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志第十三
臨西。(下。縣在州之西北,乃大理極邊險僻之地,夷名羅裒間,居民皆麼、些二種蠻。至元十四年,立大理州縣,于羅裒間立臨西縣,以西臨吐蕃境故也,隸巨津州。)
東川路,(下。)至元二十八年立。
茫部路軍民總管府。(下。)
益良州。(下。)強州。(下。)
孟杰路。(自東川路以下闕。泰定三年,八百媳婦蠻請官守,置木安、孟杰二府于其地。)
普安路,(下。)治在盤町山陽,巴盤江東。古夜郎地。秦為黔中地,兩漢隸牂牁郡,蜀隸興古郡,隋立牂州。唐置西平州,后改興古郡為盤州。蒙氏叛唐,其地為南詔東鄙,東爨烏蠻七部落居之。其后爨酋阿宋逐諸蠻據其地,號于失部,世為酋長。元憲宗七年,其酋內附,命為于失萬戶。至元十三年,改普安路總管府。明年,更立招討司。十六年,改為宣撫司。二十二年,罷司為路。
曲靖等路宣慰司軍民萬戶府,曲、靖二州在漢為夜郎味縣地。蜀分置興古郡。隋初為恭州、協州。唐置南寧州。東、西爨分烏、白蠻二種,自曲靖州西南昆川距龍和城,通謂之西爨白蠻。自彌鹿、升麻二川南至步頭,通謂之東爨烏蠻。貞觀中,以西爨歸王為南寧都督,襲殺東爨首領蓋聘。南詔閣羅鳳以兵脅西爨,徙之至龍和,皆殘于兵。東爨烏蠻復振,徙居西爨故地,世與南詔為婚,居故曲靖州。天寶末,征南詔,進次曲靖州,大敗,其地遂沒于蠻。元憲宗六年,立磨彌部萬戶。至元八年,改為中路。十三年,改曲靖路總管府。二十年,以隸皇太子。二十五年,升宣撫司。領縣一、州五。州領六縣。(本路屯田四千四百八十雙,歲輸金三千五百五十兩、馬一百八十四。)
縣一
南寧。(下。倚郭。唐以爨歸王為南寧州都督,治石城。及閣羅鳳叛,州廢,蒙氏改石城郡。至段氏,烏蠻莫瀰部酋據石城。元憲宗三年內附。六年,立千戶,隸莫瀰部萬戶。至元十三年,升南寧州。二十二年,革為縣。)
州五
陸涼州,(下。)即漢牂牁郡之平夷縣。南詔叛后,落溫部蠻世居之。憲宗三年內附,立落溫千戶,屬落蒙萬戶。至元十三年,改為陸涼州。領二縣:
芳華,(下。在州西。)河納。(下,在州南,治蔡村。)
越州,(下。)在路之南,其川名魯望,普麼部蠻世居之。憲宗四年內附。六年,立千戶,隸末迷萬戶。至元十二年,改越州,隸曲靖路。
羅雄州,(下。)與溪洞蠻獠接壤,歷代未嘗置郡,夷名其地為塔敝納夷甸。俗傳盤瓠六男,其一曰蒙由丘,后裔有羅雄者居此甸。至其孫普恐,名其部曰羅雄。憲宗四年內附。七年,隸普摩千戶。至元十三年,割夜苴部為羅雄州,隸曲靖路。
馬龍州,(下。)夷名曰撒匡。昔僰、剌居之,盤瓠裔納垢逐舊蠻而有其地。至羅苴內附,于本部立千戶。至元十三年,改為州,即舊馬龍城也。領一縣:
通泉。(下。在州西南,與嵩明州楊林縣接壤,納垢之孫易陬分居其地。元初為易龍百戶,隸馬龍千戶。至元十三年,改名通泉縣,隸馬龍州。)
沾益州,(下。)在本路之東北,據南盤江、北盤江之間。唐初置州,天寶末,沒于蠻,為僰、剌二種所居。后磨彌部奪之。元初其孫普垢歷刂內附。憲宗七年,以本部隸曲靖磨彌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沾益州。領三縣:
交水,(下。治易陬龍城。其先磨彌部酋蒙提居之,后大理國高護軍逐其子孫為私邑。憲宗五年內附。至元十三年,即其城立縣。)石梁,(下。系磨彌部,又名伍勒部。其酋世為巫,居石梁原山。至元十三年為縣。)羅山。(下。夷名落蒙山,乃磨彌部東境。)
澂江路,(下。)治在滇池東南。唐屬牂州,隸黔州都督府。開元中,降為羈縻州。今夷中名其地曰羅伽甸。初,麼、些蠻居之,后為僰蠻所奪。南詔蒙氏為河陽郡,至段氏,麼、些蠻之裔復居此甸,號羅伽部。元憲宗四年內附,六年以羅伽部為萬戶。至元三年,改萬戶為中路。十六年,升為澄江路。領縣三、州二。州領三縣。(本路屯田四千一百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