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通用13篇)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發布時間:2023-09-02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通用13篇)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學習自然測量長度的方法,嘗試測量周圍的物品并表達測量結果。

  2、了解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3、初步懂得根據測量對象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

  活動準備:

  測量工具(鉛筆、長條積木、吸管、紙條等)、筆、記錄表、黑板、粉筆、抹布等。

  活動過程:

  1、幼兒嘗試測量,教師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歸納、演示正確的測量方法。

  2、幼兒用同種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1)幼兒嘗試用鉛筆測量并在表(一)做記錄。

 。2)請全班幼兒展示記錄表,集體驗證測量結果。

  (3)引導幼兒感知同種測量工具測量不同物體,次數多的較長,次數少的較短。

  3、幼兒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地板方格線的長度。

 。1)幼兒嘗試選擇三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并在表(二)做記錄。

 。2)引導幼兒探索量具的不同與測量的結果有關,工具長,次數少,工具短,次數多。

  4、同伴合作選擇合適的工具測量教室周圍的物品。

 。1)幼兒說說:還有什么東西可以當測量工具?

  (2)引導幼兒互相合作根據測量對象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并記錄在表(三)。

  活動反思:

  1、本活動操作的材料大部分是現成的,有的是和幼兒一起準備的,隨手可得的,適合日常教學。

  2、創設幼兒操作探索的環境,引發幼兒大膽參與嘗試;顒右杂變簞邮植僮鳛橹鳎ㄟ^操作實踐,由淺入深,環環緊扣。讓幼兒嘗試測量,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同種工具測量桌子的長或寬,并做記錄——不同工具測量地板方格線的長,并做記錄——自選工具測量自選的物體。在活動中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嘗試、探索,到最后大部分的幼兒能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測量,獲得了有關自然測量的經驗,通過測量、記錄比較明白了測量工具與測量對象的關系。

  3、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操作,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趣味性和探究性。在活動中的材料有:鉛筆、紙條、吸管、長條積塑、繩、小棒、紙筒等等,每個幼兒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讓他們在看、想、說、做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各種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幼兒在測量時都忘記了地板是臟的,有的跪著量,有的趴著量,看著他們那么專心的樣子,我都不忍心一直提醒他們要蹲著量。

  4、教師還是緊張語速較快,測量方法講得不夠清楚,第一次測量時對幼兒提的問題給予了回避,教師不能靈活根據幼兒的表現及時調整自己的言行,語言還是不夠簡練,說的話還是比較多。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遠近。

  2.能按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工具。發展分析能力。

  二、重點和難點

  1.重點:能按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工具。

  2.難點: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正確測出物體之間的遠近。

  三、材料及環境創設

  1.材料:長短不同的繩子、小棒,……

  2.環境創設:在活動區中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如:小熊的家在兩個車站中間,它從家里出發去車站,到哪個車站更近些?

  四、設計思路

  自然測量的教學中有兩個要點:測量工具的選用和測量工具的正確使用。

  測量工具的選用反映了幼兒的分析能力。教學中要提高幼兒的分析能力,必須讓他們有機會實踐自己的想法,然后讓他們帶若問題進行測量活動。提高工具選用的有意性,這樣在交流討論時幼兒才能自覺意識到測量中工具選用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時也能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測量工具的使用是自然測量教學的難點。幼兒不能主動發現測量中工具之間銜接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兒實踐的基礎上,要組織幼兒討論。讓幼兒發現問題,思考解決的方法,并讓幼兒通過再次操作達到理解,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五、活動流程

  分散探索—>集中探索—>交流討論—>繼續探索

  1.分散探索。在活動區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幼兒通過探索積累感性經驗。

  說明

  在分散探索時,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觀察幼兒在自由探索狀態下的情況,了解幼兒在解決問題情景中反映出來的困難,他們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即找出幼兒在自然測量方面的“最近發展區”。因此,在幼兒分散探索時教師不要急于指導。應多觀察幼兒的操作過程,多了解幾個幼兒在這方面的發展情況。

  2.集中探索。教順通過觀察了解幼兒探索的情況,找出適當的教學重點,創設情境讓幼兒有目的地探索,為交流討論作準備。

  集中探索的內容:讓幼兒嘗試用不同工具進行測量,發現哪種工具更合適,為什么?

  問題情境:讓幼兒測量桌上放著的兩個玩具到桌子某一邊的遠近,測量教室墻上貼的動物與小房子和小花園的距離,……。

  3.交流討論。討論如何選用合適的測量工具,交流如何正確使用測量工具。

  (1)討論工具的選用。讓幼兒交流各自用什么工具測量的,然后討論所選的工具好不好?為什么?

  說明

  邊討論邊實際操作驗證。

 。2)討論自然測量的正確方法。

  可以通過兩個相同的測量內容得出不同結果的例子引出測量中應如何正確使用工具,讓幼兒討論、交流,演示,得出正確的方法!

  說明

  集中探索和交流討論應按幼兒在分散探索中反映出的能力情況分組進行。

  4.繼續探索。為幼兒創設進一步探索的情境,讓幼兒或進行復習鞏固活動,或開展深入探索。

 。1)創設與分散探索時程度相似的情境,讓能力較弱的幼兒從事復習鞏固活動。

 。2)創設有一定難度的情景。如測量工具不是現成的,要幼兒想辦法自制,使能力較強的幼兒在探索中再獲提高。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3

  這節課是測量單元的第一課時,在第二冊的時候學生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厘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這節課是第二階段的學習,再認識兩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

  一開始就讓學生回憶有關測量的知識,為學生根據1厘米的長度估計木條的長度做一個鋪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也可以讓學生初步認識到10厘米的長度。然后通過動手進行實際的測量和觸摸體驗1分米的長度,感受1分米,接下來設計的趙物體的環節就是讓學生根據所體驗、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運用,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從生活中更直接的體驗1分米,做到知識來源于生活還要還原于生活。學習1毫米的時候也采用了同樣的方法進行教學,測量4.5厘米的木條時學生意識到大約是5厘米,但是有不夠,就有學生向大家介紹可以用小數或者用毫米進行表示,很順利地引出毫米,也從分利用了學生的資源.

  在學習1 dm = 10 cm的時候,我讓學生通過測量進行學習并利用舊知1m = 100 cm 、1分米=10厘米 和新知1 dm = 10 cm先進行目測激發學生的遷移思維,再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用1分米的小木條去測量1米,較直觀的數出1米里面有10個1分米從而得到結論1m=10dm。毫米是學生現在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就直接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學習,在尺子上尋找毫米,數出1 cm  =10 mm,形成概念。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學習用目測和自然測量的方法,識別物體的長、寬、高。

  2.激發幼兒進行測量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幼兒人手1只空紙盒、1把自制多用尺(見圖7—12)。圖7—12自制多用尺

  活動過程:

  1.教師介紹

  (1)教師以空紙盒、桌子、教室為直觀演示教具,讓幼兒分別感知它們的長、寬、高。

  (2)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它們的長、寬、高?

  在幼兒議論后教師歸納:用測量的方法。

  目測法:用自己的眼睛看,可大致比較,但不精確。

  測量法:用尺子來量一量。

  幼兒人手一把多用尺,教師提醒幼兒數一下,多用尺上有幾個小格子,幼兒數后發現多用尺由10個彩色小方格組成:紅一黃一藍一綠一橙五色相間。教師再提示幼兒,這把多用尺可用來量物體的長、寬、高。

  2.演示

  (1)教師用鋼卷尺或木尺量桌子的長、寬、高。

  (2)個別幼兒用多用尺量空紙盒的長、寬、高,說出長、寬、高分別是幾個小方格。

  3.操作

  (1)幼兒用各自的多用尺測量空紙盒,分別量出空紙盒的長、寬、高各是幾個小方格,并記錄在紙上。  

  (2)幼兒合作用多用尺測量小桌子,量小桌子的長、寬、高是幾尺(10個小格為1尺)或幾尺零幾個小方格,并記錄在紙上。

  (3)幼兒嘗試進行自然測量,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活動建議:

  1.啟發幼兒在使用多用尺測量時,可以1個小方格作單位,也可以1尺作單位(10個小方格為1尺)。量同樣長的物體,單位小,測量的數大;單位大,測量的數小。例如,空紙盒的長可以說是2尺長,也可以說是20個小方格長。

  2.可再讓幼兒想想,除了用多用尺測量外,還可以用什么作為度量工具?(小棍、繩子、筷子、腳步、手等)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能夠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3、同伴之間能相互合作,大膽的交流。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測量工具(各種長棍、尺、繩子、紙盒等)、筆、記錄紙、黑板、摸箱、標記

  活動過程:

  1、導入:將幼兒分成五組,進行跑步比賽。

  師:你們知道剛才跑了有多遠?有什么辦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測量要求:這里有許多材料,每組商量一下選一種材料進行測量,并將測量的工具和結果記錄下來交給老師。

  3、幼兒第一次嘗試測量,教師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并指導幼兒與同伴合作。

  4、請測量方法正誤的兩組幼兒分別演示,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精確。老師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測量的結束處是第二次測量的.開始,依次接著量)。如幼兒測量的都正確,也請一位幼兒示范,教師加以解釋。

  5、請幼兒反思剛才本組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進行第二次測量驗證第一次的測量結果。

  6、請每組推選一位幼兒介紹本組的測量結果。

  7、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思考: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因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長、有的短,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y得的次數越多。

  8、游戲:找寶藏。第三次嘗試測量。

  幼兒從摸箱里摸出一張畫有寶藏地點的標記圖,根據圖進行測量,找到寶藏。

  9、結束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各種工具進行測量,還知道了測量的結果和量具的大小、長短有關。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測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試一試好嗎?

  活動反思:

  幼兒對與數的概念理解難掌握,測量的意義難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加上讓幼兒自己操作自己動手來尋求答案,讓幼兒真正了解測量的樂趣。這一活動幼兒比較興趣參與活動,但是測量結果的記錄有所欠佳。雖然幼兒樂與參與了活動,但是實踐過程操作能力還不夠強。在以后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多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頁的例1及相應的“做一做”中的習題,練習一的第1.2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具、學具準備:

  1、教師準備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帶子;

  2、學生每人準備一把小尺子,一根帶子和一枚一分硬幣。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教師:我們以前都學過什么長度單位?1米是多少厘米?

  讓學生具體比畫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長度。

  二、操作觀察

  1、操作活動:拿出小尺量量文具盒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厘米?

  2、分組活動:用米尺量量黑板、桌椅、教室、講臺。

  3、匯報:說說測量中你有什么發現?

  三、探索新知

  教師:我們以前量比較小的物體的長度或比較短的距離,是用厘米作長度單位。如果我們要量更小的物體的長度或更短的距離,該用什么作長度單位呢?我們今天要學習一種新的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引出新課)。

  1、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觀察一下。

  教師:尺子上的刻度除了我們以前學過的厘米外,還有什么刻度?(還有比厘米更小的格。)

  教師: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教師指導學生數小格。)

  教師:五厘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因為1厘米中間有1,2,…,10個小格,每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

  教師:請同學們用手勢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長。(看一看學生表示的是否合適。)

  2.看書P2,讓同桌相互說說圖意,師重點引導學生看P3小天使說了什么?

  3、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可用“毫米”作單位?

  四、鞏固練習

  1、做P3“做一做”中的習題,師巡視

  2、練習一的第1、2題。

  五、生活中的數學

  1、估一估:數學書的厚大約是多少毫米,尺子的厚度約多少毫米等等。

  2、你能說說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嗎?

  3、驗證剛才說的是否正確,并量一量,重點量一分硬幣的厚度。

  六、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將今天所學的知識加以概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比較薄的物體,要求量的比較精確時,就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七、作業設計

  1、用線把相對應的左右兩邊連起來。

  樓房高135厘米

  小紅身高60毫米

  小刀長15米

  黑板長18厘米

  鉛筆長4米

  2、量一量下面各條線段的長(略)

  3、按要求畫線段

  (1)畫一條25毫米的線段

  (2)畫一條比25毫米短8毫米的線段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分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4—第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的長度可以用分米作單位。

  2、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3、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師:昨天同學和聰聰已經量出了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

  生:……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間觀念

  1、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4、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5、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三、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課件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后再測量)

  五、鞏固發展

  1、練習一的第三題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2)一張床長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三第4題教和第五題。

  5、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三第六題和第七題。

  六、全課小結: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第三課時千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七頁至第八頁例三和例四

  教學目標:

  1、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準備:

  要求學生到路邊觀察路標,教師制作一塊路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千米

  1、學生匯報到路邊觀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師制作的第一塊路標,讓學生理解、體會從某路口到南寧市外環線6千米的含義,

  3、讓學生看書第七頁的例三,理解到葉鎮21千米、靈山23千米的意義。

  4、小結: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師:從某路口到南寧外環線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從某路口到那里大約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長呢?

  生:想

  師:從某路口到某處就是1千米,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讓學生到運動場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約有多長。

  2、讓學生動手測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匯報板出:1千米=1000米

  3、舉出例子說一說在我們生活周圍有1千米長的物體嗎?

  三、鞏固知識、動用知識: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一題和第四題。

  2、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練習二第二題

  (2)補充題(略)

  四、全課總結:

  第四課時千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8頁例四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長度概念。

  2、培養學生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體驗1千米有多遠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讓學生說說1千米有多長,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1米=厘米

  1米=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學生實踐(把全班學生分為10個小組進行測量)

  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走一走,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00米有多遠。

  3、匯報:

  (1)請學生說一說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幾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約走了多少步。

  (2)提問;一個小組量出100米,10個小組一共量出多少個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讓學生討論從學校門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體驗1000米有多遠。

  帶學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遠。

  第五課時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

  教學內容:

  教材第八頁的例五及練習二的第三題、第五題、第六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長度

  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

  2、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圖:

  師:師:今天我們一起去數學王國旅游好嗎?(出示小精靈和數學王國,圖,小精靈說:歡迎聰明同學來數學王國游玩!)

  2、選鑰匙開門(先出示第一道門,再出示第二道門,然后出示第三道門)

  第一道門:小精靈:這扇門有二把鎖,(二把鎖分別標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這里有很多把鑰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會選鑰匙了嗎?能說說為什么?

  第二道門:小精靈:這扇門同樣有兩把鎖(兩把鎖分別標上:3千米、5000米),下面這里有4把鑰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會選嗎?你知道為什么嗎?

  小結把千米和米之間換算的方法。

  第三道門:鎖上標有5千米—20xx米、1000米+4千米

  6把鑰匙分別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讓學生先選后說想法。

  二、鞏固、運用(出示數學王國里的數學景象)

  師:嘩!數學王國多美呀!有樹,有花,還有……。

  1、看一看大樹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頁的做一做設計成填寫大樹的高度)

  2、同學們來到雙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來到村口迎接同學們,請同學找一找,誰跟誰是同一胞。

  3、摘蘋果(出示蘋果樹,樹上掛有很多蘋果,每個蘋果寫上帶有長度單位的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們帶同學們到數學奧宮去玩,數學奧宮距離雙胞胎村200千米。他們早上8時乘汽車出發,汽車平均每小時50千米,中午12時能到達嗎?

  三、全課總結

  讓學生說說你游數學王國你的有什么收獲!

  第六課時噸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11頁至第13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2、學會換算質量單位。

  3、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這些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教學難點

  學會估計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體的質量

  (1)老師手里握著一枚胸花,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手里有什么,并估測它的質量。

  (2)、猜一猜老師約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頭牛媽媽、一匹馬爸爸、一頭豬姐姐、一只熊哥哥約重多少千克?

  2、講故事

  師:這些動物們都住在美麗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條河岸上,這條河,河水很清,在河對岸也有一個村莊,這個村莊住著白兔、小猴等動物,……。

  3、認識噸,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

  師:(1)牛媽媽、馬爸爸、豬姐姐、熊哥哥能一起過橋嗎?請同學們打開書,翻到第十一頁,看第十一頁的例6。

  (2)各學習小組議一議,這四只動物能一起過橋嗎?為什么?

  (3)匯報;

  4、小結:(1)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

  (2)1噸=1000千克

  5、請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什么東西大約重1噸。

  二、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

  1、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匯報

  3、總結單位名稱的換算方法。

  三、鞏固、運用新知

  1、讓學生說一說用噸作單位的物品有哪些?

  2、獨立完成練習三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3、指導學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題和練習三中的第三題和第四題。

  四、全課總結:

  說說這節課你認為自己表現得如何,你有什么收獲?

  第七課時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內容:

  教材第一十四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千米和質量單位噸,牢記單位之間的進率。

  2、能聯系生活,理解生活中處處存在這些數學知識。

  4、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能聯系生活,說出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過程

  一、復習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

  1、復習長度單位:

  (1)讓學生說一說你認識了哪幾個長度單位。

  (2)舉例子說一說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長度。

  2、復習質量單位

  (1)讓學生說一說你認識了哪幾個質量單位。

  (2)舉例子說一說1克、1千克、1噸有多重?

  二、聯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數學

  (一)自學課本第一十四頁的內容

  1、學生看書第十四頁的內容。

  2、各學習小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師:請各小組代表匯報你們組發現了什么?

  生:我們組發現一輛汽車限載重量8噸,……。

  (二)學生匯報社會調查情況

  師:請同學們匯報這兩天來你通過什么方法,發現生活里存在我們學過的長度和質量知識。

  生1:我爸開摩托車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時40千米,我家到學校的路程大約是2千米。

  ……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7

  一、主要內容

 。ㄒ唬⿺蹬c代數

  數與計算:

  1.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

  原來與“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共同編排在第四冊。

  2.有余數的除法

  原來在第四冊,現在因為除法整體后移,所以放在第五冊。

  3.多位數乘一位數

  基本內容與義務教育教材基本相同。

  4.分數的初步認識

  原來編排在第七冊,現在因為數與計算的整體要求降低,所以提前到第五冊。

  量與計量:

  1.測量(毫米、分米、千米、噸)

  2.時、分、秒

  原來四冊的時、分、秒內容現在分別分布在一、二、五冊,本冊主要認識單位“秒”,更強調學生對一段時間的體驗。

  (二)空間與圖形

  四邊形,主要教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和長、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ㄈ┙y計與概率

  可能性

  根據課標的要求增加的新內容,讓學生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以及不同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四)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廣角(排列、組合)

  在二年級上冊已有滲透,這兒更強調用圖示的方式讓學生找出簡單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二、各單元具體介紹

  第一單元  測量

  一、教學內容

  1.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

  2.質量單位:噸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質量單位噸,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長度觀念和1噸的質量觀念。

  2.使學生學會單位名稱間的換算。

  3.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發展測量技能,培養估測意識和能力。

  三、編排特點

  1.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

 。1)從測量教科書的長、寬、厚的活動引出“毫米”。

 。2)通過觀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借助1分硬幣的厚度幫助學生鞏固1毫米的表象,并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3)通過量課桌長度的活動引出“分米”,并通過觀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4)用手勢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

  (5)用公路上的路標引出“千米”。

  (6)用橋梁限重的童話情境引出“噸”,借助學生的體重、動物的體重幫助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并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以噸作單位。

 。7)單獨編排“生活中的數學”。

  2.重視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p2的測量活動和p5第3題都是先估測再實測,讓學生通過估測結果與精確結果的比較不斷調整自己的估測策略。

  四、具體編排

 。ㄒ唬┖撩、分米的認識

  1. 例1(毫米的認識)

 。1)學生先估測教科書的長、寬、厚,估測時學生都是以學過的“厘米”為單位。

  (2)實際測量時,教科書的長仍是整厘米,寬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學生用兩種方式描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時學生還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說出多幾小格或少幾小格就可以。量數學書的厚度時,不到1厘米,也使學生產生繼續探索的欲望。

 。3)此時,小精靈提出問題“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怎么辦?”自然地引出產生“毫米”的必要性。

  (4)通過讓學生數刻度尺上1厘米長度里有幾小格,直接給出“毫米”的概念(通過觀察刻度尺,幫助學生建立毫米的表象)和“1厘米=10毫米”的關系。

 。5)“毫米”表象的鞏固:1分硬幣的厚度。(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舉出更多的例子,如儲蓄卡的厚度、ip、ic卡的厚度。)

  (6)“毫米”的應用:自動鉛筆的鉛芯有0.7mm、0.5mm,降水量。鼓勵學生說出更多的例子。

  2.例2(分米的認識)

 。1)通過兩個學生用不同的方式量課桌的長度,引出用10厘米為單位來量比較方便,突出出現“分米”的必要性。

 。2)直接用刻度尺直觀表示的方法說明1分米有多長(建立長度表象)以及分米和厘米的關系。

  (3)米和分米的關系教材上沒有給出,而是讓學生自己思考。

 。4)讓學生用手勢比劃1分米的長度,鞏固1分米的長度觀念。

  3.練習一

 。1)測量(估測、實測):第1~3題。

 。2)利用生活實際鞏固長度觀念:第5題。

 。3)單位換算、計算:第4、6題。

 。4)實際調查:第7題。

 。ǘ┣椎恼J識

  1.例3(千米的認識)

  (1)從公路路標的實際情境引入,說明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使學生感受認識“千米”的必要性,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使學生明白路標的具體含義。

  (2)借助學校操場這一學生熟悉的題材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并給出千米和米的關系。(教學時,可以利用當地實際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約是1千米。)

  2.例4及“做一做”(進一步用身體的感受體驗1千米的長度)

  可以通過對距離的感受、對時間長短的感受、對走路步數的感受、對身體疲勞程度的感受等多種方式來體驗1千米的長度。

  3.例5(單位的換算)

  4.練習二

  (1)鞏固長度觀念:第1、2題。

 。2)單位換算、計算:第3、5題(第5題體現算法多樣化)。

 。3)根據不同的距離選擇不同的出行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第4題。

 。ㄈ﹪嵉恼J識

  1.例6(噸的認識,噸和千克的關系)

  (1)通過童話情境引出主題。在解決“能同時過橋嗎”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出“噸”的概念、噸和千克的關系。

  (2)在學生掌握了噸和千克的關系后再讓學生回頭解決一下主題圖中提出的問題。

 。3)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還可以說說其他的例子,如汽車的載重量是3噸,萬噸巨輪,等等。也可以讓學生想想1噸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讓學生借助熟悉的物體的體積來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2. 例7(單位換算)

  3.“做一做”

  第1題,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第2題,利用計算和單位換算解決實際問題。

  4.練習三

  第1題,鞏固質量觀念。

  第2題,單位換算,計算。

  第3題,解決策略多樣化。

  第4題,實際調查,并進行環境教育。

 。ㄋ模┥钪械臄祵W

  讓學生了解“千米”“千克”“噸”等單位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你知道嗎”利用學生熟悉的曹沖稱象的故事讓學生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

  五、教學建議

  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質量觀念。

  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單位的換算,在實際問題中加以應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長度觀念、質量觀念。一些比較大的單位(千米、噸),由于學生很難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結合生活中的實例來幫助學生認識。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能用自然物正確地測量線段及圖形邊的長度,并比較長短。

  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兩名運動員比賽跳遠的圖片(運動員跳出的線段長度是2的倍數),2厘米長的短棒若干。

  2、幼兒用書,形針若干,小木棒若干。

  3、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1、學習測量的方法。

  提問:圖上的運動員在干什么?我們來做小裁判,評一評他們誰跳得遠?(啟發幼兒用測量的方法來比較)教師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測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線段一一排列,使小棒頭尾相接,沒有空隙。在線段下寫下所用小棒的數量。

  請一位幼兒上來,分別嘗試測量另外一個運動員跳的線段的長度,教師幫助幼兒寫下所用小棒的數量。

  比一比誰跳得遠,并說一說為什么。

  2、討論并嘗試測量另一幅圖。(方法同測量圖一)

  3、幼兒用小棒或回形針測量幼兒用書上運動員跳高、跳遠、投擲的線段長度,并給跳得遠、投得遠、跑得高的那名運動員貼上小紅花。

  教學反思

  一環又一環的情境創設抓住了幼兒學習的興趣,使幼兒在興趣中學會了能按從大到小排序或從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學。

  本節課幼兒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兒有的操作沒能完成,這需要教師課下幫助幼兒完成,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時間的概念及應用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學的教學內容中都有涉及,在小學教學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本節內容要求學生還要進一步建立正確的時間觀,明確事件發展的快慢程度及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學會動手操作使用鐘表、秒表及正確的讀數。

  教材分析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⒈、通過全班同學共同動手測量背一首詩歌、聽一段音樂,測量一本書的長度、用天平測量鐵塊的質量所用的時間,練習使用鐘表、秒表。用實驗數據和具體事例來分析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含義,并及時適時地復習長度的測量、質量的測量的有關知識。

  ⒉、可采用學生實驗及具體事例的分析、歸納、總結的啟發式教學。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1 課時。

  教案實例

  一、教學目標

  ㈠認知目標

 、、了解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病⒘私鈺r間的單位及換算。

 、场⒔榻B測量時間的工具。

 、婕寄苣繕

  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

 、缜楦心繕

  通過介紹“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領先地位”等實例介紹,培養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及對科學知識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薄⒔虒W重點:時間的含義、時間的單位與換算

 、、教學難點 :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三、教具準備

  錄音機、天平、鐵塊、作息時間表、鐘、表、自制時鐘示教板,學生每桌準備:刻度尺、鐘表、秒表。

  四、教學過程

 、鍟r間

 、薄W生實驗:讓四位學生先后背同一首詩歌,進行競賽,全班同學用鐘表測量背一首詩歌所用的時間,比較哪個學生背得最快?并記錄最快同學所用的時間及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⒉、教師用錄音機放一段音樂,全班同學用鐘表測量所用的時間、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每組學生合作用刻度尺測量一本書的寬度,并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

 、、復習使用天平稱量鐵塊,每組學生練習一次,并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將結果填在表內:

  實驗項目 開始時間 結果時間 操作時間 比較快慢

  背詩歌

  聽音樂

  測量書的寬度

  天平稱鐵塊質量

  分析:從表中大家已經看到:開始時間、結束時間與操

  作時間指的都是時間,但它們所表述的含義不一樣。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指的都是某一時刻,而操作時間是指某一時間間隔。時刻與時間間隔,是我們生活中所常常碰到的。

  讓學生繼續指出表中數據哪些屬于時刻?哪些屬于時間間隔?

  出示學校作息時間表,分析本節課是8∶25分—9∶10分,其中8∶25、9∶10(出示時鐘示教板,邊講邊撥好時鐘指針)分別表示上課時間、下課時間,指的都是時刻,而 8∶25—9∶10相差45分鐘,即為時間間隔。

  小結:時刻和時間間隔統稱為時間,故我們平時所說的時間有的是指時刻,有的是指時間間隔,要學會分辨。

  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哪些是時刻,哪些是時間間隔。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書的寬度的數據,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實驗開始比較早?為什么?哪組實驗結束比較遲?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了時刻概念,可對(同一時區)事件發生的前后有了一個共同的比較標準,可以協調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交通等。

  例:一開往杭州的汽車從8∶00出發,開往上海的汽車從8∶40出發,可得出開往杭州的汽車比開往上海的汽車出發要早。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鐵塊質量的數據,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完成得快?能否將這些組操作快慢的先后次序排出?。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了時間間隔這個概念,可比較事物變化發展的快慢程度。例:從百米賽跑,甲用13.6秒,乙用13.1秒,丙用12.8秒,我們可以知道哪個同學跑得最快。

 、鏁r間的單位

  任何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標準。

  舉例:

 、乓獯罄茖W家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就是以自己的脈搏跳動作為測時的標準。

 、莆覈糯鷦趧尤嗣癜l現日影的變化具有周期性,就利用日影制定了測量時刻的儀器 日晷儀來作為測量標準。

  很久以前人類就以地球對太陽自轉一周的平均時間作為時間單位,稱一天(日),再把天分為小時(簡稱時、分、秒)。

  小結:時間的單位:天、小時、分、秒。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秒。1天=24小時,1小時=60分,1分=60秒。

 、蔷毩晢挝粨Q算:

  1小時= 秒,150分鐘= 秒= 小時= 天

 、鐪y量時間的工具

  要知道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數據,需用工具進行測量。

 、啪_測量時刻的方法天文的方法。

  介紹我們平時在廣播、電視中收到的準確的報時,就是我國西安、上海天文臺用天文方法精確測定時刻后報出的,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領先地位。

 、迫粘I钪袦y定時間的工具有鐘、表、秒表等。

  回憶表中數據的測定的過程,鐘、表測定實驗開始的時刻及結束的時刻,故鐘、表、指針或讀數顯示的是時刻,它的準確值達到秒,并由先后的兩次時刻差可求得時間間隔。而秒表只能測定時間間隔,其中機械秒表只能精確到0.1秒。

 、歉_的計時儀器。

  原子鐘誤差在300年內不超過1秒,田徑比賽用的電子計時器,準確值可達到0.01秒。

 、刃〗Y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關心周圍的溫度,培養幼兒測量溫度的興趣。

  2、教幼兒學習觀察、測量溫度的簡單技能。

  3、教幼兒初步認識溫度計,知道溫度計是用于測量溫度的。

  4、讓幼兒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溫度計,懂得溫度計中水銀柱升降的原理,讓幼兒了解氣溫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

  5、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6、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每組一支氣溫計,其他溫度計(如體溫計)若干。

  2、溫度記錄表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幼兒認識溫度計。

  "你們知道今天的氣溫是多少度嗎?我們怎樣才能知道現在是多少度呢?""我們看到桌上的東西就是測量溫度的,叫溫度計。它能告訴我們氣溫的變化,比如今天×度,昨天×度……""你們看看這些溫度計有什么不一樣?有什么一樣的地方?"

  2、教幼兒學習怎樣測量氣溫。

  "你們知道溫度計里的紅柱子和數字是干什么用的嗎?"請幼兒觀察,紅柱子指到的數字就是溫度。

  "現在我們來用溫度計測量活動室里是多少溫度"。幼兒學習觀察測量溫度,教師個別指導,幫助幼兒正確使用溫度計和讀數。

  "你們測出來現在溫度是多少?"幼兒交流。

  "我們再把溫度計放到外面一會兒,測一測外面的溫度是多少,好不好"?

  幼兒繼續學習測量,觀察溫度計的變化。

  "你們發現溫度計有什么變化?外面的溫度是多少?"幼兒表達、交流。

  3、介紹其他的溫度計。

  "今天我們學習了用溫度計測量房間和外面的溫度的方法。老師這里還有別的溫度計,你們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嗎?"出示體溫計,水溫計。(體溫計用于測量人的體溫,看他有沒有發燒;水溫計用于測量水的溫度,了解熱水瓶是否保暖,用在實驗室測量水的溫度等等)幼兒表達、交流。

  活動延伸:

  在室內外各安裝一支溫度計,供幼兒日常觀察。讓幼兒在一天種不同時間觀察、記錄氣溫的變化。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學習用一個接著一個的排列量具的方法測量"花布"的大小,并能用數字記錄測量的結果。

  2、通過擺放"衣服"的分層操作活動,了解圖形的面積不受其擺放形式及形狀的變化而變化的,初步感知面積守恒的意義。

  3、在相互交流中,能細致的觀察、比較、測量,學習同伴好的測量方法,操作結束后能主動將材料收拾整齊。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學會給物體排隊,認識數字1~6

  2、物質準備:量具(衣服、褲子、帽子等);操作卡片;白板;勾線筆;

  3、動畫《仙度瑞拉》片段

  活動過程:

  一、動畫導入活動,引起幼兒參與活動興趣

  1、觀看動畫《仙度瑞拉》片段,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二、出示衣服和布料

  1、第一次測量探索

  (1)幼兒猜測,黑板上擺放驗證,探索一塊布料可以做幾件衣服

 。2)明確測量方法:在測量時,我們要將衣服平鋪在布料上,邊對邊角對角,既不要有重疊也不要留空隙,我們要讓衣服一一對齊,千萬不能超出布料。這樣我們就知道這塊布料最多能做幾件衣服。

  2、第二次測量探索

 。1)幼兒分組操作探索,一塊布料可以做幾條褲子或幾頂帽子(2組提供褲子,2組提供帽子)

 。2)小結:

  師:同樣大小的一塊布料,能做幾條褲子?幾頂帽子?為什么同樣大小的布料做出了不同數量的物品呢?因為帽子、褲子、衣服的大小不同,雖然測量的結果不同,但是布料的大小是一樣的。

  3、第三次測量探索

 。1)怎樣才能最好的利用布料,在上面既能做出衣服,也能做出帽子、褲子,且不浪費。

 。2)幼兒操作

  三、交流評價

  師:誰來說一說你用這塊布料做出了幾件衣服、幾條褲子和幾頂帽子?今天小朋友們都非常的能干,你們一點都沒有浪費小裁縫的布料,幫助他們做了這么多的衣服、褲子和帽子,它們對小朋友表示感謝。你們都是喜愛幫助別人的小朋友!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12

  設計背景:

  經過一個暑假,大 部分孩子都長高了不少,排隊每個都在比較高矮,為了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高矮,設計了數學課——測量

  活動目標:

  1.能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自然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寬窄,高矮等。

  2.體驗不同的測量工具和方法。

  3.初步理解測量的意義。

  4.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5.培養幼兒健康活潑的性格。

  重點難點:

  測量的意義,測量物體的長短,寬窄,高矮。

  活動準備:

  直尺,長紙條,測量用的繩子,木棍,記錄紙。

  活動過程:

  1教師帶領幼兒到戶外,找到兩種高矮差異不太明顯的植物,請幼兒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

  2 啟發幼兒用自然工具來測量兩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在測量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幼兒測量時將測量工具首尾相接。

  3 分組活動:第一組用手或手臂來量桌子,門,窗的長度,寬度,說說測量的結果并且記錄下來。第二組用繩或者腳步來測量教室,黑板的長度,寬度,說說測量結果并記錄下來。第三組用棍子或者直尺來測量桌子,椅子的長度或寬度或高度,說出測量結果并記錄下來。

  4 對照匯報結果引導幼兒探索:用長方形紙條自制量尺,寫上0——10的數字做成量尺。

  5 交流小結,鼓勵幼兒用書,鉛筆,小棍,直尺來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

  教學反思:

  學前階段的幼兒,對與數的概念理解難掌握,測量的意義難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加上讓幼兒自己操作自己動手來尋求答案,讓幼兒真正了解測量的樂趣。這一活動幼兒比較興趣參與活動,但是測量結果的記錄有所欠佳。對于這一活動我進行了反思:雖然幼兒樂與參與了活動,但是實踐過程操作能力還不夠強。在以后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多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13

  活動目標

  1.了解測量的概念、條件和方法,形成比較的概念。

  2.探索不同的測量方法,通過比較進行記錄。

  活動準備

  1.圖片素材:量身高(活動前粘貼在教室的墻壁上)

  2.塑料繩、卡紙、紙繩、皮尺等。

  活動過程

  一、情景談話導入

  教師:小朋友現在已經上大班了,比上中班的時候,個子又長高了。

  你們知道自己長高了多少嗎?

  二、提問讓幼兒產生測量興趣

  1.你們知道自己有多高嗎?

  讓幼兒互相說一說,教師了解幼兒掌握身高的情況。

  2.你們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你有多高呢?

  三、幼兒討論

  1.測量身高的辦法

  幼兒每想出一種辦法,教師就進行操作演示,進行測量。

  2.引導幼兒比較分析各種測量辦法,找出最精確的測量辦法。

  四、幼兒測量

  1.你們知道我們班哪位小朋友最高嗎?我們一起來測量一下就知道了。

  2.請小朋友準備好記錄紙。

  幼兒分別來到測量板前,站直身體進行測量,教師讀身高數字,幼兒記錄。

  3.體驗

  請每位幼兒找一位好朋友進行測量,并告訴對方測量結果。

  小結:我們想比較某件事物的長短光靠目測是不準確的,

  要用適合的測量工具,才能準確的知道。

  活動延伸

  你們想知道爸爸媽媽的身高嗎,回家你給爸爸媽媽測量一下好嗎?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中班數學教案《相鄰數》(精選17篇)

    一、活動目標:1、學習5以內的相鄰數,讓幼兒知道2、3、4的相鄰數是1和3、2和4、3和5。2、初步了解相鄰數之間的簡單關系,并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3、培養幼兒的專注力,想象力和樂于助人的精神。...

  • 中班數學教案排序(通用6篇)

    一、【活動目標】1、通過觀察小動物串的手鏈,發現按照一定規律的排序;2、幼兒在為小兔子過生日的情境中,能夠發現并能完成串珠子的多種排序規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3、幼兒樂于參加活動,喜歡把物體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

  • 中班數學:物品配對(精選2篇)

    活動目標1、能仔細地觀察分辨物體,發現物體明顯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并按物品的特征,將生活中相同的東西配對。2、能將小didi鼠和大didi鼠建立一一對應的關系。...

  • 中班數學:種子排隊教案(通用7篇)

    活動目標:1.學習將種子分類、排列,并做記錄。2.初步理解物體的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3.增強幼兒操作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的思維、觀察、比較的判斷能力;顒又攸c:理解物體的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顒訙蕚洌1.課件。...

  • 中班數學:打扮活動室(精選2篇)

    活動目標:1.學習運用多種方法按顏色進行有規律地排序,感受不同排列的形式美。2.在操作中嘗試自己創造排序規律,并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排序方法。3.有良好的操作常規,能專心地進行操作;顒又攸c:會按照多種排列規律進行正確排序。...

  • 中班數學公開教案(精選5篇)

    一、活動背景分析: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里,蔬菜隨處可見,它們種類繁多,對于"蔬菜"一詞我班的幼兒其實都耳熟能詳了,知道蔬菜有營養,要多吃蔬菜,而他們最熟悉的蔬菜則是青菜,其他種類的蔬菜則一知半解,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發現幼兒不愛...

  • 中班數學教案認識5教案(通用2篇)

    活動目標:1、通過操作讓幼兒知道4添上1是5,并知道5所表示的含義。2、引導幼兒用語言描述出操作的結果。3、鞏固幼兒良好的操作習慣。4、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 中班數學:小魚有多長(精選2篇)

    活動時間教學內容數學:小魚有多長教學目標1、 探索學習用回形針測量物體的方法,并能用數字記錄測量結果。2、了解物體的長短是相對的。教學準備回形針若干;每人三條長度不同的卡片魚;記錄單一張;筆若干。...

  • 中班數學表情娃娃教案與反思(精選2篇)

    活動目標:1、在游戲中運用多種感官感知8以內的數,理解數的實際意義。2、培養幼兒對計算活動的興趣。3、喜歡數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游戲,培養思維的逆反性。4、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 中班數學《找家》(通用6篇)

    設計意圖:本活動設置了四個環節,開始的環節是以引起興趣為目的,首先是帶領孩子進行了思維操的練習。在第二環節中,我是設置情景,以看看、數數、比較、記憶、猜猜等多種形式增強幼兒對空間對應位置概念的理解,并完成對應位置的計數。...

  • 中班數學《學習7》(精選12篇)

    設計意圖:經過最近對新《指南》解讀的學習,讓我知道了“數學認知的學習就是讓孩子們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能解決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數學問題”,所以我這次所設計的活動體現了生活化、游戲化、低結構化。...

  • 中班數學教案《比一比》(通用16篇)

    設計意圖:中班的幼兒對周圍的事物已經在細心觀察,他們會進行一些初步的比較分析,如:在餐后活動時間,小朋友喜歡聚在一起討論外面橫著豎著的欄桿,有的說這個大、那個小;這個胖、那個細,說明幼兒對同類事物開始作比較了,但還不會用正...

  • 中班數學排隊教案(通用7篇)

    活動背景:幼兒園數學教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系幼兒和生活,利用幼兒平常接觸到的、熟悉的事物來設計數學活動,是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幼兒思維具體形象性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

  • 中班數學:花片排排隊(精選2篇)

    【活動目標】1、學習點算技巧,學會不受物體排列方式和大小的影響,正確感知數量,初步感知數的守恒概念。2、積極探索、分析討論,感知物體的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净顒訙蕚洹拷叹撸夯ㄆ牟煌帕械膱D案兩套。...

  • 中班數學:破譯密碼(通用4篇)

    活動目標:1.愿意參加活動,對數學活動感興趣2.能正常說出“5”以內各數的相鄰數3.理解相鄰數之間“少1”和“多1”的關系活動過程;一. 幼兒嘗試打開密碼箱1、請個別幼兒嘗試打開密碼箱,發現箱子的秘密2、提問:(1)能打開嗎?為什么?(2...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视频 |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时间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5555 | 国产精品乱子伦XXXX |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精品视频 | 国产理论在线播放 | 久久久久久久极品 | 国产女人高潮叫床视频 | 噜啊噜在线成人A片观看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18 |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手机 | 亚洲欧美婷婷五月色综合麻豆 | 在线播放日韩 |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播放 | 老师脱了内裤让我进去 | 亚洲天堂男人 | 欧美在线免费观看一区 |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 91精品亚?影视在线?看 | 久久人人爽亚洲精品天堂 | 亚洲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 欧美日韩国产一中文字不卡 | 日本福利视频一区 | 玖玖在线精品免费视 | 黄色一级淫片 | 岛国AV在线无码播放 |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老子午夜精品无码不卡 | 91在线看片无码永久免费 | 大地资源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成人在线 | 欧美大屁股喷潮水XXXX |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天堂夜夜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丝袜 | 国产三男一女免费视频观看 | s8在线观看成人网站 | 久久精品视频1 | jizz4亚洲|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 99视频播放 | 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