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音的三特征教案
老師:請三位同學上來,我們一起來完成一個實驗。
(請兩位同學抬住大鼓,請一位同學敲擊。請下面的同學注意觀察。并且讓敲鼓的同學先輕敲三聲,然后用更大一點的力敲三聲,最后用更大的力敲三聲。)
老師:聽出聲音有何不同嗎?
學生:響度越來越大。
老師:看出是聲源的什么變化引起響度的變化了嗎?
學生:看不出來。
老師:現在我們再觀察一遍剛才的實驗。(老師在鼓面上灑一些彩色的橡皮筋,目的是便于學生觀察。讓敲鼓的同學再按剛才的要求操作)
老師:觀察到了什么?
學生:鼓聲越響,橡皮筋也跳得越高。
老師:橡皮筋跳得越高,又能說明什么?
學生:鼓面擺動的距離變大了。
老師:在物理中,我們常用這種方法將一些不易觀察的現象放大,變得易于觀察,這種方法稱為轉換法。
物體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邊介紹邊板書)
老師:現在大家說說響度由什么決定?
學生:由振幅,而且振幅越大,響度越大。(老師邊板書)
(老師拿起鼓輕敲,同時慢慢在教室里環繞走一圈)
老師:我剛才保持相同的力邊走邊敲鼓,你們聽到的鼓聲有何不同?
學生:老師離我近時,聽到的聲音響;老師離我遠時,聽到的聲音小。
老師:對于這個現象,大家有什么想法?
學生:我想,響度還應該與距離有關。
(板書:響度還與聽者與聲源的距離有關)
(用課件展示一幅很美的畫,畫中有瀑布、有小鳥、有青蛙……)
老師:看了這幅畫,有何想法?
學生:畫面很美,可缺少了聲音。
老師:請大家閉上眼睛,老師待會為畫中的物體配音,看你是否知道老師都為畫中的什么物體配了音?
(老師利用多媒體,為瀑布、小鳥、汽車喇叭配音,之后,請大家睜開眼,并說說老師為哪些物體配了音。)
學生:老師為瀑布、小鳥、車喇叭配了音。
老師:你們沒看見,怎么知道老師是為畫中的這三樣物體配了音呢?
學生:因為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聲音。
老師:很好,這就是樂音的第三個特征————音色,即不同物體的聲音有自己的特色,音色也叫音品。
平時我們能聽聲辨人,聽聲辨物,就是利用了音色。
老師:我們現在看一段視頻。(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灌開水的視頻,當開水快滿時,停止播放)
問:開水快灌滿時,聲音的什么特征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學生:音調越來越高。
老師:你們覺得此時的聲源是什么?
(有的學生說是水,有的學生說是空氣,讓學生接著看完剩余的視頻。看完后學生了解到是開水裝得越滿,空氣柱越短,振動越快,音調就越高)
老師:請大家再看一段視頻。(播放一段口技表演的視頻)
問:欣賞了這段惟妙惟肖的口技表演,大家說說,口技演員到底模仿的是聲音的哪一個特征?
學生:是音色。
老師:在一個酒店開張之際,為了熱鬧,老板請了威風鑼鼓隊,若老板想讓氣氛再熱烈些,你會向老板建議讓這些鼓手怎么做?
學生:請他們用更大的力敲鼓,因為這樣可以增大振幅,從面增大響度。
老師:(用課件展示一首古詩《楓橋夜泊》)
物理之美無處不在,古詩《楓橋夜泊》一詩就蘊含著許多物理知識,請從中找出有關聲學方面的原理。請大家進行小組討論,比比看哪個小組的發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