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語言水中撈月教案(精選5篇)
大班語言水中撈月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中猴子撈不到月亮的原因,感受寓言故事的有趣。
2.觀察并了解物體在水中成像的現象。
活動準備:
1.一串布制小猴玩具,每組一盆水,一個手電筒。
2《猴子撈月亮》故事課件或掛圖、幼兒用書第一冊
教育活動:
1. 教師出示一串布制小猴玩具,引導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2. 請幼兒欣賞《猴子撈月亮》故事無聲課件,分析理解故事內容。
(1)根據需要可設計以下問題:猴子們在水里發現了什么?他們是怎么做的?月亮撈上來了嗎?他們的心情是怎樣?
(2)分析猴子們為什么沒有撈上月亮,這是一群什么樣的猴子?(發散幼兒思維:這是一群笨拙的猴子、敢于嘗試的猴子、頑皮的猴子、不愛動腦筋的猴子等)
3.請幼兒完整的欣賞故事課件,討論聽了著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4組織幼兒做小實驗,用手電筒當月亮水盆當井,讓幼兒觀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樣的?用手去撈,"月亮"變得怎么樣了?讓幼兒感知水面很平時,"月亮"是圓圓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紋,影子就碎了。
活動延伸:
閱讀幼兒用書第一冊,進一步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大班語言水中撈月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認真地聽故事,記住故事的主要內容,能說出故事的大概內容。
2.懂得遇事要多動腦筋,對小孩不能寵愛。
教學時間l課時
教學重點認真地聽故事,記住故事的主要內容,能說出故事的大概內容。
教學難點同教學重點
教學過程
—、明確學習目標。
1.小黑板出示“教學目標”。
2.讓學生讀一讀。
3.說說什么是故事的“大概內容”。(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其故事發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
4.說話的良好習慣應是怎樣的?
二、揭題解題。
1.出示課題一一撈月亮。
2.指課題提問設疑。(導引;①什么叫“撈?”②月亮能撈嗎?⑧為什么能撈月亮?在什么地方撈?誰撈?④怎樣撈?⑤撈的結果怎樣?)
3.說明;撈月亮足故事的題目,也是我們這次聽說訓練的內容。
三、第—次聽故事,粗知故事大意。
1,老師講故事(后附),學生邊聽邊思考下列問題:(用小黑板出示)
(1)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
(2)故事中講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誰?
(3)故事中講了一件什么事?
2.檢查上面的思考題。
四、第二次聽故事。把握故事大概內容。
1.老師講故事(或放錄音),學生邊聽邊思考下列問題:故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經過和結果又是怎樣的?
2.指名說說原因,經過、結果。重點說說“經過”部分。
五、講故事大概內容,
1.說明講故事的要求;
①原因、經過、結果要說清楚;
②說故事的聲音要響亮,姿態要自然大方;
③說話要通順連貫、沒有語病。
2.按課文中的“第三步要求,指—名優等生說。
3.評議后,再抽幾名一般的學生說。
4.比較評議。
5.問桌互說。
6.指名較差的學生說。
7.教師以肯定、表揚為主,評議同學所說的。
六、明白故事告訴的道理。
引導學生從兩方面去思考:一是從故事中的“我”去考慮;二是抓住故事中外婆所說的話去考慮。從“我”中可以體會到做事要動腦筋的道理,從外婆的話中可以體會到對小孩不能事事順從,過多寵愛。
七、小結。
圍繞教學目標議論。
大班語言水中撈月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增強幼兒和父母的感情,體驗親子活動帶來的快樂。
2、發展幼兒動作靈活性。
3、鍛煉幼兒手臂的力量,訓練動作的協調和靈活。
4、喜歡與同伴合作,體驗運動的挑戰與快樂。
教學重點、難點
幼兒動作靈活性
活動準備
猴子服裝,通知家長告知家長活動規則,兒歌
活動過程
怎么玩:
1、游戲在一個大房間里玩,告訴幼兒這是湖,不能跑到外面去,跑到外面就算是輸。
2、爸爸和媽媽扮演兩只猴子,幼兒扮演月亮。
3、爸爸和媽媽手掌交叉,成半圓狀,不能松開,去撈“月亮”。幼兒躲閃,如果被抓住就算撈到“月亮”,游戲結束。
提示:可以交換角色,重新開始玩。再念一首兒歌:月亮月亮怎么了?月亮掉到湖里啦!猴子猴子別急呀,齊心協力來撈吧。
教師的參與不可少。孩子喜歡觀察,但沒有堅持性。因此,連續性觀察往往半途而廢,沒有結果。如何引導孩子們做連續性觀察并獲得成功呢?我想用和孩子們一起做觀察記錄的方法試一試,因為孩子們在和老師一起做事情的時候興趣是最高的。我找來綠豆和蕓豆來做“比一比誰先發芽”的試驗。在把綠豆、蕓豆分別泡在小盤子里的同時,我和孩子們一起設計了一張記錄表:用小綠點表示綠豆,用棕色的橢圓形表示蕓豆,在綠豆和蕓豆的`下邊分別畫出一周五天的記錄空格立在自然角中。我鼓勵孩子們看看它們有沒有變化,怎樣變化,誰先發現它們的變化,誰就來做觀察記錄。
第一天一早,松松來到幼兒園就直奔自然角,拉過泡豆豆的小盤子仔細地看起來。不一會兒,松松興奮地告訴我:“老師,小豆豆變了!快看小綠豆的綠皮破了,上邊還有個小白點。”聽他這么一說,我和其他小朋友趕緊圍過來仔細地觀察,還真的有三四個小綠豆破了皮兒,上邊的小白點是綠豆發的芽兒。但是我沒有直接告訴孩子,而想聽一聽他們的說法,了解一下他們有沒有關于種子發芽的經驗。這時,樂樂問:“那個小白點是什么呀,是小芽芽嗎?”明明說:“不像,媽媽買來的綠豆芽可比它長。”“那是什么呀?”“我也不知道。哎,你看蕓豆怎么起了好多皺紋呀,真難看。”“是水泡的吧,像個老頭,嘻嘻……”孩子們捂著嘴笑了起來。為了鼓勵孩子們的發現,特別是第一位發現者——松松,我讓他把小綠豆的變化畫在記錄表中,讓明明把蕓豆的變化也記錄在表中,用他們明白的符號做記錄,然后,請他們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為了直接肯定他們的行為,鼓勵其堅持連續性觀察并激起大家的觀察興趣,我則把他們的話記錄在與之相對應的符號下面,幫助其表達得更清楚。從此,每天都會有四五位小朋友熱心地關注著綠豆、蕓豆的變化過程,爭著做記錄,結果原定五天的觀察記錄表格已遠遠不夠使用。干是,我們又增加了一張表格,讓更多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連續性觀察活動當中。
由此可以看出,要培養孩子某種興趣并能夠將這種興趣保持下去,老師的積極參與對孩子們來說是最佳的鼓勵方式;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表現與展示的機會,是孩子們擁有成功感受、增強自信的最佳途徑;同時成功與自信又會促進孩子自主發展并保持對某一事物的興趣性,使之不斷探索再獲成功,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大班語言水中撈月教案 篇4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感情的朗讀課文。
3、懂得遇事不動腦筋,盲目跟著去做,容易做出傻事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懂得課文說明的道理。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1、生字卡片。
2、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
1、猴子看見月亮的影子后在井邊叫嚷;
2、一只猴子接一只猴子倒掛著撈月亮。
3、朗讀錄音帶。
4、猴子頭飾多個。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學新課
同學們都知道,月亮在天上。可是有那么一群猴子,卻從井里撈月亮,
這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篇有趣的童話故事吧。
二、自讀課文
要求:1、讀通課文。
2、畫出生字,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齊讀、開火車讀。
2、鼓勵學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記憶字形。
3、學生反復讀字生字。
4、用抽讀的方法檢查學生是不是把課文讀通了。
四、書寫生字
個別指導猴倒腳接。
五、學生練寫,教師巡回指導
六、課堂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本課生字
二、朗讀課文,提出問題
1、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分類集中起來,圍繞幾個主要問題分成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
2、解答小組里未解決的問題。
三、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引導學生想象猴子的神態、動作、和心情,借助插圖體會。
指導重點句子。月亮/好好/掛在/上呢!
四、擴展想象,分組交流
1、聽到老猴子說月亮還好好掛在天上了,下面那些倒掛的猴子有什么反應,后來他們怎么做的,怎么說的。
2、許多年后,那只小猴子已經成老猴子了,當它的兒孫們一道坐在井邊面對那輪明月時,它會怎么說,怎么做。
3、教師從學生的發言中歸納出本課要讓學生懂得的道理。
五、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第4題
大班語言水中撈月教案 篇5
設計背景
我根據本班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和大班幼兒愛聽故事,好奇心強,喜歡討論新問題的年齡特點而設計的。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及小實驗,深入理解故事情節;
2、知道遇事多動腦筋;
3、學習詞語“倒影”,能清楚完整不離題地回答問題。
重點難點
重點體會猴子們撈月亮前的表現,這故事說明了什么問題。
活動準備
1、配樂故事《猴子撈月亮》錄音。
2、每桌一盆水,一只手電筒。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起幼兒對中秋節的回憶。
“昨天是什么節日?”
“你是怎樣過中秋節的?”
“中秋節的月亮是什么樣的?”
二、講故事《猴子撈月亮》
三、當講到“老猴子說:‘快想辦法把月亮撈上來’時,停止講述,提問:
“你猜猜他們是怎樣撈月亮的?“(想各種辦法)
“月亮撈上來了嗎?為什么撈不上來?”
四、小實驗
用手電筒當月亮,水盆當井,并讓幼兒觀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樣的?用手去撈,‘月亮’變得怎么樣了?”使幼兒感知水面很平時,“月亮”是圓圓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紋,影子就碎了。
五、教師接著把故事講完,提問: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小猴子在井里發現了什么?”
“它們用什么方法撈月亮?撈到了沒有?為什么撈不到?”
“最后,老猴子一抬頭,看見了什么?它對小猴子說了什么?
“聽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欣賞配樂故事《猴子撈月亮》。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用孩子們喜歡聽故事的形式開展,這樣極大的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在揭示故事所講的道理時,我沒有直接給孩子們說出答案,而是讓孩子們自己悟出道理來。特別是小組進行試驗這一環節,幼兒開心得不得了,對“水中成像”也有了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