材石,溪左一山崖石嶙峋,曰仙女排駕。遂繞吉水東門,轉(zhuǎn)南門、西門、北門,而與贛水合。蓋三面繞吉水者為恩江,(由永豐來)。贛水止徑北門。
十二月初一日 先晚雨絲絲下,中夜愈甚,遂無意留吉水。入城問打聽張侯后裔。有張君重、伯起父子居南門內(nèi),隔晚托顧仆言,與張同宗,欲一晤,因冒雨造其家云。蓋張乃世科而無登第者,故后附于侯族,而實(shí)非同派。君重之曾祖名峻,嘉靖間云亦別駕吾常,有遺墨在家云,曾附祀張侯之廟,為二張祠。此一時(shí)附托之言。按張侯無在郡之祠,其在吾邑者,嘉靖時(shí)被毀已久,何從而二之?更為余言:侯之后人居西園,在城西五六十里,亦文昌鄉(xiāng)也;族雖眾,無讀書者,即子衿秀才亦無一人。余因慨然!時(shí)雨滂沱,以舟人待已久,遂冒雨下舟,蓋此中已三月無雨矣。時(shí)舟已移北門贛江上。由北門入至南門之張氏,仍出北門。下舟已上午,遂西南溯贛江行。十里,挾天馬山之西。十里,過小洲頭,東有大、小洲二重,西則長岡逶迤,有塔與小洲夾江相對(duì)。至是雨止日出。又十里,轉(zhuǎn)挾螺子山之東,而泊于梅林渡,去吉郡尚十里。既暮,零雨復(fù)至。螺子,吉郡水口之第一山也。
吉水東大而高者,曰東山,即仁山也。太平山在其內(nèi),又近而附城,曰龍華寺。寺甚古,今方修葺(qì修整),有鄒南皋先生祠。佛殿前東一碑,為韓熙載(五代南唐重臣,著有《寧史·南唐世家》)撰,徐鉉八行書。蓋即太平西下之垅,南北回環(huán),瑣成一塢,而寺在中央。吉水西為天馬山,在恩、贛二江夾脊中。北為玉笥(sì)山,即峽山之界贛江下流所經(jīng)也。南為巽(xùn)峰,尖峭特立,乃南皋先生堆加而峻者,為本縣之文筆峰。建昌人言軍峰為吉水文筆,因此峰而誤也,大小迥絕矣。
初二日 黎明甫剛剛掛帆,忽有順?biāo)圻尺宥粒婆癖浦郏礆廴硕`之,蓋此間棍徒托言解官銀,而以拿舟嚇詐舟人也。勢(shì)如狼虎,舟中三十人,視舟子如搏羊,竟欲以余囊過其舟,以余舟下省。然彼所移入舟者,俱鋪蓋鈴串之物,而竟不見銀扛,即果解銀,亦無中道之理。余諭其此間去吉郡甚近,何不同至郡,以舟畀(bì給以)汝。其人聞言,咆哮愈甚,竟欲順流挾舟去。余乘其近涯,一躍登岸,亟覓地方王姓者,梅林保長也。呼而追之,始得放舟。余行李初已被移,見余登陸,乃仍畀還(即歸還);而舟子所有,悉為抄洗,一舟蕩然矣。又十里,飯畢,〔抵吉安郡。〕已過白鷺洲之西,而舟人欲泊南關(guān);余久聞白鷺書院之勝,仍返舟東泊其下,覓寓于書院中凈土庵。是日雨絲絲不止,余人游城中,頗寥寂,出南門,見有大街瀕江,直西屬神岡山,十里阛闠,不減金閶也。
初三日 中夜雨滂沱。晨餐后,即由南關(guān)外西向神岡。時(shí)雨細(xì)路濘,舉步不前,半日且行且止,市物未得其半,因還至其寓。是日書院中為郡侯季考,余出時(shí)諸士畢集,及返而各已散矣。郡侯即家復(fù)生,是日季考不親至,諸生頗失望。
初四日 雨。入游城中,出止白鷺洲。
初五日 入城拜朱貞明、馬繼芳。下午,取藥煮酒,由西門出,街市甚盛。已由南門大街欲上神岡,復(fù)行不及也。
初六日 臥雪鷺洲。
初七日 臥雪鷺洲。下午霽,入城。由東門出,至大覺庵,已在梅林對(duì)江,不及返螺子。
初八日 由鷺洲后渡梅林,五里。又東北十里,大洲。乃東十里入山,登洲嶺,乃南山北度之脊,因西通大洲,故云。從嶺直上五里,天獄山。下直南十里,宿南山下坑中季道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