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志第十三
寧州,(下。)在本路之東。唐置黎州,天寶末沒于蠻。地號浪曠,夷語謂旱龍也。步雄部蠻些麼徒據之,后屬爨蠻酋阿幾,以浪曠割與寧酋豆圭。元憲宗四年,寧酋內附。至元十三年,改為寧州,隸臨安路。舊領三縣:通海,翏峨,西沙。西沙在州東,寧部蠻世居之。其裔孫西沙筑城于此,因名西沙籠。憲宗四年,其酋普提內附,就居此城為萬戶。至元十三年,立為西沙縣。二十六年,以隸寧州。至治二年,并入州。領二縣:
通海,(下。倚郭。元初立通海千戶,隸善闡萬戶。至元十三年,改通海縣,隸寧海府。二十七年,府革,直隸臨安路,今割隸寧州。)翏峨。(下。縣在河西縣之西,控扼山谷,北接滇池,亦屬滇國。昔〈山習〉猊蠻居之,后阿僰酋逐〈*山習猊據其地。至其孫阿次內附,以其部立千戶。至元十三年,改為州,領邛洲、平甸二縣。二十六年,降為縣,并二縣為鄉,隸臨安路。今割隸寧州。)
廣西路,(下。)東爨烏蠻彌鹿等部所居。唐為羈縻州,隸黔州都督府。后師宗、彌勒二部浸盛,蒙氏、段氏莫能制。元憲宗七年,二部內附,隸落蒙萬戶。至元十二年,籍二部為軍,立廣西路。十八年,復為民。領州二。
師宗州,(下。)在路之東南。昔爨蠻逐獠、僰等居之,其后師宗據匿弄甸,故名師宗部。至元十二年,立為千戶。十八年,復為民。二十七年,改為州。
彌勒州,(下。)在路南。昔些莫徒蠻之裔彌勒得郭甸、巴甸、部籠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彌勒。至元十二年,為千戶。十八年,復為民。二十七年,改為州。
元江路,(下。)古西南夷地。今元江在梁州之西南,又當在黑水之西南也。阿僰諸部蠻自昔據之。憲宗四年內附,七年復叛,率諸部筑城以拒命。至元十三年,遙立元江府以羈縻之。二十五年,命云南王討平之,割羅盤、馬籠、步日、思麼、羅丑、羅陀、步騰、步竭、臺威、臺陽、設棲、你陀十二部于威遠,立元江路。
步日部。(在本路之西。蒙氏立此甸,徙白蠻鎮之,名步日瞼。)
馬籠部。(因馬籠山立寨,在本路之北,所居蠻阿僰。元初立為千戶,屬寧州萬戶。至元十三年,改隸元江萬戶。二十五年,屬元江路。)
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大理路軍民總管府,(上。)本漢楪榆縣地。唐于昆明之梇棟川置姚州都督府,治楪榆洱河蠻。后蒙舍詔皮羅閣逐河蠻取太和城,至閣羅鳳號大蒙國。云南先有六詔,至是請于朝,求合為一,從之。蒙舍在其南,故稱南詔。徙治太和城。至異牟尋又遷于喜郡史城,又徙居羊苴乖城,即今府治。改號大禮國。其后鄭、趙、楊三氏互相篡奪,至石晉時,段思平更號大理國。元憲宗三年收附。六年,立上下二萬戶。至元七年,并二萬戶為大理路。(有點蒼山在大理城西,周廣四百里,為云南形勝要害之地。城中有五花樓,唐大中十年,南詔王券豐佑所建。樓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萬人。世祖征大理時,駐兵樓前。至元三年,嘗賜金重修焉。)領司一、縣一、府二、州五。府領一縣,州領二縣。
錄事司。(憲宗七年,立中千戶,屬大理萬戶。至元十一年,罷千戶,立錄事司。十二年,升理州。二十一年,州罷,復立錄事司。)
縣一
太和。(倚郭。憲宗七年,于城內外立上中下三千戶。至元二十六年,即中千戶立錄事司,上下二千戶立縣。)
府二
永昌府,唐時蒙氏據其地,歷段氏、高氏皆為永昌府。元憲宗七年,分永昌之永平立千戶。至元十一年,立永昌州。十五年升為府,隸大理路。領一縣:
永平。(下。縣在府東,鹿滄江之東,即漢博平縣。唐蒙氏改勝鄉郡,屬永昌。至元十一年,改永平縣,隸永昌府。)
騰沖府,在永昌之西,即越睒地。唐置羈縻郡。蒙氏九世孫異牟尋取越睒,逐諸蠻有其地,為軟化府。其后白蠻徙居之,改騰沖府。元憲宗三年,府酋高救內附。至元十一年,改藤越州,又立藤越縣。十四年,改騰沖府。二十五年,罷州縣,府如故。(永昌、騰沖二府軍民屯田共二萬二千一百五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