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 志第十二
騰川。(下。)
四川南道宣慰司(至元十六年立。)
重慶路,(上。)唐渝州。宋更名恭州,又升重慶府。元至元十六年,立重慶路總管府。二十一年,升為上路,割忠、涪二州為屬郡。二十二年,又割瀘、合來屬,省壁山入巴縣,廢南平軍入南川縣為屬邑,置錄事司。戶二萬二千三百九十五,口九萬三千五百三十五。(至元二十七年數(shù)。)領(lǐng)司一、縣三、州四。州領(lǐng)十縣。(本路三堆、中嶆、趙市等處屯田四百二十頃。)
錄事司。
縣三
巴縣,(下。倚郭。)江津,(下。至元十六年,賜四川行省參政昝順田民百八十戶于江津縣。)南川。(下。)
州四
瀘州,(下。)唐改瀘川郡為瀘州。宋為瀘川軍。元至元二十年,并瀘川縣入焉。二十二年,隸重慶路。領(lǐng)三縣:
江安,(下。)納溪,(下。)合江。(下。)
忠州,(下。)唐改為南賓郡,又為忠州。宋升咸淳府。元仍為忠州。領(lǐng)三縣:
臨江,(下。)南賓,(下。)豐都。(下。)
合州,(下。)唐為合州,又改巴川郡,又仍為合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五年,宋安撫使王立以城降。二十年,為散郡,并錄事司、赤水入石照縣。二十二年,改為州,隸重慶路。領(lǐng)三縣:
銅梁,(下。元初并巴川入焉。)定遠(yuǎn),(下。本宋地,名女菁平。元至元四年,便宜都總帥部兵創(chuàng)為武勝軍,后為定遠(yuǎn)州。二十四年,降為縣。)石照。(下。)
涪州,(下。)唐改為涪陵郡,又改涪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并涪陵、樂溫二縣入焉。領(lǐng)一縣:
武龍。(下。)
紹慶府,(下。)唐黔州,又黔中郡。宋升為紹慶府。元至元二十年,仍置府。戶三千九百四十四,口一萬五千一百八十九。(至元二十七年數(shù)。)領(lǐng)縣二:
彭水,(下。)黔江。(下。)
懷德府。領(lǐng)州四。(闕。)
來寧州,(下。)柔遠(yuǎn)州,(下。)酉陽州,(下。)服州。(下。皆闕。)
夔路,(下。)唐初為信州,又為夔州,又為云安郡,又仍為夔州。宋升為帥府。元至元十五年,立夔州路總管府,以施、云安、萬、大寧四州隸焉。二十二年,又以開、達(dá)、梁山三州來屬。戶二萬二十四,口九萬九千五百九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數(shù)。)領(lǐng)司一、縣二、州七。州領(lǐng)五縣。(本路屯田五十六頃。)
錄事司。
縣二
奉節(jié),(下。)巫山。(下。)
州七
施州,(下。)唐改清江郡,又改清化郡,又復(fù)為施州。宋因之。舊領(lǐng)清江、建始二縣。元至元二十二年,并清江入州。領(lǐng)一縣:
建始。(下。)
達(dá)州,(下。)唐為通州,又改通川郡,又仍為通州。宋更名達(dá)州。元至元十五年,隸四川東道宣慰司。二十二年,改隸夔路。領(lǐng)二縣:
通川,(下。)新寧。(下。)
梁山州,(下。)本梁山縣,宋升梁山軍。元至元二十年,升為州。領(lǐng)一縣:
梁山。(下。)
萬州,(下。)唐改浦州為萬州,又改南浦郡。宋為浦州,元至元二十年,以南浦為萬州。領(lǐng)一縣:
武寧。
云陽州,(下。)唐云安監(jiān)。宋置安義縣,后復(fù)為監(jiān)。元至元十五年,立云安軍。二十年,升云陽州,并云陽縣入焉。
大寧州,(下。)舊大昌縣,宋置監(jiān)。元至元二十年,升為州,并大昌縣入焉。
開州,(下。)唐改為盛山郡,又復(fù)為開州。宋及元皆因之。
敘南等處蠻夷宣撫司
敘州路,古僰國,唐戎州。貞觀初徙治僰道,在蜀江之西三江口。宋升為上州,屬東川路,后易名敘州,咸淳中城登高山為治所。元至元十二年,郭漢杰挈城歸附。十三年,立安撫司。未幾,毀山城,復(fù)徙治三江口,罷安撫司,立敘州。十八年,復(fù)升為路,隸諸部蠻夷宣撫司。領(lǐng)縣四、州二。
縣四
宜賓,(下。)慶符,(下。)南溪,(下。)宣化。(下。元貞二年,于本縣置萬戶府,領(lǐng)軍屯田四十余頃。)
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