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建筑就是美中班語言教案(精選2篇)
家鄉的建筑就是美中班語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古建筑的范圍、常見類型、一般特征和有關歷史典故。體驗并掌握線畫古建筑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圍繞主題,收集資料、處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家鄉古建筑藝術的美,激發愛祖國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合理組織線條,注意疏密關系的處理。
難點:能比較準確的描畫出古建筑的外形。
教法學法
欣賞、討論、講解、自主表現
學生學習活動設計
一、導入課題:
通過古代詩句:引出陽關、玉門關、莫高窟等,既“家鄉古建筑”。
二、欣賞發現
1、播放,欣賞各種古建筑。
2、整理古建筑的分類
3、小結:①按材質可分為:磚制、木制、石制
②按造型可分為:亭、臺、樓閣、寺廟、塔、民居。
三、尋找發現、學識了解
1、尋找各式建筑的具有共同的一般特點
2、小結:①造型優美,對稱、漸變、頂有脊、檐翹等。
②結構科學,斗拱、柱梁、不用釘子、穩固。
③極盡裝飾,檐、雕梁、畫棟、窗飾等。
四、引導分析、深入了解
1、思考:要想建造這些古建筑,我們最初的一般是要做什么?
2、提問,古建筑的很多細部是很科學的,也是有趣的。飛檐是怎樣翹起的?重檐是怎樣建的?斗拱是怎樣結構的?梁柱是怎樣連接的?
3、出示幻燈片,師邊小結知識點:連接、支撐、穿插、卯榫卯合、竹釘。
五、演示觀摩、深入感知
教師講授線畫步驟、要求:a.觀察思考后構圖定位;b.從屋頂處開始下筆;c.線條要流暢肯定,盡可能用長線畫;d.畫出些細部,看不清的想像完成。教師邊指點實物邊畫。
六、嘗試表現
1、作業要求:選擇一處古建筑,在觀察欣賞的基礎上,用線描的方式畫下來。
2、學生練習、教師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舉例敦煌的古建筑。
1、學生欣賞。
2、就自己了解的情況說一說。
3、領會、感悟。
1、學生說一說。
2、領會、感悟。
1、討論、交流。
2、學生討論。
3、領會、感悟。
欣賞、觀察、領會、感悟。
嘗試練習,按照要求完成作業。
家鄉的建筑就是美中班語言教案 篇2
設計思路
我們居住的這個小鎮是曾經的江南水鄉,青瓦白墻,小橋流水。在開展“我們的城市”主題活動中,我們根據地域特點,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組織了“尋訪老建筑”等一系列活動,讓活動更貼近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幼兒能更主動地去探索。通過對老建筑的探訪,讓幼兒了解不同建筑的特征,感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
活動目標
1.在看看、講講、做做中了解老建筑與新建筑的不同特點。
2.初步了解家鄉歷史,感受城市建設中家鄉的不斷變化,萌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3.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主題準備
首先我們收集老建筑的有關歷史資料,從老一輩那里了解一些歷史,查閱《鎮志》等。同時我們還發動家長幫助幼兒收集相關信息,如圖片、故事和傳說等,讓幼兒對家鄉以及老建筑建立初步的了解。
活動案例實錄
活動一:參觀老房子
雖然我們的周圍有很多這樣的老房子,但幼兒現在大多住在新公房里,由于事先幼兒有目的地觀察和收集了相關信息,幼兒對老房子有了初步的認識,于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組織了一次參觀活動。通過打開塵封的記憶,與沉淀的歷史對話,為幼兒展示了祖輩生活的空間。
老房子引發了幼兒許多感受:
“老房子就是一間間又矮又舊的破房子!”
“一間接一間的老房子連結在一起,弄堂很窄。”
“在弄堂里我們只能排著隊走過去。”
“這一戶人家的墻和大門很高很大,上面有許多花紋和圖案,大門最高的地方好像戴著一頂高帽子,很有氣派!這是不是就叫馬頭墻?”“大門上面還有幾個很破舊的大黑字,寫的是什么啊?”“我家的門上可沒有這樣的字。”
“哎,瓦片上有美麗的人頭和一朵朵的云彩,這些表示什么啊?”
小亮自豪地說:“我奶奶告訴我,那些瓦片上面的人頭紋,是用來避邪鎮宅的;云頭紋表示全家人吉祥如意;大門上的花紋表示富貴。”
子威在跟宇清熱烈地討論:“老房子的門窗都是用木頭做的,現在已經很舊了,窗子用一條條細木條彎曲連結成,很好看的。”
接著,我們又帶領幼兒參觀了具有八百年歷史的護塘河。兩岸的風景又引發了幼兒新的話題:“哇!這條小河彎彎曲曲的,又窄又長,河的兩岸有好幾座小石橋耶!”
“大家快看耶!對面的樓房造在小河的上面,河里還有房子的倒影,好美啊!”
“河的對岸稱為上塘,河的這岸稱為下塘。”
“連接小河兩岸的是一座座的小石橋,欄桿用石頭雕成一朵朵荷花,橋面中間雕刻的一條盤龍就像真的一樣。”
參觀后回園,幼兒意猶未盡。他們從老建筑上知道了許多知識,但同時也涌現出更多的問題:“現在河里的大木船都看不見了,只剩下幾條小船在捕魚了,這是為什么呢?”“老房子里沒有自來水,那燒飯、洗衣怎么辦呢?”“這些老房子的年齡有多大了?”于是,我們組織幼兒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了一次集中討論。幼兒發言踴躍,就連平時不太愛說話的佳儀、紫恰也積極參與到交流中來。通過這次活動,幼兒對家鄉老建筑的探索興趣更濃厚了。
活動二:我眼中的老建筑
為了讓幼兒充分表達對家鄉老建筑的認識和情感,我們組織了一次以藝術表現為主要形式的活動。我們投放了多種材料,如顏料、蠟筆、記號筆、舊報紙和各種樹葉等,讓幼兒盡情地表現出他們眼中的家鄉老建筑的風貌。
活動前,我們首先展示了幼兒參觀家鄉老建筑活動時的照片,喚起大家對參觀活動的記憶。接著讓幼兒自己選擇材料表達和表現他們眼中的老建筑。在活動中,有的幼兒拿起畫筆,有的則選擇剪剪貼貼,很快,一幅幅江南美景通過幼兒的手展現在大家的眼前。
幼兒的表現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尤其是他們不僅以畫的形式,還為畫配上自己的'解說,生動地記錄了他們對老建筑的充滿童真的理解。
現在,“家鄉的老建筑”已成為我園的傳統活動。同時,在實踐中,我們也對二期課改提出的“要根據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形成既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又富有本土文化特色,適合幼兒發展需要的園本課程”的要求有了深切的理解。
活動反思:
在交流評議中,教師鼓勵幼兒細致觀察,即不單純追求幼兒掌握美術知識與技巧,更重要的是培養幼兒基本的藝術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