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 志第十二
綿谷,(下。)昭化。(下。元初并葭萌入焉。)
府一
保寧府,(下。)唐隆州,又改閬州,又為閬中郡。后唐為保寧軍。元初立東川路元帥府。至元十三年,升保寧府。二十年,罷元帥府,改保寧路。初領(lǐng)新得、小寧二州,后并入閬中縣,又并奉國入蒼溪縣,新井、新政、西水總?cè)肽喜靠h,仍改為府,隸廣元路。(本府屯田一百一十八頃有奇。)領(lǐng)三縣:
閬中,(下。倚郭。)蒼溪,(下。)南部。(下。)
州四
劍州,(下。)唐為始州,后改劍州。宋升普安軍,又為隆慶府。元至元二十年,改劍州。領(lǐng)二縣:
普安,(下。至元二十年,并普城、劍門入焉。)梓潼。(下。)
龍州,(下。)唐初為龍門郡,又改龍州,又改江油郡,又改應(yīng)靈郡。宋改政州,繼復(fù)舊。元憲宗歲戊午,宋守將王知府以城降。至元二十二年,并江油、清川二縣入焉。
巴州,(下。)唐初改巴州,又改清化郡,又為巴州。宋領(lǐng)化城、難江、恩陽、曾口、上通江、下通江六縣。元至元二十年,并難江、恩陽二縣入化城,上、下通江二縣入曾口。領(lǐng)二縣:
化城,(下。)曾口。(下。)
沔州,(下。)唐初為興州,又為順政郡,又改興州。宋改沔州。元至元十四年,隸廣元路。二十年,廢褒州,止設(shè)鐸水縣,遷沔州而治焉。領(lǐng)三縣:
鐸水,(下。倚郭。)大安,(下。本大安州,至元二十年,降為縣以來屬。)略陽。(下。至元二十年,并長舉及西縣入焉。)
順慶路,(下。)唐為南充郡,又改梁州,又改充州。宋升順慶府。元中統(tǒng)元年,立征南都元帥府。至元四年,置東川路統(tǒng)軍司,后改東川府。十五年,復(fù)為順慶。二十年,升為路,設(shè)錄事司。戶二千八百二十一,口九萬五千一百五十六。(至元二十七年數(shù)。)領(lǐng)司一、縣二、府一、州二。府領(lǐng)二縣,州領(lǐng)五縣。
錄事司。
縣二
南充,(下。至元二十年,并漢初入焉。)西充。(下。至元二十年,并流溪舊縣入焉。)
府一
廣安府,唐屬宕渠、巴西、洛陵三郡。宋置廣安軍,又改寧西軍。元至元十五年,廢寧西軍。二十年,升為廣安府。舊領(lǐng)渠江、岳池、和溪、新明四縣,后并和溪、新明入岳池。領(lǐng)二縣:
渠江,(下。倚郭。)岳池。(下。)
州二
蓬州,(下。)唐改蓬山郡,又仍為蓬州。元初立宣撫都元帥府,后罷。至元二十年,立蓬州路總管府,后復(fù)為蓬州。領(lǐng)三縣:
相如,(至元二十年,以金城寨入焉。)營山,(下。至元二十年,并良山入焉。)儀隴。(下。至元二十年,并蓬池、伏虞入焉。)
渠州,(下。)唐初為渠州,又改濆山郡,又為渠州。宋屬潼川府。元至元十一年,立渠州安撫司。二十年,罷安撫司,以渠州為散郡。領(lǐng)二縣:
流江,(下。)大竹。(下。至元二十年,并鄰山、鄰水入焉。)
潼川府,唐梓州,又改梓潼郡,又為梓州。宋改靜戎軍,又改靜安軍,又升潼川府。兵后地荒,元初復(fù)立府治。至元二十年,并涪城及錄事司入郪縣,通泉入射洪,東關(guān)入鹽亭,銅山入中江。領(lǐng)縣四、州二。(戶口闕。)
縣四
郪縣,(下。倚郭。)中江,(下。)射洪,(下。)鹽亭。(下。)
州二
遂寧州,(下。)唐遂州,又改遂寧郡。宋為遂寧府。元初因之。至元十九年,并遂寧、青石二縣入小溪,長江入蓬溪,后復(fù)改為州。領(lǐng)二縣:
小溪,(下。)蓬溪。(下。)
綿州,(下。)唐更改不常。元初隸成都路。元至元二十年,并魏城入本州,改隸潼川路。領(lǐng)二縣:
彰明,(下。)羅江。(下。)
永寧路。(下。闕。)領(lǐng)州一。
筠連州。(下。闕。至元十七年,樞密院言:“四川行省參政行諸蠻夷部宣慰司昝順言,先是奉旨以高州,筠連州騰川縣隸安撫郭漢杰立站,今漢杰已并蠻洞五十六。有旨昝順?biāo)悾涞扰c中書議,臣等以為宜遣使行視之。”帝曰:“此五十六洞如舊隸高州、筠連,則與郭漢杰立站,否則還之昝順。”)領(lǐng)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