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志第十三
縣三
河陽,(下。內附后為千戶。至元十六年,為河陽州。二十六年,降為縣。)江川,(下。在抃江路南,星云湖之北。蒙氏叛唐,使白蠻居之。至段氏,些麼徒蠻之裔居此城。更名步雄部。其后弄景內附,即本部為千戶。至元十三年,改千戶為江川州。二十年,降為縣。)陽宗。(下。在本路西北,明湖之南。昔麼、些蠻居之,號曰強宗部,其酋盧舍內附,立本部千戶。至元十三年,改為縣。)
州二
新興州,(下。)漢新興縣。唐初隸牂州,后南詔叛,降為羈縻州。蒙氏為溫富州。段氏時麼、些蠻分居其地。內附后,立為千戶。至元十三年,改新興州,隸澄江路。領二縣:
普舍,(下。在州西北。昔有強宗部蠻之裔,長曰部傍,據普具龍城,次曰普舍,據普札龍城。二城之西有白城,漢人所筑。二酋屢爭其地,莫能定。后普舍孫苴歷刂內附,立本部為千戶。十三年,改千戶為普舍縣,治普札龍城,隸新興州。)研和。(下。麼些徒蠻步雄居之,其孫龍鐘內附,立百戶。至元十三年,改為縣。)
路南州,(下。)州在本路之東,夷名路甸,有城曰撒呂,黑爨蠻之裔落蒙所筑,子孫世居之,因名落蒙部。憲宗朝內附,即本部立萬戶。至元七年,并落蒙、羅伽、末迷三萬戶為中路。十三年,分中路為二路,改羅伽為澄江路,落蒙為路南州,隸澄江路。領一縣:
邑市。(下。至元十三年,即邑市、彌歪二城立邑市縣,彌沙等五城立彌沙縣。二十四年,并彌沙入本縣,隸路南州。)
普定路,本普里部,歸附后改普定府。(至元二十七年,初斡羅思、呂國瑞入賄丞相桑哥及要束木等,請創羅甸宣慰司。至是,言招到羅甸國札哇并龍家、宋家、犵狫、貓人諸種蠻夷四萬六千六百戶。阿卜、阿牙者來朝,為曲靖路宣慰同知脫因及普安路官所阻。會云南行省言:“羅甸即普里也,歸附后改普定府,印信具存,隸云南省三十余年,賦役如期。今所創羅甸宣慰安撫司,隸湖南省。斡羅思等擅以兵脅降普定土官矣資男、札哇、希古等,勒令同其入覲,邀功希賞。氣罷之,仍以其地隸云南。”制可。)大德七年,改為路。(大德七年,中書省臣言:“蛇節、宋隆濟等作亂,普定知府容苴率眾效順。容苴沒,其妻適姑亦能宣力戎行,乞令襲其夫職。仍改普定為路,隸曲靖宣慰司,以適姑為本路總管,虎符。”)
仁德府,昔僰、剌蠻居之,無郡縣。其部曰仲紥溢源,后烏蠻之裔新丁奪而有之。至四世孫,因其祖名新丁,以為部號,語訛為仁地。憲宗五年內附。明年,立本部為仁地萬戶。至元初復叛,四年降之,仍為萬戶。十三年,改萬戶為仁德府。(本府屯田五百六十雙。)領縣二:
為美,(下。縣治在府北,地名溢浦適侶睒甸,即仁地故部。至元二十四年置縣。)歸厚。(下。縣治在府西,地名易浪湳龍,舊隸仁地部。至元二十四年,分立二縣,曰倘俸,曰為美。二十五年,改倘俸曰歸厚。)
羅羅蒙慶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建昌路,(下。)本古越巂地,唐初設中都督府,治越巂。至德中,沒于吐蕃。貞元中復之。懿宗時,蒙詔立城曰建昌府,以烏、白二蠻實之。其后諸酋爭強,不能相下,分地為四,推段興為長。其裔浸強,遂并諸酋,自為府主,大理不能制。傳至阿宗,娶落蘭部建蒂女沙智。元憲宗朝,建蒂內附,以其婿阿宗守建昌。至元十二年,析其地置總管府五、州二十三,建昌其一路也,設羅羅宣慰司以總之。本路領縣一、州九。州領一縣。(本路立軍民屯田。)
縣一
中縣。(縣治在住頭回甸,蓋越巂之東境也。所居烏蠻自別為沙麻部,以酋長所立處為中州。至元十年內附。十四年,仍為中州。二十二年,降為縣。隸建昌路。)
州九
建安州,(下。)即總府所治。建蒂既平,分建昌府為萬戶二,又置千戶二。至元十五年,割建鄉城十四村及建蒂四村立寶安州。十七年,改本千戶為建安州。二十六年,革寶安州,以其鄉村來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