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志第十三
永寧州,(下。)在建昌之東郭。唐時南詔立建昌郡,領建安、永寧二州。元至元九年,西平王平建蒂。十六年,分建昌為二州,在城曰建安,東郭曰永寧,俱隸建昌路。
瀘州,(下。)州在路西,昔名沙城瞼,即諸葛武侯禽孟獲之地。有瀘水,深廣而多瘴,鮮有行者,冬夏常熱,其源可燅雞豚。至段氏時,于熱水甸立城。名洟籠,隸建昌。憲宗時,建蒂內附,復叛,至元九年平之。十五年,改洟籠為瀘州。
禮州,(下。)州在路西北,瀘沽水東,所治曰籠麼城。南詔末,諸蠻相侵奪,至段氏興,并有其地。裔孫阿宗內附,復叛,至元九年平之,設千戶。十五年,改為禮州。領一縣:
瀘沽。(縣在州北。昔羅落蠻所居,至蒙氏霸諸部,以烏蠻酋守此城,后漸盛,自號曰落蘭部,或稱羅落。其裔蒲德遣其侄建蒂內附。建蒂繼叛,殺蒲德,自為酋長,并有諸部。至元九年平之,設千戶。十三年升萬戶,十五年改縣。)
里州,(下。)唐隸巂州都督。蒙詔時落蘭部小酋阿都之裔居此,因名阿都部。傳至納空,隨建蒂內附。中統三年叛。至元十年,其子耶吻效順,隸烏蒙。十八年,設千戶。二十二年,同烏蠻叛,奔羅羅斯。二十三年,升軍民總管府。二十六年,府罷為州,隸建昌路。
闊州,(下。)州治密納甸。古無城邑,烏蒙所居。昔仲由蒙之裔孫名科居此,因以名為部號,后訛為闊。至三十七世孫僰羅內附。至元九年,設千戶。二十六年,改為州。
邛部州,(下。)州在路東北,大渡河之南,越巂之東北。君長十數,筰都最大。唐立邛部縣,后沒于蠻。至宋歲貢名馬土物,封其酋為邛都王。今其地夷稱為邛部川,治烏弄城,昔麼、些蠻居之,后仲由蒙之裔奪其地。元憲宗時內附。中統五年,立邛部川安撫招討使,隸成都元帥府。至元十年,割屬羅羅斯宣慰司。二十一年,改為州。
隆州,(下。)州在路之西南,與漢邛都縣接境,唐會川縣之西北。蒙氏改會川為會同邏,立五瞼,本州為邊府瞼。其后瞼主楊大蘭于瞼北塏上立城,分派而居,名曰大隆城,即今州治也。元至元十三年內附。十四年,設千戶。十七年,改隆州。
姜州,(下。)姜者蠻名也。烏蠻仲牟由之裔阿壇絳始居閟畔部,其孫阿羅仕大理國主高泰,是時會川有城曰龍納,羅落蠻世居焉。阿羅挾高氏之勢,攻拔之,遂以祖名曰絳部。憲宗時,隨閟畔內附,因隸焉。至元八年,為落蘭部酋建蒂所破。九年平之,遂隸會川,后屬建昌。十五年,改為姜州。二十七年,復屬閟畔部,后又屬建昌。
德昌路軍民府,(下。)漢邛都縣地,唐沒于南詔。路在建昌西南,所居蠻號屈部。元至元九年內附。十二年,立定昌路,以本部為昌州。二十三年,罷定昌路,并入德昌路,治本州葛魯城。領州四。(本路立軍民屯田。)
昌州,(下。)路治本州。初,烏蠻阿屈之裔浸強,用祖名為屈部。其孫烏則,至元九年內附。十二年,改本部為州,兼領普濟、威龍,隸定昌路。二十三年,罷定昌路,并隸德昌。
德州,(下。)在路之北。其地今名吾越甸,城曰亦苴龍,所居蠻苴郎,以遠祖名部曰赪綖。憲宗時內附。至元十二年,立千戶。十三年,改為德州,隸德平路。二十三年,改隸德昌。
威龍州,(下。)州在路西南,夷名巴翠部,領小部三,一曰沙媧普宗,二曰烏雞泥祖,三曰媧諾龍菖蒲,皆獹魯蠻種也。至元十五年,合三部立威龍州,隸德昌。
普濟州,(下。)州在路西北,夷名玕甸。昔為荒僻之地,獹魯蠻世居之,后屬屈部。至元九年,隨屈部內附。十五年,于玕甸立定昌路。二十三年,路革,改隸德昌。
會川路,(下。)路在建昌南。唐移邛都于此。其地當征蠻之要沖,諸酋聽會之所,故名。天寶末,沒于南詔,立會川都督府,又號清寧郡。至段氏仍為會川府。元至元九年內附。十四年立會川路,治武安州。領州五。(本路立軍民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