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導游》教案(精選7篇)
《小導游》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能抓住景物特點,按照一定順序介紹家鄉的風景、名勝。
2.自然大方,樂于與人交談,傾聽別人發言時態度認真,不隨意打斷他人。
3.培養收集資料的能力,促進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桂林山水風光,激勵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2、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口語交際”,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聽說態度。
三、教學難點
雙向互動的語言環境的營造,達到交際的訓練目的。
課前準備
上網或去圖書館搜集相關資料,如:旅游線路、著名景點、相關傳說及各種圖片等。
四、課堂教學
(一)出示信件,激發“說”的欲望
1、出示一封信件,激發學生的說興趣
今天老師收到遠方外甥貝貝的一封信,信的內容和大家有關,想不想聽?那請大家認真聽------(讀信的內容)。
2、師述:“桂林山水甲天下”,山青、水秀、洞奇,有漓江,有象鼻山,有伏波山,有……,(引導學生說景點)
桂林有這么多旅游景點,你最想帶貝貝到哪里游玩呢?為什么?大家快想想,自己先獨立思考,要求:
(1)講清楚景點的名稱、地點,然后用一兩句話說說你推薦的理由。
(2)其他的同學認真聽,可以加以補充。
3、請同學發言
(二)示范指導
1、師:老師昨天也準備了一個景點的資料,大家想聽聽嗎?
今天我先帶大家到穿山公園游一游。
要求:邊聽邊想,導游介紹景點的時候,有什么要求。(從態度和內容兩個方面思考。)
2、教師介紹景點----穿山公園
3、小結“說”法:介紹風景、名勝時,一定要抓住特點,按一定的順序介紹,這樣才能讓人聽得明白。
板書:內容:抓特點按順序展開想象
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有耐心
4、大家都知道了作為一個小導游的要求,那么誰來說說作為小游客有什么要求呢?
小結:傾聽禮貌提問
(三)模擬交際
過度:你們能導游那樣,抓住各個景點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順序介紹自己熟悉的風景、名勝嗎?
1、小組合作練說
現在我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拿出課前收集景點的資料,如果你有合適的圖片,還可以展示一下,大家討論補充:怎樣才能能把桂林的美景介紹清楚,給貝貝和更多的游客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小組內交流
2、模擬演練
咱們請一個同學來當小導游,其他同學一起扮演小貝貝。我們要評選“最佳小導游”
(四)、拓展“說”的空間
小結:聽了大家的介紹,難怪大家都說“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到這些地方參觀、游覽,能夠開闊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愉悅我們的身心。平時,我們也可以利用節假日到景區當義務小導游!
《小導游》教案 篇2
設計思路:
九月份,我班開展了主題活動《大中國》,活動開展過程中,孩子們了解了我國的名勝古跡、省市自治區等,培養了孩子們熱愛祖國的情感。
本次活動來源于《學習活動》,由于大多數農村幼兒比較缺乏關于旅行的經驗,因此我們將活動視角回拉至幼兒較為熟悉的較親切的一些地方,又正值“十一”黃金周期間,我們的許多孩子跟隨家長去了上海旅游,本活動在原有教參的基礎上根據本班孩子的實際做了一定的調整,但又保留了原教參的部分內容:交流各自的旅游經驗,交流上海的名勝景點,通過生生互動,使同伴間獲得相關知識經驗,“為客人當導游”版塊的設計,則使幼兒的角色發生了改變,從一個“游客”成為一名“導游”,促使孩子積極主動地了解自己的家鄉上海,從而激發了幼兒熱愛上海、熱愛家鄉之情。
另外,大班的孩子開始有比較理性的合作行為,活動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和關注孩子的優勢互補的合作,鼓勵孩子共同完成導游活動。
活動目標:
1、通過做導游,把自己喜歡的上海介紹給大家。
2、嘗試與同伴合作開展旅游活動,相互學習一些簡單符號表現的方法。
活動準備:
1、上海名勝ppt
2、紙、記號筆等。
3、幼兒收集的上海景點展布置。
活動過程:
一、介紹上海的名勝
1、師:我們生活的城市叫什么?
2、師:你喜歡上海嗎?為什么?
3、師:上海的城市非常漂亮……上海真好。那上海有那些很好玩、很好看的地方呢?觀看ppt
4、景點統計圖的講評
二、合作制作導游計劃
1、師:這些天,世界特奧會在上海舉行,許多的外國朋友來到了上海,作為上海的小主人你會帶他們到哪里去,你能為他們當導游嗎?
2、你們知道導游是干什么的?他要做那些事情?
3、好 ,今天我們就來做導游,給客人安排一下游玩上海。三個人一組一起商量做導游,把你們請客人玩的打算記下來,做成計劃。一會兒在告訴大家,你們小組的計劃。你們想想怎么記,才又快又讓人看明白?
4、孩子合作制作,老師關注合作和記錄的符號問題:記錄要簡單、要有代表性、要快。
三、講述自己小組的計劃
1、說說旅游計劃的合理性
2、說說旅游記錄方式的特點和長處,給同伴以啟發。
《小導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當小導游,明白導游的責職。
2、用詞要優美,有條理,介紹要吸引旅客,培養熱愛祖國,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設計:
一、聯系實際,談導游的責任:旅游的向導。
二、學習例文,明確要求:
1、讀文同桌交流,明確要求:,講景點,說清來歷及旅游注意點。
2、用詞要優美,有條理,介紹要吸引顧客,
三、分項訓練:
1、開場白作,的到來表示歡迎,如:“歡到來旅游。首先我們認識一下,我姓沈,大家可以叫我小沈,也可叫我沈導,這幾天由我服務。如有什么意見,隨時可向我提出,盡量保證大家滿意。”以此融洽與旅客的感情。
2、景點介紹。首先告訴大家這是什么景點,然后說這景點有什么特點,講它的來歷,引古詠詩,給人以美的享受,還要說清游覽時應注意的事項。如作東方明珠塔的景點介紹:“上海東方明珠塔共高468米,高度亞洲第一、世界第三。這是上海改革開放的產物,這座塔由塔和下球體、上球體、太空艙等大小不等的鋼質球體組成。塔座是一個3000多平方米的大廳和2萬多平方米的大型商場。下球體是直徑50米的球體,下層是觀光廊,在那兒你
們可以看到上海的全貌。假如晚上來,那景色會更美。上面各層安裝了先進的娛樂設施享用。大家等會隨我乘電梯上下球體觀不。電梯以每秒7米的速度上升,大家感到不舒服的感覺,只要咽口水就會好的。”
3、注意點:⑴介紹要具體、詳細,數據要正確。⑵要穿插故事、傳說,增加講述的趣味性,吸引游客。
四、結合課文,介紹長江。
⒈小組討論,選點定內容。
⒉學習介紹,選取好代表。
⒊全班交流,評議提高。
五、課外作業:選個家鄉景點作一次導游介紹。
《小導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指南》的科學領域中明確指出:“鼓勵和引導幼兒學習做簡單的計劃和記錄,并與他人交流分享。如:和幼兒一起設法用圖畫、箭頭等標識呈現計劃……通過記錄幫助幼兒豐富觀察經驗、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和分享發現。” 大班孩子有主動探究的能力,能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箭頭是生活中常見的標識,認識箭頭,根據游戲任務用箭頭規劃路線可以訓練孩子們思維的靈活性。本活動的設計充分考慮貼近幼兒生活,完善幼兒空間概念、認識箭頭,并在游戲情境中和解決問題中,鼓勵幼兒與同伴互動,借助分享同伴的思考,完善自己的想法,從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活動目標
1.在游戲任務中,學習用直線箭頭、轉彎箭頭表示方向,為游客設計合理的游覽路線。
2.愿意積極動腦,發現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
重點難點
在游戲任務中,學習用不同箭頭表示方向,為游客設計合理的游覽路線。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對迷宮、地圖有經驗認識。
物質準備:教具圖片、若干份小地圖和PPT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
你們知道“導游”是做什么工作的嘛?帶著游客旅游,可是先要會設計游覽的路線圖的,那游覽路線圖怎么設計呢?我們今天來學一學,學當導游。設計圖線路,可要先認識這,看,是什么?
二、出示PPT,復習對箭頭的認識,了解簡單路線、最短路線的設計。
1.出示四個方向的直行和轉彎箭頭,復習箭頭代表的意思。
提問:這些是什么?代表什么意思?
2.展示小地圖,汽車站起點、火車站終點,觀察、比較已經設計好的路線,知道設計路線可以從不同方向開始,認識最短路線。
3.出示玉溪一日游景點地圖
優秀的小導游,會規劃設計路線,還要認識、很熟悉玉溪的景點哦。
提問:大家看看都有哪些景點?
小結:你們認識了箭頭,熟悉玉溪的景點,會用箭頭設計游覽路線,那就可以當導游了。
三、爺爺奶奶旅行團來了(根據訂單規定景點數,用較少的箭頭的要求設計合理的路線)
1.出示訂單一,理解訂單的規則。
提問:訂單里有些什么要求?你能看出是什么意思嘛?什么叫最短的路線?
2.提供路線底板,請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分享討論幼兒設計的路線圖。
引導幼兒觀察分析,梳理出同樣的箭頭數但游玩的順序可以不一樣,不饒遠路更合理地使用箭頭可以減少箭頭數。
4.再次操作,調整修改路線圖。
5.展示修改過的路線圖進行分享。
小結:小導游們,你們真能干,設計的路線合理,讓爺爺奶奶少走很多路,玩了三個景點。
四、又一個家庭旅行團來了(嘗試兩人交流協商,設計合理路線解決箭頭數有限,景點越多越好的問題。)
1.出示客人訂單,理解規則。
2.幼兒兩兩一組,設計路線圖,教師巡回指導。
3.分享交流路線圖。
提問:你們的路線圖經過了幾個景點呢?為什么有的訂單只能去兩個景點?問題在哪里?
引導幼兒發現景點數量與景點選擇或是路線合理性之間的關系。
五、延伸活動:設計“歡歡樂樂旅行社”招牌路線(引發后續延伸至區域的興趣)
今天我們接到了兩筆單子,你們設計的路線圖都滿足了客人的要求!我會把我們的小地圖放在區域里,導游們你們記得區域活動的時候,就要去益智區里設計游覽玉溪的招牌線路圖來吸引客人哦,線路設計出來,我們的“歡歡樂樂旅行社”就可以開張了!
活動總結
孩子們沒有當導游的生活經驗,可在課前組織幼兒學習導游的相關知識,為幼兒經驗做好準備,活動設計中環節較多,可根據幼兒接受情況進行調整,如若難度較大,可以分為幾個課時來上。
《小導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關注目標:關注家鄉的名勝古跡,以及古跡的由來。
2、知識目標:了解并掌握粗淺的有關古跡的知識,知道保護古跡人人有責。
3、技能目標:培養幼兒愛家鄉的情感,能夠進行一些環境保護的宣傳。
4、參與目標:能夠參與介紹家鄉面貌的向導活動,自覺養成環境保護的行為。
5、態度部標:知道保護古跡、保護環境要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活動準備:
看(美麗的家鄉)——做(小小導游)——說(他們做得對嗎)——倡議活動
1、了解家鄉的一些古跡的相關歷史知識,學習有關的導游語。
2、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3、資料準備:有關的旅游介紹圖片。
4、器材準備:錄像,電腦等
活動過程:
1、接受任務
小朋友,常州旅游節開始了。他們邀請我們做小小導游員。
先讓我們一看這次的任務是什么吧!
2、看錄像,了解具體內容。
景點一:大運河畔的東坡公園。
景點二:道教建筑——紅梅閣。
景點三:矗立在萬綠叢中的文筆塔。
(1)、完整看錄像
(2)、教師提問
①你看到了哪些景點?
②如果你是導游,你會怎樣來介紹?
(3)、途徑,幼兒上查閱相關景點的內容。
重點查詢相關景點的歷史資料。
3、幼兒模擬活動“小小導游員”
4、授牌活動:為幼兒頒發“導游證”。
活動結束:
小朋友一起探討。
《小導游》教案 篇6
第五單元 蚯蚓小導游
第1課時 探訪蚯蚓的家
目標:
知道土壤的構成;
能提出問題,初步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
能運用多種方法觀察;
愿意合作與交流,教育學生要珍愛生命。
準備:
蚯蚓、學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鏡、小鏟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紙袋、水等。
教學過程:
(1)引入活動。
教師課前捉幾條蚯蚓,上課時出示蚯蚓并提出問題:“認識這是什么嗎?”“蚯蚓的家在哪兒?”當學生回答出
“土壤”之后,接著引導他們思考“關于土壤我們已經知道些什么?”根據回答我們可以了解他們的生活經驗,
把握他們的學習起點,為后面的教學活動提供依據。
(2)提出問題和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
探究活動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我們還有哪些問題?”就是訓練學生成為敢提問、愛提問、會提問的孩子。學
生在“問題銀行”里存入了許多問題,但不是每個問題都適合自己研究。接下來組織學生討論 “怎樣選擇適合自
己研究的問題”,并指導學生根據自己具備的條件選擇研究問題。教材中卡通任務的對話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引導
。
(3)觀察土壤里面有什么。
關于土壤的問題只有“真刀真槍”地觀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得到解決。這一環節包括室外觀察和室內觀察兩個層次
,旨在創設條件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和工具進行自主發現,以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教師可以在“材料超市”為
他們準備一些材料,像放大鏡、小鏟子、紙袋等。要求學生要作好觀察記錄,這是收集事實的過程。
(4)交流與總結。
結束觀察活動后,圍繞“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了什么?”進行交流,要引導學生把所有的發現都表達出來,以豐富
事實資料。接著啟發學生概括總結出土壤的構成,這里要注意不要強求孩子們的語言十分嚴密十分科學,比如學
生認為“土壤里有草根和腐爛的葉子”就可以,腐殖質的概念對他們來講太抽象了。總之,教師不要代替他們做
出結論。
(5)最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把在觀察活動中所發現的新問題存入“問題銀行”,并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這
樣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后續研究活動,不僅為下面的教學創造條件,而且能夠保護學生探究自然的興趣,增長才干
。
[反思]
1、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自由自在地去擺弄、去觀察、去發現、去表達,教師不要代替學生觀察和做出結論。
2、意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比如,告訴學生用鏟子取土時千萬要小心,不要傷害蚯蚓,不要破壞
那里的環境;觀察結束后要把土壤放回原處等。
第2課時 蚯蚓的房前屋后
要點:
玩泥巴并觀察三類土壤的不同;
針對沙和石頭提出問題和選擇問題,進行觀察研究。
目標:
了解常見的土壤的分類,自主探究沙和巖石的特點;
強化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的訓練。
準備:
沙質土、黏質土、壤土、水;沙、各種石頭、錘子、放大鏡、鑰匙、刻刀、稀鹽酸等。
教學過程:
(1)引入活動。
“玩泥巴”是孩子喜歡的活動,他們往往會不怕臟,不怕累,情緒高漲。教師要提前準備好足量的壤土、黏質土
和沙質土,上課時談話引入“玩過泥巴嗎?喜歡玩泥巴嗎?”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以后,教師提出要求:這節
課玩泥巴和以往不同,我們要邊玩邊觀察自己玩的泥巴有什么特點,還要與同學交流觀察到的不同現象。
(2)認識三類土壤。
放手讓學生玩15至20分鐘以后,讓他們根據親身體驗集體交流“這些土壤各有哪些不同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
再介紹壤土、黏質土和沙質土三類土壤及其特點。由于時間的關系,學生可能會趣猶未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
后繼續玩土壤,看誰還有新的發現。
(3)觀察沙和石頭各有哪些特點。
第一個研究層次是提出問題和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課前組織學生采集各種各樣的石頭和沙(沒有條件的學
校可以借助巖石標本進行教學)。上課時,教師啟發談話“蚯蚓的房前屋后除了有各種各樣的土壤,還有沙和形
態各異的石頭。針對沙和石頭我們能提出哪些問題?”在學生提出問題以后,再引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問
題。從而,對本單元的二級目標進行強化訓練。
第二個研究層次是充分放手讓學生研究自己選擇的問題,當然選擇相同問題的學生可以結合成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為了保證教學的效益度,教師可以適當為學生提供一些材料和工具,并參與研究活動,隨時了解他們的學習情
況,適時適度地提供幫助。在研究之前先引導學生制定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是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第三個研究層次是整理事實。讓學生圍繞“沙和石頭各有哪些特點?它們有什么作用?”等問題交流各自的研究
收獲。然后再引導學生說出“在觀察活動中,我們對沙和石頭又產生了哪些新的問題?”培養學生不斷發現和提
出新的問題,呵護他們與生俱來的探究欲望。
(4)拓展活動的設計與安排。
由于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本課我們設計了“奇石展覽會”拓展活動,旨在引導學
生繼續關注石頭,發現出更多巖石的秘密,培養學生欣賞自然美的情感。
(5)課后反思與總結交流要點。
讓學生比較自己的發現與別人的發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反思]
1、意對學生進行安全和衛生習慣教育。比如:玩泥巴后要提醒學生把手洗干凈;使用錘子、刀子、稀鹽酸時要注
意安全。
2、研究活動開始前要讓學生明確研究問題,指定研究計劃,使學生養成做事心中有數、目標明確的科學態度。
第3課時 蚯蚓的鄰居
目標:
認識土壤對生物生長、生活習性等多方面都有影響;
引導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意識到人類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培養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愛提問、愿意合作與交流、持之以恒等的科學態度。
準備:
漏斗或紙袋、肥沃的土壤、臺燈;
干濕不同的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蚯蚓、蠶豆等。
教學過程:
(1)引入活動。
教師談話:“我們已經參觀了蚯蚓的家園,蚯蚓還有許多鄰居呢,讓我們一起去認識認識吧!”學生對“蚯蚓的
鄰居”這一課題會很感興趣,課自然而然就開始了。
(2)觀察土壤里的動物。
教師將已經準備好的肥沃的土壤,放入一個漏斗形的紙袋里(或漏斗里),在紙袋上方約20厘米處用燈光照射,
等一會兒,讓學生觀察能發現什么。當學生看到土壤里的小動物從漏斗嘴鉆出來時,其感受是多方面的。觀察過
以后要教育學生把土壤和小動物送回原處。沒有條件學校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幫助他們認識土里的小動物。
(3)探究土壤對動物、植物的影響。
“蚯蚓喜歡什么樣的土壤?”“不同的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影響?”這兩個問題富有挑戰性,也能夠激起孩
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師可以在“材料超市”里準備一些研究材料,供學生自主選擇。教師的責任是大膽讓
學生動手嘗試。教材中的“活動提示”是為需要提供幫助的學生準備的。這一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
力的好契機,教師一定不要“牽著學生的鼻子一二一齊步走”。
蚯蚓與土壤的關系,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探究出來結果,而植物與土壤的關系不是當堂課所能發現的,教師要教育
學生具有持之以恒的科學精神,并作好觀察記錄。
(4)調查“人類有哪些行為破壞了土壤?”并組織一次保護土壤的宣傳活動。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
本環節旨在讓學生了解人類利用土壤資源的現狀,提供情景讓他們感受人類對土壤的破壞,增強他們保護土壤資
源、愛護環境的情感。
[反思]
學生可能會提出“蚯蚓喜歡什么樣的土壤”和“蚯蚓為什么喜歡呆在黑暗的環境里”等許許多多的問題,很顯然
,這個帶有“為什么”的問題是不適合在小學科學課堂上進行探究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它轉換成帶有“怎樣
”“多少”等疑問詞的問題,逐步提高學生善于分析問題、從而提出合適問題的能力。
第4課時 落葉到哪里去了
要點:
讓學生猜想和觀察落葉到哪里去了
目標:
通過猜想和觀察落葉到哪里去了,使學生了解動物活動和細菌對土壤的影響;
引導學生關注土壤的改良方法,滲透人類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
準備:
腐爛程度不同的落葉、動畫軟件;
蚯蚓、樹葉、果皮、土壤;
人類改良土壤的錄像資料和書籍等。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做出猜想。
首先談話:“大樹下和田地里有許多落葉和枯草,它們都到哪里去了呢?”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的結果進行猜想
。他們根據生活經驗會有各種各樣的猜想,這是探究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
(2)實地觀察,得到結論。
猜想只是對現象的假設性解釋,必須尋找事實與證據。觀察落葉變成了什么,就是引導學生經歷探究過程的更深
層次。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選好觀察地點,找到腐爛程度不同的葉子,這有利于學生觀察和研討。之后,再通過閱
讀或觀看動畫建立正確的認識。
(3)實驗驗證,拓展認識。
本課最后一個教學環節是引導學生自行設計實驗,親眼目睹蚯蚓是怎樣為改良土壤默默工作的。不要局限在教材
中的兩種設計方法,應該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去嘗試,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愛護蚯蚓。
為了擴展認識,教材還鼓勵學生通過采訪和查閱資料了解更多改良土壤的辦法,同時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
滲透用科學技術改善生活的科學思想。
[反思]
本課的幾個學習活動都不是立竿見影的,有的需要一二十分鐘,有的需要幾天或更長時間,要教育學生觀察時要
有耐心,要有持之以恒的科學態度。在觀察時一定要隨時記錄,既要圍繞探究問題觀察,也要善于提出新的問題
。而我們的學生最缺乏耐心,需要老師一遍一遍的督促。
《小導游》教案 篇7
設計背景
興安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文化的古城,在這里有聞名世界的古靈渠,以及許多有名的景點和許多值得欣賞的古跡,是一座新興的旅游城市。20__年興安被評為全國十大魅力名鎮,從而被更多的人所知曉。每年來這里游覽的旅客絡繹不絕,這值得每一個興安人驕傲和自豪。這些景點里蘊涵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成為孩子學習的內容,既能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又能學到豐富的地方文化知識。
《我是興安小導游》是我園根據地方特色,在大班新開展的鄉土文化教學活動的一個內容。通過當小導游的形式,來進一步讓幼兒了解興安縣的旅游風景,從而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在教學的活動前,家長們已帶幼兒參觀過興安靈渠、樂滿地、世紀冰川、貓兒山等景點中的至少兩處景點,特別了解了靈渠的各個景點以及景點的有關典故。這些鋪墊對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講述活動很有幫助。
活動目標
1、了解靈渠的主要旅游景點,知道靈渠是一條人工渠,有悠久的歷史,美麗的風光,萌發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2、學做小導游,能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大膽連貫地介紹靈渠的景點,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
3、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點難點
重點:以小導游的身份向小朋友介紹靈渠的各個景點,萌發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難點:能大膽、連貫地介紹靈渠的景點。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參觀靈渠的旅游經驗,并初步了解各個重要景點的特點和其中的故事傳說。
多媒體教學設備、靈渠各個景點的典型性圖片。
2、幼兒帶來的景區留影照片。
3、教師為幼兒準備6張導游證、6面不同顏色的導游旗、6個自制小喇叭。
4、教室邊布置成嘩嘴、大小天平、狀元橋、陡門、四賢祠、飛來石、泄水天平和秦文化廣場、二戰美國飛虎隊遺跡紀念館等景點。
活動過程
(一)觀看課件,豐富經驗
教師播放《美麗的靈渠》課件,幼兒觀看。
(二)重點提問:
1、靈渠修建于什么時候?它連接了哪兩條江?
2、你剛才看到了哪些地方?
3、你最喜歡哪個地方?為什么?
4、幼兒互相介紹自己帶來的靈渠景區留影,感受靈渠的美麗。
小結:靈渠修建于兩千多年前,是世界上著名的人工渠。它是興安有名的景點,每年多有許多的中外游客來這里參觀游覽,靈渠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
(三)介紹靈渠內各景點
1、師:我們興安的靈渠這么美麗,所以這幾年許多其他地方的朋友們都想來看一看。可是他們到了我們靈渠后遇到了麻煩,他們不知道靈渠的景點有多少、在哪里,有些什么故事?我們能不能幫幫他們呀?怎么幫?(告訴他們,介紹等)
2、討論:怎樣當小導游,了解做導游的主要經驗。
(1)幼兒自由討論:怎樣當一名小導游?
(2)通過評價活動使幼兒了解做導游的主要經驗。
(3)今天我們是第一次學做小導游,老師在教室周圍貼了靈渠各個景點的圖片,你們可以挑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景點來介紹一下,一個小朋友當小導游介紹時其他小朋友都當游客。(幼兒四散選擇自己喜歡的景點介紹)
(四)幼兒扮演導游和游客進行模仿游戲
1、每個景點選出一名小導游頒發導游證和導游旗。
2、全班剩余幼兒扮演游客,參觀靈渠的各個景點,由選出的小導游分別對各自所負責的景點作簡單的介紹。
3、評選最佳小導游。
小結:今天的每個小朋友都很不錯,學習當了小導游,認識了這么多靈渠的景點。下次我們可以帶爸爸媽媽或者從外地來的親戚去靈渠玩,再好好地給他們當回小導游。
繪畫:美麗的靈渠。引導幼兒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景點并把它畫下來。
(五)活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