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詩經》兩首教案(通用13篇)

《詩經》兩首教案

發布時間:2023-07-26

《詩經》兩首教案(通用13篇)

《詩經》兩首教案 篇1

  一.檢查預習情況

  匪:fēi 愆:qiān 將:qiāng 載:zài 于:xū 說:tuō

  徂:cú 湯: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二.播放錄音,同學梳理字詞

  三.齊讀,請四位同學分別講述本首詩的內容

  四.提問教讀

  1.氓最初給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蚩蚩”,忠厚老實

《詩經》兩首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兩首詩歌反映的古代社會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詩經》概況、代表作及其賦比興的手法及其藝術效果;

  3、背誦課文,默寫名句;

  4、了解四言詩的節奏和押韻。

  【教學重點】介紹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背誦課文,默寫名句。

  【教學難點】了解四言詩的節奏和押韻。

  【課型】精讀課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解法、問答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同學們,大家聽過這幾句詩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那原詩出自哪里的呢?好,讓我來告訴大家吧,它們源自《詩經》“愛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愛情并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詩經》的一首民間情歌,了解古代人們的愛情。

  二、介紹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反映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近5XX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詩歌創作多用現實主義手法。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十五“國風”占160篇,多是各個諸侯國的抒情性的民間歌謠,后人把“國風”與屈原的《離騷》并稱為“風騷”,后多用來泛指文學;“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音樂;“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主要有三種表現手法(引號內容為朱熹《詩集傳》語)。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即鋪陳敘事(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鹅o女》主要運用的正是“賦”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王貴和李香香》:“一對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如李季《王貴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愛莊稼漢。玉米開花半中腰,王貴早把香香看中了!憋L、雅、頌、賦、比、興,文學史上合稱“六義”。

  三、全班同學朗讀一遍。

  由于兩首詩中生僻字、難讀字比較多,學生誦讀可能比較困難。朗讀時力求咬準字音,做到基本流暢。教師作出評價并鼓勵學生。

  四、教師正音(投影展示),并范讀、介紹誦讀方法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見:xiàn   踟躕:chì chú    孌:luán    煒:wěi

  說:yuè   懌:yì    歸荑:kuì tì    洵:xún  

  四言古詩一句有兩個節拍,范讀時注意誦讀節奏,節拍處應注意停頓。

  五、請學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并找出詩歌所描寫的情節

  明確:詩的內容是寫一對青年男女幽會的情景。全詩以男子的口吻寫出,生動地描繪了他約會的過程,先寫男子去赴約,后寫女子向男子贈送物品來表達愛情。整篇詩充滿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六、師生合作疏通文意

  1、請學生對照注解理清文意,進行翻譯;

  詩歌短小,文字簡單,注意字詞的意義變化。每章各請一位學生翻譯。翻譯要注意“信、達、雅”的標準。

  2、教師翻譯、分析課文。 

 。1)翻譯主要是對重點詞句的把握及疏通文意。

 。2)詩歌前一章重在寫場景,后兩章重在寫心理。

  注意分析場景、細節描寫的效果,及強調對人物內心情感的揣摩。

  七、關于詩歌詞義理解的爭鳴

  1、“靜女”的含義

  ①文雅、嫻靜的姑娘;②善良的女駭(“靜”通“靖”);③女子的芳名。

  2、“城隅”究竟是指何處

  《說文解字》:“隅,陬(角落)也!薄陡呒墲h語大字典》:“隅:角,角落。本義:山水彎曲邊角處!比缟接、東隅、隅陬(角落)。例:日出東南隅(《樂府詩集·陌上!罚。課文其中一個注釋是“城上的角樓”,既是城門的角樓,當然不會是城墻的拐角處,而是城樓上。男女幽會,自然會找那種偏僻幽靜之所,絕不可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因而,“城隅”理應指城墻腳下幽靜偏僻的角落里。

  八、板書設計

  一、期望約會↘

  二、戀人贈物→ 愛情的美好

  三、贊美戀人↗

  形象分析: 

  靜女:美麗、活潑、熱情

  男子:憨厚、純樸、真誠

  九、布置作業

  1、查找關于《詩經》其他方面的資料(如藝術特色);

  2、背誦《靜女》全詩。

  第二課時

  一、導語

  愛情是個千年不衰的話題,上節課我們學習《靜女》時,領略了古代社會人們戀愛輕松愉悅的情趣。那么愛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這節課我們將從《氓》中感受另一類型的愛情情節和主人公形象。

  二、全班分組用指讀法誦讀一遍。

  請學生咬準字音,把握好朗誦節奏。培養語感,熟悉課文,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情節。

  三、教師范讀、正音: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將: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說:tuō    隕:yǔn     徂:cú    湯:shāng

  漸: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四、學生對照課文注解默讀,理解課文大意。

  最好能夠進行翻譯成現代漢語.

  五、教師示范翻譯第一、二自然段。

  翻譯時注意靈活使用兩種方法:直譯—求逐字逐句求準確;意譯—力求理清段意求流暢。

  六、學生分組討論,分段試譯。

  各組派代表演示討論結果;老師糾正并小結每一段大意。

  七、分析課文

  《氓》是一首敘事詩。敘事詩有故事情節,在敘事中有抒情,議論。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來”敘事,采用回憶追述和對比手法,請學生說故事情節。

  全詩共六章。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是一個熱情、溫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第四章,以興起,概說“三歲食貧”,“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詩歌在回憶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前后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比興手法的運用,激發了讀者的聯想,增強了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八、主體板書

  (情節)    戀愛                婚變                決絕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

 。ㄊ址ǎ    敘述                抒情、議論          對比

  (基調)    熱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剛烈

  九、課文小結

  我們通過對《靜女》和《氓》兩首詩的學習,了解了《詩經》所處時代的生活,樹立了正確的愛情觀。我們還學會了抓住典型情節,運用形象思維來欣賞詩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體生動的氣氛和情調,還學會了在凝練的語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學們應把這些化為技能,凈化靈魂,爭做文質彬彬的君子。

  十、布置作業

  1、背誦《氓》全詩;2、完成課后練習二。

《詩經》兩首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了解《詩經》的有關文學常識,掌握重章疊句的形式特點以及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

 、 通過學習《靜女》和《氓》,進而了解“國風”的寫作內容,體會民間的歌謠的特色;了解衛、邶兩地不同的文化背景,體味獨特的文化內容。

  2.能力目標:

 、 繼續培養學生結合注釋,初步讀懂詩歌的能力。

 、 運用聯想、想象的思維方式,培養創新能力。

  3.情感目標:

  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1、品味詩歌細節描寫的藝術效果。

  2、典型情節及精練語言。

  教學難點:

  反復誦讀、吟詠,在理解文章基礎上,形成古詩文的語感。加深對古典詩歌的理解與領悟。

  教學方法:

  采用誦讀教學法:音讀、意讀、情讀、美讀,讀中理解課文,讀中體會詩歌語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詩經邶風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一.你對《詩經》的了解有多少?(結合注解1)

  ⑴ 性質: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這一部總集,在它成為儒家的經典以前,通稱為“詩”。(儒家奉有“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六藝”之說有二:一即六種技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識字、計算);一即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也就是除了“五經”外,再加上失傳的《樂》。)

 、 體制和內容: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大約500年間的詩歌作品,305篇,也稱“詩三百”。 這些詩分屬于國風、雅、頌三個部分,這大約是音樂的分類:

  “風”指十五國風,風是樂調,國風就是各國土樂的意思,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是《詩經》的精華,它和屈原的《離騷》后人經常把它們并稱為“風騷”,本用來指兩大文學流派,后人多用來指文人如“遷客騷人”。但是再后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風騷”其意卻大相徑庭,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身量苗條,體格風騷”“賣弄風騷”等。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是周代貴族所作的樂歌,也有一部分民歌,產生于周王畿;

  “頌” 是贊美歌,是祭樂,分周頌、魯頌、商頌,40篇。頌詩中《周頌》最早,全是西周作品!渡添灐肥乔捌甙耸兰o之間宋國的作品。《魯頌》是前七世紀魯國的作品。頌多是周天子和諸侯用于宗廟祭祀的舞樂,文字板滯,但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孔子曾經這樣極力贊美《詩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想純正)’”孔子以后的儒家學派人物,都把《詩經》當作教本,傳授不絕!对娊洝肥且活w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為我國古典詩歌奠定了現實主義基礎。

  ⑶ 藝術表現手法:(教師在此無須多介紹,在具體研習時結合實例講解)

  《詩經》在篇章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形式,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用今天的話說:“賦”就是直接敘事、刻畫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興”就是起頭,即先說別的事物,以引出詩人要說的事物。

  賦、比、興都是詩人用以構筑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的方法,它們的運用,能加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詩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對后世詩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一般說來,雖某些詩側重用賦、或比、或興,而多數則是交互運用。就三類詩相對地說,在“風”和“小雅”中用比、興多些,“大雅”和“頌”則多用賦。南宋吳泳曾對《毛詩》注明“興”的詩有過統計,他說:毛氏自《關睢》而下總百十六篇,首系之“興”!帮L”七十,“小雅”四十,“大雅”四,“頌”二,注曰“興也”。(據謝榛:《四溟詩話》卷二統計)

  《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比較整齊,這是詩歌發展過程中的早期形式!对娊洝飞朴谶\用章句的重疊來表達思想感情,使詩歌在音律上和修辭上都收到美的效果。這種情況在《國風》和《小雅》的部分詩篇中尤為突出。

  二.導入新課——《詩經》源頭探愛情

  《詩經》中占比重最大的是關于愛情和婚姻問題的詩。愛情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情感!对娊洝分斜憩F純真的愛情的民歌很不少,而且表達方式大多具有質樸、熱烈而大膽的特點。

  *文學史上關于“三部曲”的說法——

  “三部曲” 的說法源于古希臘,指情節連貫的三部悲劇,又稱三聯劇,F接線指三部內容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系的作品,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抗戰三部曲”:《火》一、二、三部

  茅盾的“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關于《詩經》有“愛情三部曲”的說法: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關雎》)──以雌雄二鳥和鳴起興,表達了男子對女子真摯、熱烈的追求。

  附:《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2.“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經子衿》)──男子對女子刻骨銘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附:見后面的“延伸閱讀,深化鑒賞”

  3.“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的愁情恰似蒼茫的秋水,蕭瑟的蘆葦。

  附:《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愛情作為人類最真摯的情感,是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現在我們來學習這首《靜女》,看看又是一個怎樣的愛情故事。

  三、整體把握

  1.聽錄音朗讀課文,學生結合注釋,掃除文字障礙。

  2.學生自由誦讀,討論詩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點?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 題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標題,不能代表詩篇的內容。

 、 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讀成“2/2”節拍

  ③ 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 為獲得聲韻上的美感。采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

  3.學生結合誦讀提示再一次朗讀詩歌,整體感知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的主要內容。

  明確:《邶風靜女》是其中一首極富幽默情趣的愛情短詩。它以第一人稱“我”(男青年)的口吻描繪了與戀人幽期密約時的有趣情景,描繪了“我”見到戀人前后的不同心情,顯示出一個天真活潑、聰明慧美的少女和一個憨厚、癡情的少年的形象。主人公大膽熱烈的愛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自由討論,相互交流:這首詩格調輕松優美,把民間一對男女戀人約會時的情景描寫得生動活潑,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就詩歌的具體內容而言,描寫了幾個鏡頭?哪些地方令你感到有趣、激動與驚奇?

  提示:注意詩中多處運用的細節描寫、場景描寫和心理描寫。

  描寫了三個鏡頭,采用了蒙太奇手法(“空白”作為藝術創作的一種手段源于繪畫。文學作品中的“空白”就是運用含蓄精練的語言描寫人事景物,給讀者留下更多想象聯想的空間,達到言簡意豐、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鹅o女》很講究“空白”藝術的運用。 詩短小但不乏情趣。三小節詩表面上只寫了幾個動作,可在具體欣賞詩的時候,卻不能局限于這個小范圍。要調動想象填補其留下的大量“空白”。那么,這三小節就發展成了三幕小短劇。)

  第一章:靜女其姝,候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這一章描寫男女戀人約會的場景!办o女其姝,候我于城隅”,點明了約會的地點與人物。(板書:一會:)

  與“我”約會的是一位文雅而美麗的姑娘,這從“靜”、“姝”兩字可以看出。約會的地點是“城隅”:城墻上的角樓(一說是城墻邊的角落)。請注意:《詩經》時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墻。但“我”如約趕到的時候,她卻——板書:愛而不見,故意躲藏起來不出現(一說是故意躲藏起來不讓看見)。

  問:靜女為什么“愛而不見”?“我”的舉動怎樣?(板書:搔首踟躕)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隱含什么情感?

  愛,通“薆”,揚雄《方言》:“薆,謂薆蔽也!奔钡谩拔摇弊ザκ,徘徊不停!吧κ柞剀X”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誠以及未見戀人的焦灼、憂慮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現了出來,表達了“我”對“靜女”的愛慕和思念之深。(板書:——青年之急)這一章中“靜女”尚未露面,但從她“愛而不見”的故意逗人的表現,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潑、調皮可愛的情態。

  兩饋贈:(板書)——

  第二章: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第三章: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這兩章描寫男女戀人見面后的情景。“靜女”與“我”見面后,送給“我”一支紅色的管簫,紅色的管簫鮮明有光,“我”非常喜愛,陶醉其中(板書:彤管有煒 說懌女美)。這里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拔摇北砻嫔鲜琴潎@管簫之美,實際上是贊嘆“靜女”之美。這表現了“我”對“靜女”的愛戀。(板書:——青年之戀)

  接下來這一章繼續描寫兩人見面后的情景!办o女”又贈給“我”一束從野外放牧的地方采來的茅草,那茅草的確又美麗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麗,而是因為它是“靜女”贈送的,所以才顯得特別珍貴。(板書:匪汝之為美 美人之貽——青年之誠)

  總結引申——從《詩經》中的許多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古時的青年男女,在表達愛意之時,是極其含蓄浪漫意蘊的,如有以動物的相依相從表愛情,以植物花卉的柔潤芳香表愛情,更有以音響的和諧悅耳表愛情,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如《詩經》的首章《關雎》,就是以水鳥和鳴代夫婦諧樂,以荇菜(一種水草)的柔順潤美來比擬女子的容貌和品性之美,如《周南桃夭》中的桃花之艷喻出嫁好的美貌,如《衛風氓》中,桑葉和鳩來喻婦人,所以才在此詩中,有女子饋贈彤管,荑草的舉動,這一舉動的含意是十分明晰的,因此才有男孩的激動和驚喜。也只有這樣的愛的表達,才能顯示愛情的純真!因此,我們在領悟此詩的文詞之美時,還應該領悟本詩中的意境、情感之美;

  五、深入探討,體會情感美

  提問: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對姑娘所贈的兩件禮物的贊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與荑草哪個更重要?

  明確:①這是借物詠人,因人贊物。小伙子對禮物的贊美,實際上是贊美姑娘,表達的是小伙子對姑娘的真摯戀情。②照常理,彤管應比荑草貴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貴重,這從小伙子的贊美可以看出來。小伙子對彤管只稱贊它外表色澤鮮艷——“彤管有煒”, 而對受贈的普通的荑草則大加贊嘆其“洵美且異”!颁奔凑\然、實在,“異”即特別、異常。顯然他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是另有所感。荑草雖極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親自從野外采來作為信物給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顆真摯的心,物微而情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之“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與表達。因而,荑草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異”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傳情,小伙子接受贈物,是對它所傳送的那種有著特定內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在我們看來,那已經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求內心世界的諧和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他們的愛情也會像那初生的柔荑一樣,在愛的雨露滋潤下長成茂盛的草叢,永遠甜蜜幸福。

  六、延伸閱讀,深化鑒賞

  《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注釋〕①衿——衣領。青衿是周代學子的服裝。②嗣——傳送,給予。③挑、達——形容走來走去的情狀。④闕——古代城門上的樓。

  1.齊聲朗讀。

  2.比較《邶風靜女》和《鄭風子衿》的異同。

  不同點:①角度不同:《邶風靜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寫的!多嶏L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寫的。

 、谇楣澆煌骸囤L靜女》寫青年男女的一次約會!多嶏L子衿》寫少女在城樓上盼望情人。

  ③基調不同:《邶風靜女》歡樂幽默,充滿情趣!多嶏L子衿》纏綿悱惻,哀婉動人。

 、軐懛ú煌骸囤L靜女》主要通過細節刻畫人物。《鄭風子衿》主要通過內心獨白刻畫人物。

  同中有異:兩首詩都寫了主人公等待時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別的不同而選用了不同的細節!囤L靜女》中“搔首踟躕”寫出男子的憨厚,《鄭風子衿》中“挑兮達兮”寫出女子的纏綿。

  共同點:①對愛情的追求都大膽率真,絕不忸怩作態,表現出勞動人民純樸的本色。

  ②風格樸實、清新。采用重章復唱,在一唱三嘆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盡情地抒發。

  七、小結

  人生沒有美好的愛情來支撐,這是最遺憾的。玫瑰花是美的,然而它如果開錯了季節,是要枯萎的。如果缺少精心呵護,即使開對了季節,也是要凋謝的。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嗎?(我想,靜女,作為牧女;《氓》中的女主人公作為蠶娘,他們都是社會化的成人,而不是像我們這么大的在校生!祝愿同學們擁有生活的詩意!)

  八.作業:把《邶風靜女》改寫為現代民歌。(要求:節奏鮮明,句式整齊。忠于原文,適當想象。語言通俗,平白如話。)

  引導:提供余冠英先生的以詩譯詩的改寫,以其為模板。余冠英是詩經研究專家,他的版本堪稱詩經最權威的版本。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改寫:

  水鳥兒關關和唱, 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

  水荇菜長短不齊, 采荇菜左右東西。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 睜眼想閉眼也想。 夜長長相思不斷, 盡翻身直到天光。 長和短水邊荇菜, 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條條, 彈琴瑟迎她過來。

  水荇菜長長短短, 采菜人左揀右揀。 好姑娘苗苗條條, 娶她來鐘鼓喧喧。

  余冠英先生達情傳神的今譯——

  幽靜的姑娘撩人愛,約我城角樓上來。暗里躲著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撓腮。

  幽靜的姑娘長得俏,送我一把紅管草。我愛你紅草顏色鮮,我愛你紅草顏色好。

  牧場嫩草為我采,我愛草兒美得怪。不是你草兒美得怪,打從美人手里來。

  第二課時

  氓

  一、導入:

  愛情是不老的話題,有人的地方,就會書寫不同的故事,今天,我們走進遙遠的公元前的衛國,聆聽一個古老的故事,體會一下那時、那地,發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們要結識的兩個人,還有在那時的另外一些人。讓我們走近他們!

  二、《氓》簡介

  《氓》選自《詩經衛風》,是“衛風”中最長的一首民歌,也是《詩經》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首棄婦詩。它是一首敘事詩,全詩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描述了一個婦女被丈夫遺棄后,回憶當初戀愛、結婚的經過以及婚后的遭遇,訴說了自己對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詩共60句,分為六章,每章10句。詩的情節線索清楚:女子為一個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來兩人結為夫妻;楹螅M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貧苦,日夜操勞,但是,色衰愛弛最后仍逃脫不了許多弱女子共同的命運——被丈夫休棄歸家。此詩作于歸途之中。

  三、誦讀:了解詩意,理清情節。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學生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輕聲跟讀。

  注意下列字讀音:

  氓 蚩 淇 愆 垝垣 漣 筮 咎 鳩 葚 徂 夙 咥 隰 泮 晏

  2、總結四言詩的朗讀節奏

  《詩經》的句法以四言為主,四言句在節奏上是一頓二拍。一般又是兩個四言句構成一個意思完整的句子。這種句式的優點是節奏感強,讀來瑯瑯上口。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3.勾勒文章的基本內容,梳理文章思路

  (這首敘事詩情節完整,層次分明:第一章寫定婚,第二章寫結婚,第三章寫所得教訓,第四章寫被遺棄,第五章寫受虐待,第六章寫與男子決絕。全詩大體按照事件的發展順序,采取概括敘述與細節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與悔的感情熔融于敘事、議論之中,全詩融敘事、抒情、議論于一體,這對后世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六個章節:戀愛——結婚——追悔——婚變——反省——決絕。

  這六個章節是按照“戀愛——婚變——決絕”的思路追敘的。

  四、析讀:分析人物形象——重、難點研習過程

  當我們逆著時間的隧道走進他們的世界,你用你獨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獨特的視角體會到了什么?我們等待著你的講述!

  1、 學習“戀愛”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

  (2)教師提問:在第一節中,詩作的敘事節奏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選取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來表現。請用簡煉的語言概括出這三個場景。

  明確:初次相逢

  (3)要求學生依據課文運用自己的語言闡述三個畫面。

  明確:初次相逢——那個人帶著一臉憨笑向“我”走來,在換絲的背后藏著小小的“陰謀”。他愛上了“我”,向 “我”求婚,我有些猝不及防。竟有這么勇敢的人,我有些喜歡他。

  定情相送——因為他的勇敢,因為他的誠意,少女的心是那樣的容易被感動,我答應了他的求婚。他是那樣的欣喜若狂。他告辭了,我送了他一程又一程,直至渡過淇水,我們是那樣的難舍難分。

  約期相別——他再三的請求“我”立即嫁給他,那怎么可以呢?雖然我們一見鐘情,但婚姻是人生大事,豈能操之過急?秋天是個收獲的季節,我們秋天結婚吧。

  (4)提問:在“約期相別”這一場景中,兩人的性格已現端倪,請大家仔細品味語言后概括一下兩人的性情。

  明確: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則溫柔、體貼。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再加上當時的社會環境特點,這就預示了兩人今后的悲劇性的婚姻生活。

  (5)姑娘與心上人約定了婚期,在漫長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樣的表現?

  “乘彼垝垣”等六句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熱戀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現。

  “復關”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會“泣涕漣漣”一會兒“載笑載言”,足見對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戀愛中的姑娘是那樣的天真、活潑、熱烈。

  《詩經王風》有一首詩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注釋】①蕭:蘆荻,用火燒有香氣,古時用來祭祀。②三秋:這里指三季。)寫絕了熱戀中男女那份刻骨銘心的思念,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6)提問:“爾卜爾筮”等四句表明戀愛終于有了結果。這是一段怎樣的姻緣?

  明確:神靈顯示,這是一段天賜良緣。“以我賄遷”,娘家以豐厚的嫁妝祝佑著女兒的幸福。姑娘帶著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給了男青年。至此,一個完整的敘事段落結束。

  (7)讓學生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這一段的感情基調如何?

  從女主人公的這段回憶來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們經常看到的那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確:①(板書)感情基調:熱情、幸福

 、诓皇恰乃幕貞浛,二人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8)要求學生朗讀一、二節。

  2、 學習婚變這一部分。

  (1)小組朗讀這一部分。

  (2)提問:這一部分運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手法?

  明確:議論、抒情。

  (3)提問:第三章和第四章在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概說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薄吧V湟,其黃而隕。”等詩句,這屬于一種什么樣的藝術手法?

  明確:比興的藝術手法。

  (4)文中的比興手法有何特點?起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第三章以傳統的比興的開頭,先以蔥蘢的`茂盛的桑樹寫照自己的青春,繼而又以誘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愛情,把戀愛中的少女比作貪食而快樂的小鳥,諄諄告誡之:不能沉溺于愛情。否則,結局悲慘,悔之晚矣。

  第四章緊承上節的“桑之未落,其葉沃若!,開頭就是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币詷淠镜目菸蛄惚葦M流年帶下走了的青春,曾經光彩照人的少女在歲月中蹉跎了美麗的容顏。再加上婚后長期過著貧困的生活,被棄的命運此時卻降臨到了她的頭上。

  三、四章用起興的詩句,以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的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的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5)提問: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確:由前兩章的敘事轉入這一節的抒情和議論,在讀者心理上造成了明顯的停頓和隔離。暗示著女主人公悲慘命運已經開始。

  (6)提問:結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慮: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認識論的方法回顧了自己幾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敗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確:(板書)悔恨、沉痛、但是不哀傷。

  (7)齊讀這一部分。

  3、 研習“決絕”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

  (2)提問:女主人公通過上文的回憶、自省,在這一章她做出了選擇,什么樣的選擇?

  明確:女主人公認識到了在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的經歷中得到了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她悔恨多于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這反映出她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板書)清醒、剛烈。

  (4)提問:同學們可議一議,想一想,這一章用的是什么樣的寫法?

  明確:對比 (板書)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

  (5)提問: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對比?

  明確:昔日“信誓旦旦”,今日卻是這樣的結局,作者主要采用了對比的手法。

  (6)對比在文中其他章節還多次運用,現在我們來找一找,體會其表達效果。

  明確: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加強了情感表達的形象性。①女主人公婚前與婚后的對比:婚前,“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在笑載言”,這表明“我”作為一個純真、熱情的少女,對愛情和幸福充滿了渴望;楹螅坝卩蹬,無與士耽”,“靜言思之,躬自悼矣”,作為人妻,卻遭遺棄,既后悔又令人傷心。當初的渴望變成了失望,對比強烈。②“氓”婚前與婚后的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對人一副笑嘻嘻的樣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經實現了,就對妻子施暴了;榍盎楹螅腥魞扇恕"邸拔摇迸c“氓”對愛情態度的對比:“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女子對愛情態度專一,男子對愛情卻懷二心。這些對比,鮮明生動,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

  (7)齊讀第六章。

  4、提問:從文中,我們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樣的形象特點?

  明確:(板書)勤勞、溫柔、堅強。

  5、提問:女主人公在回憶往事和做出清醒的決擇時,并沒有做任何的修飾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達的呢?

  明確:直接陳述。

  教師補充:也就是用了“賦”的表現手法。關于“賦”的手法的運用,我們在初中就學過。如《木蘭詩》中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五.審讀:探究悲劇原因

  1.探究:穿過千年的時空,跨過千年的《詩經》,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你認為“氓”是個什么樣的人?(提示:從兩個方面總結悲劇根源——個人原因――喜新厭舊;社會原因――男女不平等。)

  從詩的內容看,乃是這女子私定終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以致于無視禮教的束縛,在無良媒的情況下自擇終身,在當時已經埋下悲劇,進而男子變心,其命運更加悲慘,又在不合理的夫權制度下,被棄而赴告無門,正是構成這一無辜女子悲劇命運的原因。

  女主人公的悲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這是由社會特點決定的。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于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都很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都維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說是男權社會時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時,他對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摯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顏的漸衰,他的愛情也隨風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愛,無情的遺棄了妻子,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的、始亂終棄的人。

  【附:癡情——“乘彼詭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痹娭信魅斯诿ルx開后總是牽掛著他,多情的她總是獨自登上破舊的城垣眺望復關尋找氓的身影。當她看見了心上人時就會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見心上人則會傷心流淚。癡心的她總是因為氓而高興又因為氓而傷心,眺望復關,等待的是氓的迎娶,從來沒有改變。

  勤勞——“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迸魅斯约廾槠,多年來所有的家庭勞作一身擔負無余,甚至在氓變心后打罵她她仍起早睡晚,沒有一天不是這樣。勤勞的女人公實在讓我們不得不敬佩。

  智慧——“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薄办o言思之——”女主人公在年輕時就清楚得明白女子不可沉溺于愛情否則就很難從中解脫。這種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領悟得到,女主人公與一般封建女人不一樣,她擁有自己的思想,她是一個有智慧的女子,這也體現在其與氓婚變后,她并沒有呆坐等死,而是“靜言思之”,思考現在自己的處境并做出決定。我們能不說她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女子嗎?

  堅強——在“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薄胺词遣凰,亦已焉哉!薄百砼d夜寐,靡有朝矣!迸魅斯诨樽兒笠琅f勤于家務,堅強的過著自己的生活,沒有輕易倒下。更令人佩服的是她非但沒有因變而終日以淚洗臉,而且她堅強的面對自己的處境,勇敢果斷的做出分手的決定。一個堅強獨立的女子在我面前出現。

  從相戀到相離,從癡情到怨情,這便是這悲情中的女子性格上無奈的改變!】

  2.研討:你是如何看待造成詩中男女主人公愛情悲劇的原因?

  ⑴“士”之變心說。“不見復關”,“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由此可見一斑。

  ⑵社會道德說。“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這是當時的社會風俗、人們的愛情觀所造成的。

  ⑶社會制度說!白晕裔逘,三歲食貧”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貧富的變化引發婚姻危機,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經濟之上。

 、饶昀仙フf。“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蹦昀仙,引起“士”的變心。

  六、小結:

  全詩大致按事實發展的過程敘述這一悲劇的始末。第三章為全詩的轉折,詩中肯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及對比的手法,將抒情、敘事、議論熔一爐而增加了敘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詩韻律和諧,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們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們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則應遭到我們的唾棄。

  讀詩,就像是“泡茶”的過程。希望大家能通過練習成為“茶道”高手。

《詩經》兩首教案 篇4

  一、《詩經》兩首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有關常識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和重章疊句、反復詠嘆的形式特點;

  3.領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藝術技巧

  二、《詩經》兩首教學重點

  1.掌握重章疊句的形式特點和比興的藝術手法

  2.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拍

  三、《詩經》兩首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1.導入課堂

  (放ppt)愛情是文學中永恒的主題,《詩經》兩首(粵教版)..!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愛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尹人,在水一方。”,寫出了愛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愛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讓我們走進《詩經》,一起來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愛和恨吧。

  2.關于《詩經》

  1)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上P90的注釋。

  2)教師提問: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_______,現存詩______首。

  b)《詩經》最初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時候被尊為儒家經典后,才有《詩經》之稱。

  c)《詩經》的六義是___________?從內容角度分析,《詩經》可分為___,__,___。從表現手法角度,分為___,__,___。

  3.放《靜女》錄音,字詞梳理

  讀音:

  姝(shū) 俟(sì) 見(xiàn) 蜘躕(chí chú) 孌(luán) 貽(yí)

  彤(tóng)管 煒(wěi)懌(yì)歸(kuì)荑(tí)洵(xún)

  積累詞匯:

  其:副詞,多么。 姝:美麗。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躕:猶豫徘徊。 孌:美好,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詩經》兩首(粵教版)..》。

  貽:贈送。 彤,紅色。 煒:鮮亮的光彩。 懌:喜愛。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古代有贈白茅表示愛戀,婚姻的習俗。

  洵:誠然,確實。異:特殊。 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靜:同“靖”,文雅和善。愛:同“薆”,隱藏。

  見:同“現”,出現。說:通“悅”,喜愛。

  女:同“汝”,指彤管。歸:通“饋”,贈。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同學自讀,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靜的地方。但她卻隱藏了起來不出現,弄得我抓撓頭發猶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經)贈送給我一支紅色的管簫。這支紅色的簫顏色亮麗,我喜歡這美麗的紅簫。

  你贈送給我從郊外采來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確實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麗,而是因為它是美人贈送給我的。

  5.教師帶讀,品味感情

  再現法:王維曾經說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經典的詩歌本身是精美的圖畫,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畫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節?梢哉埐糠滞瑢W根據自己的大腦中再現的場景登臺表演。

  6.小組討論,質疑釋疑

  1)詩中的“靜女”是一個極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卻并沒有具體地寫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膚如何,只是說了“靜女其姝” “靜女其孌”。只是這樣籠統地寫入,照理說應該是寫作的大忌,可是,這首詩中的人物形象卻又是那樣的可愛,那樣的鮮明,那樣的真切,為什么?

  明確:側面描寫

  2)男子在接受到哪種禮物時最高興?為什么?(補記,學生提出)

  3)為什么古代的靜女能夠自由地同男子約會?(補記,學生提出)

  4)歸納《靜女》的藝術特點

  a)重章疊句

  b)賦的表現手法

  c)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

  5)歸納《靜女》中使用的修辭手法

  a)頂真

  b)雙關

  7.布置作業

  1)將《靜女》改寫成白話文

  注意:改寫過程中仍然使用原文的“側面描寫”方法

  2)預習《氓》,畫出自認為容易讀錯的生字詞和難懂的句子

《詩經》兩首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2、了解古代詩歌的特點:重章復唱。

  3、體會兩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教學重點:賦、比、興手法的理解。

  教學難點:重章復唱手法的作用。

  教學時數:2教時(第一教時《伐檀》,第二教時《碩鼠》)

  第一教時:

  教學目的:

  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

  2、學習興用法及重章復唱。

  3、體味古代奴隸們對奴隸主的不滿情緒。

  教學重點:興用法的理解。

  教學難點:重章復唱作用。

  教學步驟:

  一、激疑導入:

  1、清趙翼《詩論》

  2、風騷及《詩經》

  3、現實主義源頭代表及課題《伐檀》

  二、范講示例:

  1、正音范謙:①音變。

 、诋愖x。

  ③誤讀。

  2、串講第一章并口譯。

  3、研讀第一章:①層次結構劃分。

 、谠嚁M目標題。

  ③起興句及興。

 、芾首x及重音、節奏。

 、菰囀霈F代文場面。

  三、師生同講:1、對應詞理解。

  2、重章復唱的理解。

  3、復讀及背誦指導。

  4、再讀全詩及中心概括。

  四、作業布置:1、與不素餐兮的素詞意相同的一項是A、安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的修辭。

  (1)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窮鬼們還能鬧成個大事情。

 。2)關關睢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課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岸為谷,深谷為陵;(4)嚶其鳴矣,求其發聲。

  4、背誦全詩。

  5、書后作業第一題。

《詩經》兩首教案 篇6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詩經》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詩經》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詩經》的常識:包含了那段時間的詩歌、內容、寫法和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詩的內容、中心、藝術特色和表現手法。

  3、通過三首詩了解“國風”的寫作內容,體會民間的歌謠的特色。

  4、了解衛、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體味獨特的文化內容。

  氓

  【教學目標】

  1、通過本文,了解衛地的風土人情,體會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經歷。

  2、了解課文的內容,熟悉課文中的人物和他們之間的關系。

  3、透過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獨特的內心體驗,總結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學習獨特的語言表現手法,對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詞的含義和不同的表現方式。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請學生自己讀課文,不要老師來示范,讓他們自己親自體驗,老師不要代勞他們的工作。

  2、明確字音和個別詞語的意思并牢記。

  3、請學生示范讀課文,進一步明確字音和意思,請大家識記,當堂課掌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愛情永遠是不會變老的話題,有人的地方,就會書寫不同的故事,今天,我們走進遙遠的公元前的衛國,聆聽一個古老的故事,體會一下那時、那地,發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們要結識的來個人,還有在那時的另外一些人。讓我們走近他們!

  一、新授:

  1、請一位學生讀文題。(2分鐘)

  (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①讀對了字音,méng,及時表揚,大家齊讀。通過注釋②,了解詞語的含義,明確這是“古今異義”,把“古今異義”四個字寫在注釋處。

  第二種情況是讀成了máng,請其他同學糾錯,通過注釋②,了解詞語的正確讀音和含義,讀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對照課下注釋的內容讀課文。明確字音,讀到順暢為止。(15分鐘)

  (一定要讓學生獨自的自己來讀,有的學生讀的快,有的學生會讀的慢。照顧多數學生,甚至于照顧到最慢的那個學生的速度。)

  3、請基礎差一些的學生示范讀課文(10分鐘)

  (請大家仔細的聽讀,用筆畫出有讀音出入的詞語,等同學讀完之后,一起訂正,不要打斷學生的朗讀的過程。培養學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請學生訂正個別字音。(5分鐘)

  容易出現問題的字音是:(板書)

  匪:fēi 愆:qiān 將:qiāng 載:zài 于:xū 說:tuō 徂:cú 湯: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6、集體讀訂正的字音,明確課下注釋的位置。(3分鐘)

  7、體會四字句兩兩停頓的朗讀方法。

  二、布置作業:(3分鐘)

  1、回家自己讀課文,復習課堂上訂正的詞語,識記詞語的含義。下節課在聽寫本上聽寫。

  2、通過注釋一,介紹詩經的相關知識。完成下面填空。

  《詩經》是我國___的詩歌總集,又稱《 》和《    》,搜集了從公元前__世紀到__世紀的詩歌,《詩經》的“六義”是指: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本文的故事,至少寫300字。

  第二節課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容,了解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故事。

  2、了解衛地的獨特的文化,通過人物的言談舉止仔細品味。

  3、了解賦、比和興的具體內含和寫作手法并仿寫。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當我們逆著時間的隧道走進他們的世界,你用你獨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獨特的視角體會到了什么?我們等待著你的講述!

  二、新授:

  1、了解學生回家讀課文的情況,肯定有的學生“沒有讀”,課堂上請大家齊讀。(8分鐘)要求:讀準字音,彼此監督,而且要整齊,加進自己的感情,盡量把自己想像成課文中的人物。邊讀邊體會課文的內容。

  2、請同學介紹自己讀完課文的感受,可以談一點,也可以談整篇課文。(15分鐘)

  (總結學生的發言內容,對于有爭議的問題,可以考慮給以更長的時間進行深刻的討論。請同學們就課文中的人物發表自己的看法。)

  4、介紹賦、比和興的含義,找出課文的例子,請學生回憶以前的知識明確三種寫作手法,課堂上仿寫。(7分鐘)

  5、從文化視角體會當時的風土人情。進行今昔對比,體會人物的特點。(5分鐘)

  (明確:“抱布貿絲”原始的物物交換,造成了人與人之間交流范圍的狹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精神領域的道德方面,尤其愛情觀方面,少了更寬泛的選擇范圍,他和她上演了悲劇。她:溫柔體貼,情意綿綿,嫁作他婦,任勞任怨,遭受暴虐,失望決絕。他:喜請良媒,娶她為婦,感情變換,虐待其妻!)

  三、布置作業:

  1、再讀課文,體會他們的故事。

  2、用自己的語言設計他們另一樣的生活。

  3、預習下節課。

《詩經》反思1

  課堂教學亮點重章疊句和反復詠嘆的手法學生很容易理解,學生的朗讀效果好。又用優美的《在水一方》設置情境,課堂氣氛好。教師在課堂扮演的是領路人的角色,要引領學生學會品析詩歌,發掘文本的現實意義也就是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確引導。遵循學習詩歌的要求,從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及結構美三個層面層層深入剖析,使學生學會鑒賞詩歌。

  《詩經》這樣的文字較為古奧,由于準備不夠充分,功底又淺,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時課堂也顯得散亂問題分析

  《蒹葭》代表了《詩經》的及高水平,課前準備要充分,不要打無把握之仗,教師的畏首畏尾必定引起學生的拘謹。

  再教的設想廣泛借鑒別人的長處,閱讀相關文章,學習《詩經》的系統介紹,了解創造背景,聽取同組各位老師的意見,對授課內容做恰當調整,強調朗讀,進行對比閱讀,還要適當向外拓展延伸。

《詩經》反思2

  《關雎》和《蒹葭》在內容、表現手法等藝術特色上都有相同之處,所以《關雎》擬重點講授,《蒹葭》則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為主。在學習《關雎》基礎上進一步熟悉相應文學常識,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應當能夠借助課文的注釋,理解《蒹葭》的基本意思,進而體味出詩歌的情感。但兩首詩歌的學習的著重點應當不同。在學習《關雎》在教學過程中,課堂優美意境的創設尤為重要。引導學生感受美的氛圍,特別是情景賞析中,對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將學生帶到優美的詩境中。所選的圖畫音樂一定要輕柔歡快,讓人充滿憧憬。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的情景尤為重要,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學生的情操。創設好適合的情景,也有利于學生爭取理解詩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在學習《蒹葭》的過程中,更應當注重的是“賦、比、興”表現手法的學習。采取自學的方式,結合第一課時時介紹的“賦、比、興”的基本常識,讓學生在詩歌中找出采用了這些表現手法的詩句,進而分析這些詩歌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和思想。將手法的學習和思想的體悟結合起來。

《詩經》兩首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詩經》的常識:包含了那段時間的詩歌、內容、寫法和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詩的內容、中心、藝術特色和表現手法。

  3、通過三首詩了解“國風”的寫作內容,體會民間的歌謠的特色。

  4、了解衛、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體味獨特的文化內容。

  氓

  【教學目標】

  1、通過本文,了解衛地的風土人情,體會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經歷。

  2、了解課文的內容,熟悉課文中的人物和他們之間的關系。

  3、透過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獨特的內心體驗,總結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學習獨特的語言表現手法,對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詞的含義和不同的表現方式。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請學生自己讀課文,不要老師來示范,讓他們自己親自體驗,老師不要代勞他們的工作。

  2、明確字音和個別詞語的意思并牢記。

  3、請學生示范讀課文,進一步明確字音和意思,請大家識記,當堂課掌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愛情永遠是不會變老的話題,有人的地方,就會書寫不同的故事,今天,我們走進遙遠的公元前的衛國,聆聽一個古老的故事,體會一下那時、那地,發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們要結識的來個人,還有在那時的另外一些人。讓我們走近他們!

  一、新授:

  1、請一位學生讀文題。(2分鐘)

 。ǹ赡艹霈F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①讀對了字音,méng,及時表揚,大家齊讀。通過注釋②,了解詞語的含義,明確這是“古今異義”,把“古今異義”四個字寫在注釋處。

  第二種情況是讀成了máng,請其他同學糾錯,通過注釋②,了解詞語的正確讀音和含義,讀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對照課下注釋的內容讀課文。明確字音,讀到順暢為止。(15分鐘)

 。ㄒ欢ㄒ寣W生獨自的自己來讀,有的學生讀的快,有的學生會讀的慢。照顧多數學生,甚至于照顧到最慢的那個學生的速度。)

  3、請基礎差一些的學生示范讀課文(10分鐘)

 。ㄕ埓蠹易屑毜穆犠x,用筆畫出有讀音出入的詞語,等同學讀完之后,一起訂正,不要打斷學生的朗讀的過程。培養學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請學生訂正個別字音。(5分鐘)

  容易出現問題的字音是:(板書)

  匪:fēi 愆:qiān 將:qiāng 載:zài 于:xū 說:tuō 徂:cú 湯: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6、集體讀訂正的字音,明確課下注釋的位置。(3分鐘)

  7、體會四字句兩兩停頓的朗讀方法。

  二、布置作業:(3分鐘)

  1、回家自己讀課文,復習課堂上訂正的詞語,識記詞語的含義。下節課在聽寫本上聽寫。

  2、通過注釋一,介紹詩經的相關知識。完成下面填空。

  《詩經》是我國___的詩歌總集,又稱和《    》,搜集了從公元前__世紀到__世紀的詩歌,《詩經》的“六義”是指: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本文的故事,至少寫300字。

  第二節課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容,了解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故事。

  2、了解衛地的獨特的文化,通過人物的言談舉止仔細品味。

  3、了解賦、比和興的具體內含和寫作手法并仿寫。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當我們逆著時間的隧道走進他們的世界,你用你獨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獨特的視角體會到了什么?我們等待著你的講述!

  二、新授:

  1、了解學生回家讀課文的情況,肯定有的學生“沒有讀”,課堂上請大家齊讀。(8分鐘)要求:讀準字音,彼此監督,而且要整齊,加進自己的感情,盡量把自己想像成課文中的人物。邊讀邊體會課文的內容。

  2、請同學介紹自己讀完課文的感受,可以談一點,也可以談整篇課文。(15分鐘)

 。ǹ偨Y學生的發言內容,對于有爭議的問題,可以考慮給以更長的時間進行深刻的討論。請同學們就課文中的人物發表自己的看法。)

  4、介紹賦、比和興的含義,找出課文的例子,請學生回憶以前的知識明確三種寫作手法,課堂上仿寫。(7分鐘)

  5、從文化視角體會當時的風土人情。進行今昔對比,體會人物的特點。(5分鐘)

  (明確:“抱布貿絲”原始的物物交換,造成了人與人之間交流范圍的狹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精神領域的道德方面,尤其愛情觀方面,少了更寬泛的選擇范圍,他和她上演了悲劇。她:溫柔體貼,情意綿綿,嫁作他婦,任勞任怨,遭受暴虐,失望決絕。他:喜請良媒,娶她為婦,感情變換,虐待其妻!。

  三、布置作業:

  1、再讀課文,體會他們的故事。

  2、用自己的語言設計他們另一樣的生活。

  3、預習下節課。

  采薇

  【學習目標】

  1、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反復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3、背誦并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學習方法】頌讀法;討論法;文本研習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妒酚洝た鬃邮兰摇氛f:

  “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認為,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后,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于今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讹L》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于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的語言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对娊洝肥侵袊姼,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詩經》的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復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氨取笔恰耙员宋锉却宋铩保簿褪潜扔髦狻6芭d”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对娊洝分械摹芭d”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懊沂颐壹摇焙汀安诲貑⒕印笔沁@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保ā对娂瘋鳌罚┻@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痹娙砸赞辈酥饾u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并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饑渴難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復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三、布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詩經》兩首教案 篇8

  李新明  

  教學目的: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2、了解古代詩歌的特點:重章復唱。

  3、體會兩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教學重點:賦、比、興手法的理解。

  教學難點 :重章復唱手法的作用。

  教學時數:2教時(第一教時《伐檀》,第二教時《碩鼠》)

  第一教時:

  教學目的: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

  2、學習“興”用法及重章復唱。

  3、體味古代奴隸們對奴隸主的不滿情緒。

  教學重點:“興”用法的理解。

  教學難點 :重章復唱作用。

  教學步驟 :

  一、激疑導入  :1、清•趙翼《詩論》

  2、“風騷”及《詩經》

  3、現實主義源頭代表及課題《伐檀》

  二、范講示例:1、正音范謙:①音變。

  ②異讀。

 、壅`讀。

  2、串講第一章并口譯。

  3、研讀第一章:①層次結構劃分。

 、谠嚁M目標題。

 、燮鹋d句及“興”。

 、芾首x及重音、節奏。

 、菰囀霈F代文場面。

  三、師生同講:1、對應詞理解。

  2、重章復唱的理解。

  3、復讀及背誦指導。

  4、再讀全詩及中心概括。

  四、作業 布置:1、與“不素餐兮”的“素”詞意相同的一項是(  )A、安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的修辭。

 。1) 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窮鬼們還能鬧成個大事情。

 。2)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課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岸為谷,深谷為陵;(4)嚶其鳴矣,求其發聲。

  4、背誦全詩。

  5、書后作業 第一題。

  第二教時:

  教學目的:1、理解《詩經》常識——賦、比、興。

  2、歸納《詩經》詩歌特點。

  3、了解現實主義方法在兩首詩中的體現。

  教學重點:“比”手法理解及《詩經》詩歌特點。

  教學難點 :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詩經》中的體現。

  教學步驟 :(略)

  授課時間: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一日第三節。教者:李新明

  作者郵箱: 

《詩經》兩首教案 篇9

  詩經三首

  [教學目標 ]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會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運用聯想、想像的思維方式,培養創新能力。 

  3.領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藝術技巧。

  [教學重點]

  1.形象思維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節及精練語言。

  3.樹立“歷史的”“美麗”的觀念。

  [教學方法]

  1.“切入情節,激發想像”法

  如《衛風•氓》:“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兄弟不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這些典型情節可引發學生想像女主人公的具體生活情節和“悔”且“恨”的情調。

  2.“運用對比,探討開拓”法

  如將《衛風•氓》與《邶風•靜女》兩首詩對比,從“怨”“興”中把握形象,探知當時社會的“民情”和“制度”。

  3.“語言分析,體味神韻”法

  如《衛風•氓》抓住語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貿”“車”“不見”的暗示性,進行推斷想像“士”的“貳”“二三”及“不思其反”,進而把握形象。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一、導語 設計

  孔子曾經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笔裁唇小八紵o邪”呢,就是思想純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同學們想不想做文質彬彬的君子?那么什么是“文質彬彬”呢?(可讓學生回答,也可由教師明確)“文質彬彬”原義是文華和質樸配合得恰到好處,今義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禮貌。同學們,讓我們就來學習、接近“文質彬彬”吧。

 。ń庹f:讓同學們在情境中激發研讀興趣。)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贆z查并深化預習效果,貯存文字、詞語所傳達的信息。

 。ń庹f:應在聯系對原句理解的過程中檢查,以教給學生運用語境體察語義的方法,并且通過字、詞的理解,疏通詩的內容。)

 、谝罁楣,激疑發問,總理三首詩。

  A.三首詩均選自《風》,即民間歌謠。結合歷史知識,扼要說明當時社會生活的主要特點。

  明確:a、奴隸制社會,奴隸和奴隸主階級尖銳對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b、生產力極為低下,人們對理想的追求。c、在戰爭和徭役中,人們爭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現出的愛國熱情。

  (解說:設計此題讓學生了解古代社會生活,從總體上提綱舉要,讓學生有一個“歷史”的觀點,對加深理解三首詩有著點撥作用,進而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激發愛國熱情。)

  B.詩歌常選擇典型的情節來烘托生動具體的氣氛和情調,本文三首詩分別選用了怎樣的典型情節?

  明確:《氓》主要情節:“以我賄遷”“三歲食貧”“靡室勞矣”;《無衣》主要情節:“袍”→“澤”→“裳”;→“戈矛”→“矛戟” →“甲兵”;《靜女》主要情節:“愛而不見”“貽我彤管”“自牧歸荑”。

 。ń庹f:此題設計主要讓學生把握情節的典型性,由此方可有觸類旁通的據點,伸入生活的細微之處,把握詩歌的意境。)

  2.具體研習《秦風•無衣》

  ①集體朗讀《無衣》這首詩,思考三章的異同點,并回答其原因。

  明確:同:句式相同,內容相近。

  異:每章僅三字不同。

  原因:A、屬重章復唱的手法,不僅構成類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發的感情,同時也為了換韻,充實和擴展內容。

  B、每章首句均用反問句開頭,更突出主人公的愛國精神。

 。ń庹f:此題設計除了把握重章復唱的藝術手法外,關鍵放在開拓詩的意境和充實詩的內容上,當然也加強了詩的音樂性和感染力。)

 、谠娭性谂c“子”相對上用了一個“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兩處“我”字,體味一下“我”的妙處,并運用想像,創造“我”的形象。

  討論明確:“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拔摇笔潜Pl家園的愛國者形象!拔摇笔浅鲎詢刃牡淖杂X者形象!拔摇庇质且粋象征。開頭反問,后以“我”的行為“同”和“修”書寫正義參軍歌,此愛國之情,英雄之舉,躍然紙上。想像當以此為萌發點,也應以此為歸宿點。

 。ń庹f:此題旨在激發學生推斷想像能力,透徹把握詩的形象。)

  三、課堂練習

  賞析下面這首詩。

  鄉愁的四韻(錄其二韻)

  余光中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的臘梅香

  臘梅的芬芳

  是母親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解說:此題設計是為了解決對情節和重章復唱的理解問題。)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 

  1.《氓》和《靜女》均是以愛情為題材的,但反映的是兩類“士”的形象,對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樣認識這一現象?

  2.《氓》中的典型情節可以從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選擇,但有一點必須探究,女主人公為什么會被遺棄呢?

  3.詩歌常常調動多種藝術手法來塑造形象,但有一點是主要的,就是運用形象思維。在形象思維中比興、對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領悟到什么?

  4.要欣賞詩,必須運用想像,而想像又不是無根據地讓思維馳騁,只有抓住典型情節,才可創造出自己的形象。請您就“其笑矣”“愛而不見”及《靜女》中的睹物思情進行大膽想像,以塑造出鮮活的形象——將《靜女》改寫為小故事。

《詩經》兩首教案 篇10

  第一課時

  一、介紹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產生的詩歌作品305篇,當時稱為《詩》,又稱《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尊為儒家經典,才定名為《詩經》!对娊洝钒大w裁分為“風、雅、頌”三類。而“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稱之為“六義”。《詩經》由于其內容豐富,在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對后代文學影響很大。

  二、講解《關雎》。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解決字詞。教學生誦讀的方法。

  2.學生看注釋,借助工具書,老師點撥,弄清課文的意思。

  3.討論全詩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老師點撥:首章從對對雎鳩的和鳴,觸動了男女愛慕的心情,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興,接著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夢寐以求的心情。重疊“游哉”,用以表現思念之深;“輾轉反側”,形象地寫出了求而未得時的苦悶焦躁。第三章用了類似第二章的復疊方式,意思卻有進一步發展。男子以音樂挑動女子,博取她的歡心,借美妙的音樂,達成美滿婚姻。

  三、總結、擴展

  《關雎》是一篇民間情歌,描述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補充閱讀《靜女》。

  第二課時

  一、學習《蒹葭》。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然后自讀。

  2.學生看注釋,老師點撥,弄懂課文的意思。

  3.討論分析本詩中“起興”手法的運用。

  《蒹葭》這首詩的每章開頭的前兩句都是寫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展現了秋天的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沾滿了霜露的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熱戀者感到分外的凄涼,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戀人,于是他去尋找“在水一方”的戀人。因此這每章開頭的前兩句是“興”,從而引起正文。

  4.討論分析詩中運用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

  本詩與《詩經》中的許多詩篇一樣,采用了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三章不斷轉換字面與聲韻:首章中的“蒼蒼”到二、三章換為“凄凄”,“來采”;首章中的“為霜”到二、三章換為“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換為“之湄”“之涘”;“長”到二、三章換為“躋”“右”。通過字面與聲韻的轉換,使得所表達的感情深化。

  5.朗讀、背誦。

  二、學習《君子于役》。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再自讀。

  2.學生對照注釋,老師幫助弄清課文意思。

  3.分析課文。

  《詩經》的詩全是樂歌。本詩和許多詩一樣,是以層疊鋪敘的方法來表達主人的思想感情的。全詩分為兩章,兩章的字句互相補充,類似而不相同。第二章基本上重復了第一意的詞句,有的只是略加改變。這樣利用重疊的字句.來表達詩中的情感的寫法,就使原來簡短的詩行發展擴大,并從反復詠唱中,喚起讀者的共鳴,加強了感染力量。

  4.背誦這首詩。

  五、總結、擴展

  我們課文選的《詩經》中的三首已成為名篇,千古傳誦。請同學們課后誦讀,進一步加強背誦。

《詩經》兩首教案 篇11

  教案示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了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結合課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學難點   對詩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別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學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詩歌財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李清照等等這些偉大詩人的名字,幾乎已是家喻戶曉,他們的許多優秀詩句在今天已是膾炙人口。飲水思源,當我們順河而上追其源頭時,便會看到那閃爍著耀眼光輝的起點,這起點就是作為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今天,就讓我們一道來探究一下這源頭里的無窮奧秘吧!

  二 了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ㄒ唬┮龑W生閱讀課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釋①,可設計問題幫助學生盡快掌握重點知識:

  1.《詩經》反映的是我國哪個歷史時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詩,為何后來又被改稱為《詩經》呢?

  3.《詩經》是按照怎樣的體例編輯的?

  教師明確:

  1.(略)

  2.此乃主要是漢代學者認為《詩經》為儒家創始人孔子所編輯,故將此視為儒家經典,因此,稱其為《詩經》。

  3.(略)

  (二)教師補充介紹:

  《詩經》中普遍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教材第30頁練習中對此有解釋)。下面重點解釋“比”和“興”。高中舊教材中曾選用了一首《碩鼠》便是運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詩。其詩作者將奴隸主喻為大老鼠。詩人發出了”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的憤怒控訴;《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漣漪”,可將它當作“興”的使用,即作者言黃河之水是“假”,控訴剝削者的行徑是“真”;另外,《關雎》一詩的開頭兩句詩,更是典型的“興”。作者言“鳥情”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單元第七課《孔雀東南飛》一詩中的開篇那兩句詩:“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據對上述解釋的理解,同學們在學習完《氓》這首詩后,做一做課后練習第二題。

  三 引導學生閱讀預習提示,了解三首詩的基本內容

 。ㄒ员阌诟玫厥柰ㄎ淖郑

  思考問題:

  1.三首詩寫的各是什么內容?

  2.從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對那首詩更感興趣?為什么?

  四 導讀全詩,疏通文字

 。ㄒ唬┙處煼蹲x(或放錄音,或放多媒體課件

  1.學生給生字注音

  2.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ǘ⿲W生自讀,并結合課下注解掌握詩中詞義。

  (三)學生分別將三首詩口頭譯成現代漢語(可分組進行,每兩至三組負責一首詩的翻譯)。

  五 布置作業 

  1.熟讀三首詩,掌握詩的內容。

  2.預習課后練習一、二兩題。

  板書設計 

  一 題解:1.《詩經》簡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風、雅、頌;

  賦、比、興。

  2 .各詩內容:《氓》    家庭生活;

  《無衣》  軍旅生活;

  《靜女》  愛情生活。

  二 分析作品: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本詩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對詩歌藝術特色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 檢查作業 (由解答《氓》所運用“興”的手法一題而導入  )

  二 組織學生討論

  如果刪去《氓》的三、四章,即“興”的內容,是否會影響本詩的藝術效果和思想性的表達?《無衣》和《靜女》在上述兩方面可以為我們提供怎樣的幫助?

  三 教師點撥歸納

  1.藝術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興詩句是在用自然現象對照女主人公的戀愛生活變化,而從“其葉沃若”到“其黃而隕”,是否恰恰象征著戀愛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轉變呢?由此還可生發出諸多聯想!稛o衣》運用反復吟唱的手法,意在強化那種軍人責任感的目的!鹅o女》在細節描寫上既做到了絲絲入扣,又為讀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2.思想性:《氓》中夫妻情感上的危機;《無衣》中軍人特有氣質的顯現;《靜女》中青年男女戀情上的真誠,這些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無盡的思考。

  四 布置作業 

  背誦《無衣》《靜女》全詩和《氓》的前兩章。(根據課時情況,亦可當堂布置背誦并加以抽查)

  板書設計 

  藝術性 :“興”    反復吟唱       細節描寫

  思想性:《氓》痛斥了負心丈夫的薄情寡意

  《無衣》歌頌了軍人的偉大精神

  《靜女》歌頌了美好的愛情世界

  教案點評:

  我們所接觸的是中國最早的文學形式和所知道的當時的某些概況,因此,整個教學過程 應緊緊扣住兩個字——“了解”:了解那時的語言,了解那時的文學,了解那時的風土人情。為此,本課教學設計以了解《詩經》的文學常識和品讀詩歌的藝術特色及思想內容為重點,以介紹,誦讀品味,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

《詩經》兩首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1、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向往追求美好愛情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重章疊句的形式:即《詩經》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誦讀的要領,掌握誦讀技巧。

  2、《詩經》的內容理解。

  [教學時數]

  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語設計

  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廊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今天我們學習的二首詩均出自于《詩經》。

  二、解題

  《詩經》本稱“詩”,后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郎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闭既苏J為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三、研習課文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范讀課文,結合注釋,掃除文字障礙。

  雎鳩(jiū):一種水鳥。

  窈窕(yáotiá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這里指時時。寤,醒著。寐,睡著。

  蒹葭(jiānjiā):蘆葦。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邊。

  (2)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題目取自于句首。

 、诨揪涫绞撬难。

  ③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転榱双@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

  (3)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

  《關雎》寫的是詩人對河邊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愛戀。

  《蒹葭》是一篇美麗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飽含無限情意。

  四、布置作業,熟讀全文,口譯全文。

  第二教時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二、具體研習

  1、從內容上來說這二首古詩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表達了作者對所愛之人的思念。

  《關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等句。詩人從夜不能寐到主動接近,表達了對采荇菜姑娘的無限傾慕和大膽追求。在《國風》中,最集中的是關于戀愛和婚姻的詩。在《詩經》時代,在某些地域,對男女交往的限制還不像后代那樣嚴格,由此我們在這些詩中可以看到年輕小伙對美麗姑娘的大膽追求。

  《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暗雷枨议L”、“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巴鹪谒醒搿薄ⅰ巴鹪谒雄妗薄ⅰ巴鹪谒兄贰北磉_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情意。

  2、從總體上說,社會的制約是逐漸嚴格起來的,戀人們對自己的行動,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們在《國風》里看到許多情詩,詠唱迷惘感傷和可求而不可得的愛情。在后人看來,這也許是一種含蓄微妙的藝術表現,但在當時,恐怕主要是壓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一切詩歌的藝術風格都不是無緣無故地形成的。明朗熱烈的風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產物;含蓄委曲的表達,總是感情壓抑的結果。

  3、《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它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的開頭。

  《關雎》中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時關雎和鳩,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

  《蒹葭》里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繪在一個秋日的清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蘆葦叢卻呈現出冷寂與落寞的氣氛。

  4、《詩經》的語言特點。學生朗讀歸納,體會作用。

  (1)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為主干。可由此推想,當時演唱的《詩經》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的、簡單的。

  (2)常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幾章節,意義和字面只有少數的改變!遁筝纭啡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在現代歌曲中,還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3)通過小組朗讀體會。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音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匯扼抵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于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精彩美麗的自然。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例子,并體會其作用!蛾P雎》中“關關”(疊字)形容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向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狀態,“輾轉”(疊韻)刻畫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又有生動的形象。《蒹葭》中的“蒼蒼”、“萋萋”、‘采采”(疊字)形容蘆葦茂盛的樣子,為下文“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作了輔墊,渲染了氣氛。通過全體朗讀體會。

  三、布置作業背誦全文。

《詩經》兩首教案 篇13

  篇一

  【導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的地位,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節的節奏特點。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3.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課時計劃】

  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關雎》,第二課時完成《蒹葭》。

  第一課時學習《關雎》

  情景導入:雎鳩啼鳴,荇菜差參。琴瑟鐘鼓,君子淑女……這一切,在心中蕩漾著愛意的戀人眼中,大概會多一層溫馨與幽怨吧!你聽,他們各自為自己傾心的“淑女”唱出了纏綿悱惻的情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冠于《詩經》之首的《關雎》。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雎(jū)鳩(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

  寤寐(wùmèi)芼(mào)

  2.文言知識梳理

  (1)重點實詞

  關關:擬聲詞,一種鳥的叫聲。洲:水中的陸地窈窕: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配偶。寤寐:指日日夜夜。芼:挑選。

  (2)詞類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詞做動詞用,做朋友,相親相愛,親近)

 、阽姽臉分(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快樂)

  (3)古今異義

  左右流之(古義:撈;今義:流出)

  3.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成《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基本表現手法為賦、比、興。

  《詩經》的詩體格式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時而重章疊句,反復詠唱。其語言生動傳神。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一)朗讀指導

  1.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交流點撥】第一節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這一節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節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急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第四、五節寫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2.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3.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交流點撥】雎鳩鳥關關地叫著,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麗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長短不齊,在船的左右兩邊撈。姑娘美麗又善良,從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從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綿綿不斷,翻來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長短不齊,在船的兩邊來。姑娘美麗又可愛,彈奏琴瑟來親近她。荇菜長短不齊,在船的左右兩邊挑選。姑娘美麗又可愛,敲鐘擊鼓讓她快樂。

  (二)整體感知

  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交流點撥】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他做夢夢見自己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精讀課文理清層次

  1.全詩共5個小節,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交流點撥】第一章(第1節)描寫小伙子見到一位漂亮姑娘,從而引起愛慕感情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章(2~3節)描寫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無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寢食不安。第三章(4~5節)描寫小伙子夢想成婚的歡樂場景。

  2.《關雎》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交流點撥】《關雎》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表達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夢想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

  步驟四細讀課文探究寫法

  《詩經》的主要藝術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等,《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這種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運用了“興”的藝術手法。如本詩開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它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發端的話。但水鳥和鳴,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義上發生關聯。本詩的起興之妙正在于詩人情趣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的契合,也是一直為人們所樂道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關雎》寫一個男子對所愛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了求之不得的焦慮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悅,表現了追求愛情中的苦與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

  2.拓展延伸

  中國文字的“第一”

  【交流點撥】①《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②《孫子兵法》: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

  【板書設計】

  關雎托物起興所聽:關關雎鳩所見: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輾轉反側——相思之苦夢幻之樂琴瑟反之——親密相愛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第二課時學習《蒹葭》

  情景導入:同學們,有人會唱《在水一方》這首歌嗎?它是早些年一部電視連續劇的插曲,根據《蒹葭》改編而成,可見詩經對后世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蒹葭》。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晞(xī)

  湄(méi)躋(jī)涘(sì)沚(zhǐ)坻(chī)

  2.文言知識梳理

  (1)重點實詞

  蒹葭:蘆葦。蒼蒼:茂盛的樣子。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順流而下。晞:干。阻:險。躋:高。

  坻:水中的陸地。涘:水邊。沚:水中的小塊陸地。

  (2)詞類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詞,作形容詞,彎曲)

  (3)古今異義

  道阻且右(古義:彎曲;今義:右邊,表方位)

  白露為已(古義:干;今義:已經)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感受音韻美。

  (1)全班齊讀詩歌,要求學生結合上一課時介紹的關于《詩經》藝術特點,體會《蒹葭》的音韻美。

  (2)聽學生朗讀后,教師正音,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請學生自由發言,說說作品的音韻美是如何表現的。

  【交流點撥】音韻美表現在:①都是四言句,朗讀時采用“二二”拍,聽起來很整齊。②作品押韻:第一章押“ɑng”韻,韻腳有蒼、霜、長、方、央。第二章押“i”韻,韻腳有萋、晞、躋、坻。第三章押“i”韻,韻腳有已、涘、沚。③運用疊詞,如“蒼蒼、萋萋、采采”;運用疊章,統一內容的反復詠唱,這樣有一唱三嘆的美感。

  (3)請男女生交錯進行朗讀,把自己體會的音韻美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

  2.感知內容大意。

  請學生結合注解,盡量用優美的語言翻譯作品第一章的內容后,引導學生對比。第二、三章的內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復。

  【交流點撥】學生討論發言后,教師明確:三章所寫的內容是相同的,表現了一位癡心、癡情男子對心上人的愛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傷感。

  步驟三質疑問難深層探究

  1.詩歌中哪一些詩句描寫了景物?所寫景物有怎樣的特點?寫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種渺遠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憂郁感傷的情懷。

  2.詩歌中哪些詩句表現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艱險,執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交流點撥】“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這些詩句都表現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艱險,執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3.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請說說你的理由。

  【交流點撥】感情基調:渺遠迷茫,憂郁纏綿,悵惘感傷。理由:渴慕傾心于伊人,執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艱險,然而伊人卻宛在水中央,如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悶感傷憂郁。

  4.《蒹葭》的主題是什么?

  【交流點撥】詩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寫一種凄清而蒼涼的景色,這種景色襯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虛、惆悵之情;而后四句寫出詩人對“伊人”的上下尋求,卻又尋而不見的情景,這當中既有詩人的悵惘之情,又有詩人對伊人的深切思念。

  步驟四探究寫法比較閱讀

  (一)寫法探究

  1.《蒹葭》這首詩歌中運用了哪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詩歌開篇便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凄涼的畫面:一個晚秋的早晨,天色朦朧,籠罩在晨霧中的是一望無際的沾帶露珠的蘆葦。一條河流,蜿蜒而去。望遠處,是一塊小小的沙洲。這是一幅蕭瑟的晚秋晨光圖,烘托出主人公凄惻的情感。詩的每章景物描寫都有不同。首章“白露為霜”,露凝為霜,是拂曉時;第二章“白露為晞”,太陽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陽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時間的晚秋晨光圖,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佇立遠望而始終不能見面的惆悵心情,而主人公的這種心情隨著晨光畫面的重疊,顯得越來越急切,越來越凄婉,使這首詩在藝術上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這首詩采用重章疊詠的手法有什么好處?

  【交流點撥】回旋反復,可以增強詩歌的音樂感和節奏感,更充分地抒發情感!遁筝纭啡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

  (二)比較閱讀

  1.《關雎》《蒹葭》都可看作是愛情詩,它們的寫作手法相同嗎?

  【交流點撥】《關雎》一詩重在“敘事”,從中可看出主人公愛慕、追求、幻想這樣一條線索!遁筝纭窙]有一個明確故事,只選一個場景!遁筝纭繁取蛾P雎》情感意味更濃。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突出!拜筝纭薄八薄耙寥恕苯幌噍x映,渾然一體,用作比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2.兩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點撥】《關雎》是一首熱情的戀歌,它表現了古代青年對愛情婚姻大膽執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樸實!遁筝纭繁憩F了詩人對“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寫出了他欲見不得的焦急悵惘的心情。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人。讓我們干干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2.拓展延伸

  任選《蒹葭》中的一節,用優美的語言重現詩歌的意境。

  【交流點撥】又是一個霜凝霧罩的清晨,我又來到水邊,那蒼蒼的蒹葭在微微曉風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霧之中。我心中的戀人啊,你究竟在哪里!我愿付出一生的時光,跋山涉水,來到你的身旁。

  【板書設計】

  景物蒹葭:蒼蒼——萋萋——采采白露:為霜——未晞——未已追求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之路:阻且長,阻且躋,阻且右結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景色迷離,距離遙遠)

  篇二

  教學目標

  1、識記古代文言實詞,積累常用詞意義。

  2、用自己語言賞析詩歌,體會細膩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發揮想象力描繪浪漫的愛情場景。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熟讀課文

  老師查找有關圖畫和輕柔音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對美好的人或物,都會產生愛慕之心。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心中愛慕之人稱為“夢中情人”。《關雎》這首詩便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場對“夢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過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結果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入《關雎》,欣賞一場古人的愛情戲吧。

  二、誦讀,熟悉字音,結合注釋掌握文意

  1、范讀正音。老師飽含情感朗誦或播放名家錄音。

  2、學生齊讀、男女生分讀、個別誦讀

  3、解釋重點字詞,掌握文意(關關、洲、窈窕、好逑、參差、流、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友、芼)

  三、共同研討文意

  1、浪漫的愛情往往離不開浪漫的場景,請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語言發揮想象力描繪出來。

  明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學生創作并個別演示后,老師做總結示范:展示多媒體畫面,并伴輕柔音樂,深情描繪:“清清的河水,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魚鷹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河的兩岸長滿了蔥綠的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要采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美麗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愛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樣,要想盡辦法去接近!”

  2、《關雎》中有一句對心中戀人的贊美已成為贊美女性的現代成語,請找出。

  明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人又是如何表現自己的愛慕之情的?請找出相關語句。

  明確: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

 。ɡ蠋熅o接著翻譯此句)文靜美麗的姑娘啊,醒著夢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難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著她。綿長的思念啊,教人翻來覆去難入睡。

  3、愛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見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膽地去追求美麗的姑娘吧。讓我們看看他是如何展開愛情攻勢的?

  明確: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如此煞費苦心先“友之”:親近她,再“樂之”:取悅她。結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會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了。

  四、文學常識補充

  1、“興”手法的運用

  一開始我們分析場景,大家也許注意到了,這些場景是分散描繪的,基本是一句場景一句敘事夾雜進行。這也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叫作“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例如開篇先言他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鳩鳴叫,引起所詠之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與“所詠之詞”不是毫無關聯,而恰恰是有共通點的。正如上例雎鳩的相互鳴叫與君子對淑女的愛慕是一致的。試從文中再找幾例并分析其共通點。

  學生四人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時左時右采荇菜的動作和千方百計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疊句

  誦讀時能發現,許多句子是重復出現的,這種手法有利于反復吟唱,以充分地表達出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參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業

  1、選取《關雎》中某一細節描寫,發揮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語言流暢。表現出特定的意境氛圍。

  2、熟讀、背誦《關雎》,掌握課下字詞注釋。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如果說《關雎》是一支完整的愛情進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場愛情馬拉松。誰能告訴我,馬拉松運動有什么特點?(學生回答:路途遙遠、艱險,需要耐力和持久的決心、勇氣,不畏艱險、堅持不懈、努力不放棄……)《蒹葭》便是描寫了對愛人不懈的尋找,讓我們來聽聽這場愛情告白吧。

  二、誦讀、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字詞

  1、蒼蒼伊人溯洄

  且溯游萋萋晞湄躋坻采采

  未已涘沚

  2、學生齊讀、男女生分讀、個別誦讀

  三、賞析、思考下列問題組(四人小組合作)

  1、詩人心中的戀人不知在何處,詩人尋找了幾處地方?

  明確:三處“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這些地方有什么特點?請分別用文中的一個字概括。

  明確:“長”、“躋”、“右”。

  3、詩人面對如此曲折艱險的路,又是什么態度?

  明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選《蒹葭》中的一節,用優美的語言重現詩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個霜凝霧罩的清晨,我又來到水邊,那蒼蒼的蒹葭在微微曉風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霧之中。我心中的戀人啊!你究竟在哪里?我愿付出一生的時光,跋山涉水,來到你的身旁。

  2、比較《關雎》與《蒹葭》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有何相同之處?(學生四人小組討論)

 。1)都用了“興”的手法:“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2)都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參差荇菜”;“所謂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五、布置作業

  背誦《關雎》和《蒹葭》,或從《詩經》中找篇詩歌,要求配樂,為詩歌比賽作準備。

  篇三

  課題

  12、《詩經》二首   關雎

  重難點

  1、重點:文言字詞。

  2、難點:理解課文內容。

  導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什么意思呢?讓我們一起來分析吧。

  目標

  了解《詩經》。 掌握文言字詞,翻譯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總結中心思想。

  檢測

  預習

  看拼音寫詞語(對子互改、匯報檢測結果)。

  好逑(hǎo  qíu)窈窕(yǎo  tiǎo)芼(mào) 寤寐(wù  mèi)

  

  

  自學指導  小組合學(15分鐘內完成) 。

  1、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本稱《詩》,編成于公元  

  6世紀的春秋時期,公305篇,也稱《詩三百》,孔子將《詩三

  百》奉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來儒家學派把它當作經典,奉為“五

  經”之一,才稱為《詩經》,它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于寫實

  精神,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的源頭。

  起興:又叫“興”。就是說先說其他事物,再借其他事物表現要

  說的事物。一般在詩章或各節的開頭。

  2、從文中找出古今異義詞、多義詞、活用詞,聯系課文,理解含義。

  3、結合課*釋,翻譯課文。

  4、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前四句。

  

  

  5、賞析“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6、讀文,給課文分部分。

  7、總結中心思想。

  

  

  先組內展示,后師抽簽小組展示。

  2、從文中找出古今異義詞、多義詞、活用詞,聯系課文,理解含義。

  古今異義詞

  服: 古義:思念。 今義:衣服;衣裳。

  蒼蒼:古義:茂盛的樣子。今義:灰白;深綠色;蒼茫。

  阻: 古義:艱險。   今義:阻擋;阻礙。

  多義詞

  在河之洲(的)

  左右采之(代詞,指荇菜)

  左右采之(動詞,摘取)

  蒹葭采采(形容詞,茂盛,眾多。)

  活用詞

  琴瑟友之。友:名詞活用為動詞,親近,做朋友。

  琴瑟:名詞活用為動詞,彈琴鼓瑟。

  鐘鼓樂之 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樂。

  鐘鼓:名詞活用為動詞,敲鐘打鼓。

  

  

  3、結合課*釋,翻譯課文。

  關關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 

  的好配偶。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撈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

  都想追求她。

  追求卻沒法得到,白天黑夜便總思念她。長長的思念喲,叫人翻來

  覆去難睡下。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采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奏起琴瑟

  來親近她。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敲起鐘鼓 

  來取悅她。

  4、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前四句。

  詩的前四句運用了比興的手法,以眼前雎鳩和鳴之景,引發出男子 

  對淑女難以忘懷的思念和熱烈追求。

  5、賞析“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既有對男子求偶不得的心理描寫,又有對他動作的描寫!坝圃沼

  哉”寫其綿綿情意,思念不絕;“輾轉反側”突出其內心狀態的不 

  平靜,難以入眠,形象比怎地表現了主人公對意中人深深思念之情。

  6、讀文,給課文分部分。

  第一部分:直寫男子的愿望,引出淑女是君子的理想對象的聯想。

  第二部分:寫男子對姑娘的極度思念和追求而不得的痛苦。

  第三部分:寫男子幻想愿望實現時的歡樂場景。

  

  

  7、總結中心思想。

  本文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追求、思念的過程,寫求之不得的痛苦和 

  幻想愿望實現的喜悅,表現了愛情追求中的苦與樂,反映了古代勞

  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與追求。

  

  

  古今異義詞、多義詞、活用詞,中心思想。

  對子互背,匯報互背結果,師抽查。

  

  

  背誦并默寫全文。 對照課文寫出翻譯。

  要求:獨立完成、字體工整、書面整潔、按時上交。

  

  

  課題

  12、《詩經》二首   蒹葭

  重難點

  1、重點:文言字詞。

  2、難點:理解課文內容。

  導入

  由景及情,景能使人幻想出很多的情感,今天我們通過蒹葭來分析。

  目標

  1、掌握文言字詞,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總結中心思想。

  檢測

  預習

  看拼音寫詞語(對子互改、匯報檢測結果)。

  蒹葭(jiān  ji。 溯洄(su hui)晞(xī)湄(méi)坻(chí)

  

  

  自學指導  小組合學(15分鐘內完成)

  1、結合課*釋,翻譯課文。

  2、前四句是千古名句,說說它好在哪里?

  3、這首詩的三章都用秋水岸邊凄清的秋景起興,有什么作用?

  4、讀文,給文章分部分。

  5、讀文,總結中心思想。

  

  

  先組內展示,后師抽簽小組展示。

  結合課*釋,翻譯課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

  那一方。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 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

  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

  一邊。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 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

  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水邊那

  一頭。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 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

  水中洲。

  2、前四句是千古名句,說說它好在哪里?

  通過對深秋景色的描寫,渲染出一種悲涼的氛圍,一烘托追求心上

  人不得時悲涼惆悵的心情。

  3、這首詩的三章都用秋水岸邊凄清的秋景起興,有什么作用?

  既刻畫出一片水鄉清秋的景色,又渲染了迷蒙、清冷的氣氛烘托出

  主人公的惆悵之情。

  4、讀文,給文章分部分。

  第一部分:即景起興,抒發了主人公與心上人在水的兩岸,苦苦追

  尋而不見的惆悵。

  第二部分:用反復譚勇的方法,把主人公追求和事物的情緒推向高

  潮。

  第三部分:表現了“伊人”依然可望而不可即,渲染了主人公深沉

  的相思之情。

  5、總結中心思想。

  詩歌通過對實際情景的描寫和對想象、幻想的描述,將水鄉清秋的

  景物與凄婉、惆悵的情感交織在一起,渲染了全詩的氣氛,營造了

  凄清的意境,表達了主人公對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惱。

  檢測

  背誦(第1、2、3、5小題)。

  對子互背,匯報互背結果,師抽查。

  作業

  1、背誦并默寫全文。

  2、對照課文寫出翻譯。

  要求:獨立完成、字體工整、書面整潔、按時上交。

  反思

《詩經》兩首教案(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詩經》兩首人教七上(通用14篇)

    24、《詩經》兩首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能力目標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 《詩經》兩首 《采薇》教案(精選16篇)

    【學習目標】1、 疏通課文,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2、 了解《詩經》的藝術特點,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 第二十四課、《詩經》兩首(精選15篇)

    關雎【教學目的】1、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理解《關雎》所表現的青年男子對美麗善良女子的熱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摯美好的愛情生活2、了解作品所運用的反復和賦、比、興手法【教學重點難點】詩歌的反復吟唱所表現出的情感比興手法的運用【...

  • 《詩經兩首》教學設計(通用13篇)

    學習目標: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3.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4.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 初中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詩經》兩首(通用16篇)

    《詩經》兩首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的地位。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能力目標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 詩經兩首之《蒹葭》(精選16篇)

    一、引入課題:(播放幻燈片2)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元好問有一問倒千古的名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也有許多與愛情有關的詩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

  • 詩經兩首采薇說課稿(精選2篇)

    一、說教材根據新課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三個維度,和高一學生古詩鑒賞能力較弱的現狀,欲擬定教學目標如下:教學目標:1、反復朗讀,體會士卒戍邊與思鄉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復雜的思想感情2、品味本詩的語言美,賞析其重章...

  • 詩經兩首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賦、比、興的手法。2、想象通過對詩歌意境的在加工,培養一定的能力。3、通過詩歌的學習,培養對祖國文學的感情!局攸c】想象通過對詩歌意境的在加工,培養一定的能力!倦y點】了解賦、比、興的手法。...

  • 《詩經》兩首(精選13篇)

    24 《詩經》兩首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一)整體感知《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可以說是一首愛情詩。著重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表達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

  • 《詩經》兩首教學建議(精選12篇)

    《詩經》兩首一、教學目的本課是學生第一次學習《詩經》中的作品,應以調動起學生積極的閱讀興趣為主,讓同學們在誦讀中大膽想象文章的內容,以自己的智慧認同詩歌中所傳達的文化信息,讓學生充分感受自我品悟的成功,拉近與古代文化的距...

  • 《詩經》兩首教學設計(精選16篇)

    24 《詩經》兩首教學目標1、識記古代文言實詞,積累常用詞意義。2、用自己語言賞析詩歌,體會細膩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發揮想象力描繪浪漫的愛情場景。...

  • 第二十四課、《詩經》兩首(通用12篇)

    關雎【教學目的】1、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理解《關雎》所表現的青年男子對美麗善良女子的熱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摯美好的愛情生活2、了解作品所運用的反復和賦、比、興手法【教學重點難點】詩歌的反復吟唱所表現出的情感比興手法的運用【...

  • 《詩經》兩首學案(精選13篇)

    教材分析《詩經兩首》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也是高中階段接觸的第一篇古典詩歌!对娊洝肥俏覈F實主義詩歌的源頭,開創了賦比興的手法,在教學中要對這兩個方面做一些引導分析,以達到鑒賞的培養目標。...

  • 《詩經》兩首人教七上(通用16篇)

    24、《詩經》兩首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能力目標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 《詩經》兩首 《采薇》教案(精選12篇)

    【學習目標】1、 疏通課文,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2、 了解《詩經》的藝術特點,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黄色片一区二区 | 噜妇插内射精品 | 久久国产精品人妻无码 |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 日本午夜免费视频 | 欧美一级免费在线视频 | 99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 欧美13一14娇小性 | 国产又爽又黄又爽又刺激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 综合三区后入内射国产馆 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mba | 黄色片在线免费 | 高清精品福利私拍国产写真 |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乱码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久久久伦 | 久久国产热精品波多野结衣av | 深夜福利在线看 | 日本在线免费 | freemoms熟乱tube |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综合天天夜夜久久 | 亚洲五区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中文日韩 | 亚洲女优在线播放 | 久久一本久综合久久爱 |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久久影院 | 男人的天堂色 | 亚洲最大色综合成人av |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 | 亚洲蜜桃V妇女 | 亚洲调教色xxxxx亚洲 | 国产ed2k|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网站大全 | 国产一级成av人片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日韩欧美成人影院 | 亚洲免费一级片 | www久久久久久久 | 人人精品 | 国产美女裸身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成人青青热久免费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