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游日記
初九日 東十里,出山口曰五十都。東南十里,過施坊。(人家甚盛)。入山五里,直抵嵩華山西麓,日虎浮,拜蕭氏。其外包山一重,即與施坊為界者也,東北從嵩華過脈,今鑿而燒灰,西面有洞云庵向施坊焉。
初十日 登嵩華山,上下俱十里。
十一日 游洞云。由北脊來時,由南峽口大路入,往返俱六里。
十二日 晨餐于蕭處,上午始行。循嵩華而南五里,鏡坊澎。東為嵩華南走之支,北轉而高峙者名香爐峰,其支蓋于查埠止十里也。又南五里登分水嶺,逾嶺東下五里為帶源,大魁王艮所發處也。由帶源隨水東行五里,出水口之峽,南入山。三里為燕山,其處山低嶺小,居民蕭氏,俱筑山為塘以蓄水,水邊盛放。復逾小嶺而南,三里,過羅源橋,復與帶溪水遇,蓋其水出峽東行,循山南轉至此。度橋而南,山始大開,又五里宿于水北。
十三日 由水北度橋,直南五里,渡滬溪橋,是為夏朗,即劉大魁(名儼)發跡處也。又南五里,為西園張氏,是日在其家。下午,淮河自羅坡來。
十四日 雨雪。淮河同乃郎攜酒來。是晚二巫歸。
十五日 霽,風寒甚。晚往西山。
十六日 張氏公祠宴。
十七日 五教祠宴。
十八日 飯于其遠處。上午起身,由夏朗之西、西華山之東小徑北迂,五里西轉,循西華之北西行,十里,富源。其西有三獅鎖水口。又西二里為瀧頭,彭大魁教發跡處也,溪至此折而南入山。又五里為瀟瀧,溪束兩山間,如沖崖破峽,兩岸石骨壁立,有突出溪中者,為“瑞石飛霞”,峽中有八景焉。由瀧溪三里,出百里賢關,謂楊救貧云“百里有賢人出也”。又西北二里為第二關,亦有崖石危亙溪左。又西北三里,出羅潭,為第三關。過是山始開,其溪北去,是為查埠。又西北五里后與溪遇,渡而北,宿于羅家埠。
十九日 昧爽行。十里,復循西巖山之南而行,三里為值夏。西八里,逾孟堂坳,〔則贛江南來,為澆洋入處。〕又二里,張家渡,乃趁小舟順流北下。十里,有市在江左,曰永和,其北涯有道,可徑往青原。乃令張氏送者一人,(名其遠,張侯之近支)。隨舟竟往白鷺;而余同張二巫及靜聞,登北涯隨山東北行。五里,入兩山之間。又一里,有溪轉峽而出。渡溪南轉,石山當戶,清澗抱壑,青原寺西向而峙。主僧本寂留飯于其寒,亦甚幽靜。蓋寺為七祖舊剎,而后淪于書院,本寂以立禪恢復,盡遷諸書院于山外,而中構杰閣,猶未畢工也。寺后為七祖塔,前有黃荊樹甚古,乃七祖誓而為記者。初入山,不過東西兩山之夾耳;至北塢轉入而南,亦但覺水石清異,澗壑瀠回;及登塔院,下瞰寺基,更覺中洋開整,四山湊合向中靠攏。其塢內外兩重,內塢寬而密,外塢曲而長,外以移書院,內以供佛宇,若天造地設者。余以為從來已久,而本寂一晤,輒言其興復之由,始自丙寅、丁卯之間。蓋是寺久為書院,而〔鄒〕南皋、〔郭〕青螺二老欲兩存之,迎本寂主其事。本寂力言,禪剎與書院必不兩立,持說甚堅,始得遷書院于外,而寺田之復遂如破竹矣。寺前有溪,由寺東南深壑中來,至寺前匯于翠屏之下。〔翠屏為水所蝕,山骨嶙峋,層疊聳出,老樹懸綴其上,下映清流,景色萬狀。〕寺左循流而上,山夾甚峻,而塢曲甚長,曲折而入十里,抵黃鲇嶺。塢中之田,皆寺僧所耕而有者。入口為寺之龍虎兩砂,回鎖隘甚,但知有寺,不復如寺后復有此塢也。余自翠屏下循流攀澗,宛轉其間,進進不已,覺水舂菜圃,種種不復人間。久之,日漸西,乃登山逾嶺,仍由五笑亭入寺。別立禪即本寂出山,渡溪橋,循外重案山之南五里,越而西,遂西北行十里,渡贛江,已暮煙橫渚(水中之小塊陸地),不辨江城燈火矣。又三里,同二張宿于白鷺洲。
二十日 同張二巫、靜聞過城西北二里,入白燕山。山本小垅,乃天華之余支,寺僧建豎,適恰逢有白燕來翔,故以為名。還由西門入,至北門,過黃御史園,門扃(jiōng關閉)不入。(黃名憲卿,魏珰事廢)。又北入田中丞園。(田名仰)。園外舊坊巍然,即文襄周公(即永樂進士周忱)之所居也,魯靈光尚復見此,令人有山斗(即泰山北斗,意指仰慕之人)之想。日暮寒煙,憑吊久之,乃出昌富門,入白鷺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