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志第十三
◎地理四云南諸路行中書省,為路三十七、府二,屬府三,屬州五十四,屬縣四十七。其余甸寨軍民等府不在此數(shù)。(馬站七十四處,水站四處。)
云南諸路道肅政廉訪司(大德三年,罷云南行御史臺,立肅政廉訪司。)
中慶路,(上。)唐姚州。閣羅鳳叛,取姚州,其子鳳伽異增筑城曰柘東,六世孫券豐祐改曰善闡,歷五代迄宋,羈縻而已。元世祖征大理,凡收府八,善闡其一也,郡四,部三十有七。其地東至普安路之橫山,西至緬地之江頭城。凡三千九百里而遠(yuǎn);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憲宗五年,立萬戶府十有九,分善闡為萬戶府四。至元七年,改為路。(八年,分大理國三十七部為南北中三路,路設(shè)達(dá)魯花赤并總管。)十三年,立云南行中書省,初置郡縣,遂改善闡為中慶路。領(lǐng)司一、縣三、州四。州領(lǐng)八縣。(本路軍民屯田二萬二千四百雙有奇。)
錄事司。
縣三
昆明,(中。倚郭。唐置。元憲宗四年,分其地立千戶二。至元十二年,改善州,領(lǐng)縣。二十一年,州革,縣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余里,夏潦必冒城郭。張立道為大理等處勸農(nóng)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萬余頃,皆為良田云。)富民,(下。至元四年,立黎灢千戶。十二年,即黎灢立縣。)宜良。(下。唐匡州,即其地。蠻酋羅氏于此立城居之,名曰羅裒龍,乃今縣也。元憲宗六年,立太池千戶,隸嵩明萬戶。至元十三年,升宜良州,治太池縣。二十一年,州罷為縣,后廢太池來屬。)
州四
嵩明州,(下。)州在中慶東北,治沙札臥城。烏蠻車氏所筑,白蠻名為嵩明。昔漢人居之,后烏、白蠻強盛,漢人徙去,盟誓于此,因號嵩盟,今州南有土臺,盟會處也。漢人嘗立長州,筑金城、阿葛二城。蒙氏興,改長州為嵩盟部,段氏因之。元憲宗六年,立嵩明萬戶。至元十二年,復(fù)改長州。十五年,升嵩明府。二十二年,降為州。領(lǐng)二縣:
楊林,(下。在州東南,治楊林城,乃雜蠻枳氏、車氏、斗氏、麼氏四種所居之地,城東門內(nèi)有石如羊形,故又作羊。唐有羊林部落,即此地。元憲宗七年,立羊林千戶。至元十二年,改為縣。)邵甸。(下。在州西,治白邑村,無城郭,車蠻、斗蠻舊地,名為束甸,以束為邵,憲宗七年,立邵甸千戶。至元十二年,改為縣。)
晉寧州,(下。)唐晉寧縣,蒙氏、段氏皆為陽城堡部。元憲宗七年,立陽城堡萬戶。至元十二年,改晉寧州。領(lǐng)二縣:
呈貢,(下。西臨滇澤之濱,在路之南,州之北,其間相去六十里,有故城曰呈貢,世為些莫強宗邵蠻所居。元憲宗六年,立呈貢千戶。至元十二年,割詔營、切龍、呈貢、雌甸、塔羅、和羅忽六城及烏納山立呈貢縣。)歸化。(下。在州東北,呈貢縣南,西賓滇澤,地名大吳龍,昔吳氏所居,后為些莫徒蠻所有,世隸善闡。憲宗六年,分隸呈貢千戶。至元十二年,割大吳龍、安江、安氵明立歸化縣。)
昆陽州,(下。)在滇池南,僰、獹雜夷所居,有城曰巨橋,今為州治。閣羅鳳叛唐,令曲旂蠻居之。段氏興,隸善闡。元憲宗并羅瑀等十二城,立巨橋萬戶。至元十三年,改昆陽州。領(lǐng)二縣:
三泊,(下。至元十三年,于那龍城立縣。)易門。(下。在州之西,治市坪村,世為烏蠻所居。段氏時,高智升治善闡,奄而有之。至元四年,立洟門千戶。十二年,改為縣。縣西有泉曰洟源。訛作易門。)
安寧州,(下。)唐初置安寧縣,隸昆州。閣羅鳳叛唐后,烏、白蠻遷居。蒙氏終,善闡酋孫氏為安寧城主,及袁氏、高氏互有其地。元憲宗七年,隸陽城堡萬戶。至元三年,立安寧千戶。十二年,改安寧州。領(lǐng)二縣:
祿豐,(下。在州西,治白村,其地瘴熱,非大酋所居,惟烏、雜蠻居之,遷徙不常。至元十三年,割安寧千戶之碌琫、化泥、驥琮籠三處立祿豐縣。因江中有石如甑,俗名碌琫,譯謂碌為石,琫為甑,訛為今名。)羅次。(下。在州北,治壓磨呂白村,本烏蠻羅部,地險俗悍。至元十二年,因羅部立羅次州,隸中慶路。二十四年,改州為縣。二十七年,隸安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