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歡喜喜過春節》教案(通用2篇)
《歡歡喜喜過春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體會我國傳統的春節活動的熱鬧氛圍,感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在春節活動中能表現出探究的意識,發現春節活動中的新鮮事、有趣事。
3、學習搜集與春節活動相關的資料。
4、學習在人多擁擠環境中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
5、表現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環境衛生的行為。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展示春節期間的特色物品,體會春節活動的熱鬧氣氛,感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向往。
2、學習在人多擁擠環境中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
3、表現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環境衛生的行為。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搜集與春節活動相關的資料。
2、教學器材:日歷、春聯門神等春節特色物品。
3、教學課件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一、了解過春節的時間:
元旦過后,我們就要迎來中國傳統的,也是我們中國人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你們知道是什么節日嗎?找找看,春節是從哪一天開始的?說說你是怎樣找到的?
二、了解人們在春節期間進行的活動:
1、課下同學們搜集了我們國家不同地方人們過春節時的活動資料,現在請你給大家人們過春節時會舉辦、參加哪些活動?
2、(出示圖片)教師介紹過節期間人們舞獅、觀花燈、貼窗花等活動。
3、問:活動過程中,大家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4、問:同學們每年過春節期間,你會參加什么活動呀?當時你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5、小結:過春節時人們的心情都很愉快,所以常說:“我要歡歡喜喜地過春節,快快樂樂地逛廟會。”
三、展示廟會特色物品,感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1、問:在廟會中你曾收藏了哪些有趣的特色小玩意,將它的名字、來歷或相關的小故事講給大家聽聽。(指名兩人介紹,教師介紹一個,然后可以自由結合小組互相介紹)。
2、問:在廟會中你還發現了哪些有趣的或難忘的事情,講給大家聽聽。
四、了解廟會中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應遵守的公共行為:
1、過渡:兔子貝貝在廟會中發現了這樣兩件事情,請你們幫忙想辦法。
2、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1)、有人亂扔垃圾,這樣好不好?你的垃圾是怎么處理的?
(2)、人多擁擠怎樣防止與家人走散?如果走散了該怎么辦?
3、全班交流。
4、問:還有哪些事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5、設計宣傳牌。
五、預祝大家歡歡喜喜地過春節:
1、師:同學們,過節是令人向往的,春節就要來了,預祝大家歡歡喜喜地過春節。
2、播放課件,感受過春節的喜悅氣氛。
六、課后延伸:逛廟會時收集特色物品,回來再交流。
《歡歡喜喜過春節》教案 篇2
一 、教材分析《歡歡喜喜過春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第一冊第四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本單元的總體目標是初步了解年的常識,能夠對年文化產生興趣,并表現探究的愿望與行動,本課主要要求學生體會春節的熱鬧氣氛,感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向往,以及在春節活動中表現出探究的意識,發現春節中的有趣事,新鮮事,由此可見,本課在本單元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二、設計理念, 《品德與生活》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歡歡喜喜過春節》這一課的內容集開放性、綜合性、情感性為一體。教材以學生最熟悉、喜慶的節日——春節為切入點,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幸福明天的追求。這節綜合活動課,我打破單一、呆板、嚴肅的課堂模式,努力創造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自然,學得快樂,真正成為認識的主體,學習的主人。三、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出發,將本課的目標定為以下三個: 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體會家鄉過春節時的習俗對生活的影響。我將在教學過程中的第二個環節中體現。2、情感目標:通過感受過年的歡快和喜悅,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向學生滲透重視親情、友情的美好情愫。對于本目標我將在教學過程的第一、二環節中來展現。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運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對社會現象的辨別,分析能力。此目標我將在本課的兩個活動中來體現。 四、教學重、難點根據教材內容和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使學生了解過春節的風俗習慣,挖掘過年的文化內涵。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 五、教學教法制訂了主體教學目標,做了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后,關鍵問題就是要選擇合適的教法與學法來達成教學目標。根據本教材的特點和大綱要求,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預設的基本教學方法是:啟發式、活動式、合作探究等等。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參與各種活動,在各種活動中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讓學生用心靈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六、學習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從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三方面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辨別能力,并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給予必要的具體指導。七、教學過程。 根據本班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我精心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如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一開始我就播放多媒體VCD《過新年》片段,同時讓學生聆聽熟悉的旋律《新年好》,一下子教室里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我隨機引出話題:“同學們喜歡過年嗎?為什么喜歡過年?”這樣,課堂氣氛一下就活躍起來了,讓學生以濃厚的興趣進入了下一個環節。 2、暢談春節,明理激情。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提出要“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我充分關注學生個性差異,注重學生在開放式的課堂活動中的感受、體驗、領悟,讓其獲得多元發展的機會。課前,我讓孩子們收集過年用過的小飾物、用具、照片等,活動中讓他們展示交流,同時將音像教學資源引進課堂,給學生營造出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靜能動的情境氛圍,再通過多媒體VCD資源中的《過新年》圖片的介入,激發學生暢談在過年的眾多風俗習慣和慶祝活動中,你覺得最有趣的是什么?你最喜歡的是什么?同學們在交流中全面地了解了當地過春節時的習俗,挖掘出過年的文化內涵。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出一些辯論題供學生辯論:過年要不要放鞭炮?收壓歲錢好不好?從而體會到家鄉過春節時的習俗對生活的影響。 3、主體參與,多向互動。 《品德與生活》課程與學科課程的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就在于它倡導動態的、建構性、過程性的知識觀。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不再是監督,控制學生活動的人,是學生可信賴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這節課我打破學科界限,以全身心活動為載體,創設豐富的教學活動情節,營造開放、寬松、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多向互動貫穿課的始終。 生生互動:(活動一)祝福熱線 學生自由分角色扮演其親人、朋友等,讓他們之間相互贈送祝福。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在這種動態生成的課堂中,學生能夠全面參與,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能力、社交能力,有利于他們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 群體互動:(活動二)特別行動 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模擬過年的活動,如:“幫媽媽布置房間”、“訪親拜友”、“采購年貨計劃”、“春節慰問活動”、“有趣的游藝活動”等,讓他們分組討論,確定主題,再進行準備,制定計劃或排練小短劇。這一設計重在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4、培養能力,拓展延伸。 在作業設計上,為了讓學生化知為能,遷移應用。讓學生回家了解過年的風俗習慣,對親朋好友相互贈送祝福,培養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提高對社會現象的辨別,分析能力。 八、 板書設計 迎新春 掛 圖 一 掛 圖 二 過新年的圖片 新春慰問圖片 總之,本課的教學思路以新課標精神為指導,巧妙地把多媒體VCD內容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在生活中體驗,到生活中實踐,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