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志第十三
鶴慶路軍民府,(下。)府治在麗江路東南,大理路東北,夷名其地曰鶴川、樣共。昔隸越析詔,漢、唐未建城邑。開元末,閣羅鳳合六詔為一,稱南詔,徙治羊苴城,地近龍尾、鶴柘,今府即其地也。大和中,蒙勸封祐于樣共立謀統郡。蒙氏后,經數姓如故。元憲宗三年內附,為鶴州。七年,立二千戶,仍稱謀統,隸大理上萬戶。至元十一年,罷謀統千戶,復為鶴州。二十年,為燕王分地,隸行省。二十三年,升為鶴慶府。領一縣:
劍川。(下。縣治在劍川湖西,夷云羅魯城。按《唐史》南詔有六節度,劍川其一也。初蒙氏未合六詔時,有浪穹詔與南詔戰,不勝,遂保劍川,更稱劍浪。貞元中,南詔擊破之,奪劍、共諸川地,其酋徙居劍睒西北四百里,號劍羌。蒙氏終,至段氏,改劍川為義督瞼。憲宗四年內附。七年,立義督千戶。至元十一年,罷千戶,立劍川縣,隸鶴州。軍民屯田共二千余雙。)
云遠路軍民總管府,元貞二年置。
徹里軍民總管府,大德中置。(大德中,云南省言:“大徹里地與八百媳婦犬牙相錯,勢均力敵。今大徹里胡念已降,小徹里復控扼地利,多相殺掠,胡念日與相拒,不得離,遣其弟胡倫入朝,指畫地形,乞別立徹里軍民宣撫司,擇通習蠻夷情狀者為之帥,招其來附,以為進取之地。”乃立徹里軍民總管府。)
廣南西路宣撫司。(闕。)
麗江路軍民宣撫司,路因江為名,謂金沙江出沙金,故云。源出吐蕃界。今麗江即古麗水,兩漢至隋、唐皆為越巂郡西徼地,昔麼蠻、些蠻居之,遂為越析詔。二部皆烏蠻種,居鐵橋。貞元中,其地歸南詔。元憲宗三年,征大理,從金沙濟江,麼、些負固不服。四年春,平之,立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立宣慰司。十三年,改為麗江路,立軍民總管府。二十二年,府罷,于通安、巨津之間立宣撫司。領府一、州七。州領一縣。
府一
北勝府,在麗江之東。唐南詔時,鐵橋西北有施蠻者,貞元中為異牟尋所破,遷其種居之,號劍羌,名其地曰成偈睒,又改名善巨郡。蒙氏終,段氏時,高智升使其孫高大惠鎮此郡。后隸大理。元憲宗三年,其酋高俊內附。至元十五年,立為施州。十七年,改為北勝州。二十年,升為府。
州七
順州,在麗江之東,俗名牛睒。昔順蠻種居劍、共川。唐貞元間,南詔異牟尋破之,徙居鐵橋、大婆、小婆、三探覽等川。其酋成斗族漸盛,自為一部,遷于牛睒。至十三世孫自瞠猶隸大理。元憲宗三年內附。至元十五年,改牛睒為順州。
蒗蕖州,治羅共睒,在麗江之東,北勝、永寧南北之間,羅落、麼、些三種蠻世居之。憲宗三年,征大理。至元九年內附。十六年,改羅共睒為蒗蕖州。
永寧州,昔名樓頭睒,接吐蕃東徼,地名答藍,麼、些蠻祖泥月烏逐出吐蕃,遂居此睒,世屬大理。憲宗三年,其三十一世孫和字內附。至元十六年,改為州。
通安州,治在麗江之東,雪山之下。昔名三睒。仆繲蠻所居,其后麼、些蠻葉古乍奪而有之,世隸大理。憲宗三年,其二十三世孫麥良內附。中統四年,以麥良為察罕章管民官。至元九年,其子麥兀襲父職。十四年,改三睒為通安州。
蘭州,在蘭滄水之東。漢永平中始通博南山道,渡蘭滄水,置博南縣。唐為盧鹿蠻部。至段氏時,置蘭溪郡,隸大理。元憲宗四年內附,隸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十二年,改蘭州。
寶山州,在雪山之東,麗江西來,環帶三面。昔麼、些蠻居之。其先自樓頭徙居此,二十余世。世祖征大理,自卞頭濟江,由羅邦至羅寺,圍大匱等寨,其酋內附,名其寨曰察罕忽魯罕。至元十四年,以大匱七處立寶山縣,十六年升為州。
巨津州,昔名羅波九睒,北接三川、鐵橋,西鄰吐蕃。按《唐書》,南詔居鐵橋之南,西北與吐蕃接。今州境實大理西北陬要害地,麼、些大酋世居之。憲宗三年內附。至元十四年,于九睒立巨津州,蓋以鐵橋自昔為南詔、吐蕃交會之大津渡,故名。領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