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均與“吳均體”
吳均(469—520),南北朝梁代文學家、史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安吉縣)人。他出生貧寒,好學,有俊才,通史學。梁初,柳惲任吳興太守時,召為主簿,常與賦詩,后為建安王記室,又遷國侍郎,入為奉朝請。他為人耿直,寫《齊春秋》時,不顧梁武帝蕭衍的忌諱,如實地記錄了齊、梁間的歷史,梁武帝惡其實錄,免其職,焚其稿,而遭迫害。后又奉詔撰寫《通史》,皇自三始,迄于齊代,未成而卒。曾注范曄《后漢書》,著《廟記》、《十二州記》、《錢塘先賢傳》等百余卷,都散佚。散文以寫景見長,文體清拔,時人或仿效之,稱為“吳均體”。如《與朱元思書》、《與施從事書》、《與顧章書》等,皆工于寫景,清新秀逸,藝術成就較高,為六朝駢文之名作。詩亦剛健清新,富有感情,明人輯有《吳朝請集》。他還寫有志怪小說《續(xù)齊諧記》等。- 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與朱元思書》賞析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騷人墨客,吟詩作文,為今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駢文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綺麗風光,被目為駢文中寫景的精...
- 陶淵明與酒
梁昭明太子《陶淵明集序》云:“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篇篇有灑”雖則夸張,但以酒大量地寫入詩,確以陶淵明為第一人。...
- 從《歸去來兮辭》看陶淵明的儒道合一
中國歷代知識分子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儒道合一。有的表現(xiàn)為外儒內(nèi)道,有的是外道內(nèi)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卻是窮時則道,達時則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
- 陶淵明的寂寞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陶淵明大約是很寂寞的,把他引為知己者應該已經(jīng)很少。人們要關心收入、職稱、住房,關心孩子的學習、就業(yè)、婚姻,關心上司的意圖甚至神情,關心自己的仕途升遷……心被各種現(xiàn)實問題塞滿的現(xiàn)代人,哪里有閑工夫...
- 陶淵明的三只“鳥”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愛菊,這在文學史上是眾人皆知的,除此之外,“飛鳥”的意象也頻頻出現(xiàn)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這里,我想選取陶詩中三只飛鳥意象的描繪,略作分析,以求對陶淵明的人生觀念、思想情趣有一個具體的了解。...
- 陶淵明生平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字元亮,曾更名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田園詩人。他幼年失去父親,家道中落。...
- 躬耕壟畝 吟詠田園——陶淵明與他的柴桑故里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名潛,東晉時潯陽郡柴桑縣(今九江市西南人)。他生活在充滿戰(zhàn)亂的時期,自幼博覽群書,有大濟蒼生的政治抱負,從29歲入仕途,歷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建威將軍、彭澤縣令等職,直到41歲歸隱。...
- 《五柳先生傳》寫作動因
陶淵明為什么要托名五柳先生為自己作傳呢? 對于陶淵明托名寫自傳,自從有了沈約與蕭統(tǒng)的“實錄”“自況”之說以來,歷代論者多多,其看法卻大都與此相同,這兒無須贅述。...
-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