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志第十三
州五
鄧川州,(下。)在本路北。夷有六詔,矰睒其一也。唐置矰川州,治大厘。蒙氏襲而奪之,后改德原城,隸大理。段氏因之。元憲宗三年內(nèi)附。七年,立德原千戶,隸大理上萬戶。至元十一年,改德原城為鄧川州。領(lǐng)一縣:
浪穹。(下。本名彌茨,乃浪穹詔所居之地。唐初,其王鐸羅望與南詔戰(zhàn),不勝,保劍川,更稱劍浪。貞元中,南詔破之,以浪穹、施浪、鄧睒總?cè)藶槔笋分。元憲宗七年?nèi)附,立浪穹千戶,隸大理上萬戶。至元十一年降為縣,隸鄧川州。)
蒙化州,(下。)本蒙舍城。唐置陽瓜州。天寶間,鳳伽異為州刺史。段氏為開南縣。元憲宗七年,以蒙舍立千戶,屬大理上萬戶。至元十一年,立蒙化府。十四年,升為路。二十年,降為州,復(fù)隸大理路。
趙州,(下。)昔為羅落蠻所居地。蒙氏立國,有十瞼,趙川瞼其一也。夷語瞼若州。皮羅閣置趙郡,閣羅鳳改為州,段氏改天水郡。憲宗七年立趙瞼千戶,隸大理下萬戶。至元十一年改為州,又于白崖瞼立建寧縣,隸本州,即古勃弄地。二十五年縣革入州,隸大理路。
姚州,(下。)唐于梇棟川置姚州都督府。天寶間,閣羅鳳叛,取姚州,附吐蕃。終段氏為姚州。元憲宗三年內(nèi)附。七年,立統(tǒng)矢千戶、大姚堡千戶。至元十二年,罷統(tǒng)矢,立姚州,隸大理路。領(lǐng)一縣:
大姚,(下。唐置西濮州,后更名髳州,南接姚州,統(tǒng)縣四,一曰青蛉,即此地。夷名大姚堡,與梇棟川相接。元憲宗七年,立千戶,隸大理下萬戶。至元十一年,罷千戶立大姚縣,隸姚州。)
云南州,(下。)唐以漢云南縣置郡。蒙氏至段氏并為云南州。元憲宗七年立千戶,隸大理下萬戶。至元十一年,立云南州。
蒙憐路軍民府。(至元二十七年,從云南行省請,以蒙憐甸為蒙憐路軍民總管府,蒙萊甸為蒙萊路軍民總管府。其余闕。)
蒙萊路軍民府。(闕。)
金齒等處宣撫司。其地在大理西南,蘭滄江界其東,與緬地接其西。土蠻凡八種:曰金齒,曰白夷,曰僰,曰峨昌,曰驃,曰繲,曰渠羅,曰比蘇。按《唐史》,茫施蠻本關(guān)南種,在永昌之南,樓居,無城郭。或漆齒,或金齒,故俗呼金齒蠻。自漢開西南夷后,未嘗與中國通。唐南詔蒙氏興,異牟尋破群蠻,盡虜其人以實其南東北,取其地,南至青石山緬界,悉屬大理。及段氏時,白夷諸蠻漸復(fù)故地,是后金齒諸蠻浸盛。元憲宗四年,平定大理,繼征白夷等蠻。中統(tǒng)初,金齒、白夷諸酋各遣子弟朝貢。二年,立安撫司以統(tǒng)之。至元八年,分金齒、白夷為東西兩路安撫使。十二年,改西路為建寧路,東路為鎮(zhèn)康路。十五年,改安撫為宣撫,立六路總管府。二十三年,罷兩路宣撫司,并入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
柔遠路,在大理之西,永昌之南。其地曰潞江,曰普坪瞼,曰申瞼僰寨,曰烏摩坪。僰蠻即《通典》所謂黑爨也。中統(tǒng)初,僰酋阿八思入朝。至元十三年,與茫施、鎮(zhèn)康、鎮(zhèn)西、平緬、麓川俱立為路,隸宣撫司。
茫施路,在柔遠路之南,瀘江之西。其地曰怒謀,曰大枯睒,曰小枯睒。即《唐史》所謂茫施蠻也。中統(tǒng)初內(nèi)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隸宣撫司。
鎮(zhèn)康路,在柔遠路之南,蘭江之西。其地曰石睒,亦黑僰所居。中統(tǒng)初內(nèi)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隸宣撫司。
鎮(zhèn)西路,在柔遠路正西,東隔麓川。其地曰于賴睒,曰渠瀾睒,白夷蠻居之。中統(tǒng)初內(nèi)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隸宣撫司。
平緬路,北近柔遠路。其地曰驃睒,曰羅必四莊,曰小沙摩弄,曰驃睒頭,白夷居之。中統(tǒng)初內(nèi)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隸宣撫司。
麓川路,在茫施路東。其地曰大布茫。曰睒頭附賽,曰睒中彈吉,曰睒尾福祿培,皆白夷所居。中統(tǒng)初內(nèi)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隸宣撫司。
南睒,在鎮(zhèn)西路西北。其地有阿賽睒、午真睒,白夷峨昌所居。元初內(nèi)附,至元十五年隸宣撫司。(金齒六路一睒,歲賦金銀各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