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五 易一
"易"字義只是陰陽。〔閎祖〕
易,只消道"陰陽"二字括盡。
易只是個陰陽。莊生曰"易以道陰陽",亦不為無見。如奇耦、剛柔,便只是陰陽做了易。等而下之,如醫技養生家之說,皆不離陰陽二者。魏伯陽參同契,恐希夷之學,有些自其源流。〔〈螢,中"蟲改田"〉〕
至之曰:"正義謂:'"易"者,變化之總號,代換之殊稱,乃陰陽二氣生生不息之理。'竊見此數語亦說得好。"曰:"某以為'易'字有二義:有變易,有交易。先天圖一邊本都是陽,一邊本都是陰,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便是陽往交易陰,陰來交易陽,兩邊各各相對。其實非此往彼來,只是其象如此。然圣人當初亦不恁地思量,只是畫一個陽,一個陰,每個便生兩個。就一個陽上,又生一個陽,一個陰;就一個陰上,又生一個陰,一個陽。只管恁地去。自一為二,二為四,四為八,八為十六,十六為三十二,三十二為六十四。既成個物事,便自然如此齊整。皆是天地本然之妙元如此,但略假圣人手畫出來。如乾一索而得震,再索而得坎,三索而得艮;坤一索而得巽,再索而得離,三索而得兌。初間畫卦時,也不是恁地。只是畫成八個卦后,便見有此象耳。"〔義剛〕
問:"'易'有交易、變易之義如何?"曰:"交易是陽交於陰,陰交於陽,是卦圖上底。如'天地定位,山澤通氣'云云者是也。變易是陽變陰,陰變陽,老陽變為少陰,老陰變為少陽,此是占筮之法。如晝夜寒暑,屈伸往來者是也。"又問:"圣人仰觀俯察,或說伏羲見天地奇耦自然之數,於是畫一以為奇,所以象陽;畫兩以為耦,所以象陰。恐於方圓之形見得否?或說以天是渾淪圓底,只是一個物事;地則便有闕陷分裂處否?"曰:"也不特如此。天自是一,地自是二,凡物皆然。蓋天之形雖包乎地之外,而其氣實透乎地之中。地雖是一塊物事在天之中,然其中實虛,容得天許多氣。"或引先生注易"陽一而實,陰二而虛"為證。曰:"然。所以易中言:'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乾之靜專動直,都是一底意思。他這物事雖大,然無間斷,只是鶻淪一個大底物事,故曰'大生'。地則靜翕動辟,便是兩個物事。其翕也,是兩個物事之聚;其辟也,是兩個物事之開。他這中間極闊,盡容得那天之氣,故曰'廣生'。"〔燾〕
龜山過黃亭詹季魯家。季魯問易。龜山取一張紙畫個圈子,用墨涂其半,云:"這便是易。"此說極好。易只是一陰一陽,做出許多般樣。〔淵〕
"諸公且試看天地之間,別有甚事?只是'陰'與'陽'兩個字,看是甚么物事都離不得。只就身上體看,才開眼,不是陰,便是陽,密拶拶在這里,都不著得別物事。不是仁,便是義;不是剛,便是柔。只自家要做向前,便是陽;才收退,便是陰意思。才動便是陽,才靜便是陰。未消別看,只是一動一靜,便是陰陽。伏羲只因此畫卦以示人。若只就一陰一陽,又不足以該眾理,於是錯綜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初只是許多卦爻,后來圣人又系許多辭在下。如他書則元有這事,方說出這個道理。易則未曾有此事,先假讬都說在這里。如書,便有個堯舜,有個禹湯文武周公出來做許多事,便說許多事。今易則元未曾有。圣人預先說出,待人占考,大事小事無一能外於此。圣人大抵多是垂戒。"又云:"雖是一陰一陽,易中之辭,大抵陽吉而陰兇。間亦有陽兇而陰吉者,何故。蓋有當為,有不當為。若當為而不為,不當為而為之,雖陽亦兇。"又云:"圣人因卦爻以垂戒,多是利於正,未有不正而利者。如云:'夕惕若厲,無咎。'若占得這爻,必是朝兢夕惕,戒慎恐懼,可以無咎。若自家不曾如此,便自有咎。"又云:"'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若占得這爻,須是將自身己體看:是直,是方,是大,去做某事必得其利;若自家未是直,不曾方,不曾大,則無所往而得其利,此是本爻辭如此。到孔子又自添說了,如云:'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本來只是卜筮,圣人為之辭以曉人,便說許多道理在上。今學易,非必待遇事而占,方有所戒。只平居玩味,看他所說道理,於自家所處地位合是如何。故云:'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孔子所謂'學易',正是平日常常學之。想見圣人之所謂讀,異乎人之所謂讀。想見胸中洞然,於易之理無纖毫蔽處,故云'可以無大過'。"又曰:"圣人系許多辭,包盡天下之理。止緣萬事不離乎陰陽,故因陰陽中而推說萬事之理。今要占考,雖小小事都有。如占得'不利有攸往',便是不可出路;'利涉大川',便是可以乘舟。此類不一。"賀孫問:"乾卦文言圣人所以重疊四截說在此,見圣人學易,只管體出許多意思。又恐人曉不得,故說以示教。"曰:"大意只管怕人曉不得,故重疊說在里,大抵多一般,如云'陽在下也',又云'下也'。"賀孫問:"圣人所以因陰陽說出許多道理,而所說之理皆不離乎陰陽者,蓋緣所以為陰陽者,元本於實然之理。"曰:"陰陽是氣,才有此理,便有此氣;才有此氣,便有此理。天下萬物萬化,何者不出於此理?何者不出於陰陽?"賀孫問:"此程先生所以說道:'天下無性外之物。'"曰:"如云:'天地間只是個感應。'又如云:'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賀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