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音的三特征教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版八年級上冊
<< 樂音的三特征>>
教學過程:
老師:這兒有八個燒杯,里面裝有不等量的水,老師用小棒敲擊這八個杯子,請大家觀察聲音有何不同?
學生:調子變了。
老師:這八個裝水的杯子就是老師自制的水琴。無調不成曲,我們既然已經能用它改變音調,老師這有一首你們兒時熟悉的歌曲的譜子,誰來試著敲出來?聽出來了的同學把歌名說出來或哼出來,好嗎?
(請一位識譜能力強的學生上來演示)
學生:好像是“我去上學校,天天不遲到……”
老師:××同學演奏的曲子好聽嗎?
(學生的評價不一,眾說紛紜)
老師: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欣賞一段音樂,并說說聽過之后的感覺。
(利用多媒體播放輕音樂“清晨雅琴”)
學生:很動聽,很悅耳,太美了。
老師:這種悅耳的聲音就稱為樂音。
(邊說邊同時板書)(再次敲擊水琴的1和ī)
老師:這兩個音有何區別?
學生:第一個更低,第二個更高。
老師: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樂音三特征中的第一個特征,音調。(邊說邊在樂音定義的上方板書課題:第二節 樂音的三特征, 并在樂音定義的下一行板書音調)
老師:現在請同學們用你們準備的刻度尺、橡皮筋或梳子,看看能否改變音調。
(學生紛紛動手,試著改變音調,教師巡回指導)
老師:請大家都來交流一下,看如何改變音調?
學生:(利用展臺展示并介紹)我是利用長刻度尺,改變尺面伸出桌面的長度,用相同的力撥動,發現現音調變了,且尺面伸出越短,音調越高。
學生:(利用展臺展示并介紹)我利用套在盒子上的橡皮筋,用筆將橡皮筋墊高,彈撥橡皮筋。兩次實驗改變筆所墊位置,保證用力的大小。我們發現,被彈撥的橡皮筋越短,音調越高。
學生:(利用展臺展示并介紹)我們用硬紙片在梳子上劃過,第一次慢慢劃,第二次快速劃,發現音調也變了。且劃得越快,音調越高。
老師:同學們的方案設計真不錯。大家再按剛才交流的方案進行實驗,請注意觀察,我們到底是改變了聲源的什么來改變音調的? (學生再次動手實驗,并仔細觀察)
學生:我發現尺面露出得越短,振動越快,我想是振動的快慢影響了音調。
(其它組受到啟發,也都得出類似結論)
老師:我也準備了一種方案來探究音調的影響因素。
(老師展示一部自行車,并將它倒置在桌子上,請三位同學幫忙,其中一位扶住車子,以免車打下,另一位同學a將一張硬紙片用相同的力壓在輪胎上,第三位同學b轉動車踏板,并且逐漸加快車輪的轉速,請大家聽聲音的變化。)
板書:音調的決定因素:聲源振動的頻率,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老師拿起一面鼓,同時用鼓槌一次比一次用力敲擊鼓面)
老師:你們現在聽到的聲音是音調發生了改變嗎?
學生:不是,是聲音的大小發生了變化。
老師:很好,這就是樂音的第二個特征——響度,即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邊說邊板書)
老師:請大家利用身邊的器材看能否改變響度? (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老師:請大家來交流一下看如何改變響度。
學生:用刻度尺敲打桌面,越用力,聲音越響。
學生:我用越大的力撥橡皮筋,發現聲音越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