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友 人(精選5篇)
送 友 人 篇1
——語文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大板塊。無論在考試還是在平日的積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學考試中也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為快速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能力,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同學們的語文學習有幫助。
送友人詩詞閱讀答案
送友人
薛濤
水團萊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①如關塞長。
【注釋】①杳:遠得看不見蹤影。
12.詩歌前兩句描繪了秋天月夜 ▲ 的景象。(2分)
13.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2分)
12、蒼涼(凄涼、凄清)
13.表達了詩人與友人離別的憂傷之情。或: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懷念之情。或: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執著的相思之情。
錢塘湖春行詩詞閱讀答案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16.全詩以“行”為線索,從“孤山寺北賈亭西”起,到“ ”終。以“ ” 說明自然美景美不勝收,詩人意猶未盡的感受給讀者無窮的回味。(請用詩中的原句作答)(2分)
17、頷聯中有兩個動詞用得極妙,請找出來作簡要賞析。(3分)
(1)頷聯中兩個用得極妙的動詞: 、 。(1分)
(2)賞析:
16、綠楊陰里白沙堤、最愛湖東行不足
17、(1)爭、啄。(2)運用了擬人 的修辭手法。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
送 友 人 篇2
篇一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品味詩歌的煉字藝術。
2、抓住主要意象,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體會詩中那種豪邁而不悲傷的情感基礎。
教學重難點:
通過品味詩歌語言領會詩人所運用的手法及抒發的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 品讀鑒賞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回憶所學過的李白的送別詩,并說說這些詩句分別體現的情感。提示:詩句有《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渡荊門送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送友人》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
二、誦讀與品味
1、學生自讀體會
2、引導學生展示
3、誦讀語調交流
三、品讀鑒賞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1、賞析“橫”和“繞”的表達作用。點撥:如將“橫”字改為“矗”和“屹”有何差異? “矗”“屹”寫出了山的挺立與高聳,但卻少了雄偉的氣勢。“橫”字寫出了山的橫亙與綿延,寫出了青山橫亙外城北面的雄偉氣勢,突出了山的靜態美。
2、賞析“繞”字的表達作用。點撥:如換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過平,沒有寫出送別地點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繞”字卻寫出了波光鱗鱗的流水緩緩繞過城東潺潺而過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動態美。
3、“青”“白”顏色詞的選用的表達作用? 寫出了色彩明麗的送別環境。
4、總結:詩人運用工整的對偶句,動靜結合,寫出了送別環境中山雄偉的靜態美和水潺潺流動的動態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雖是別離,卻全不見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反而給人以色彩明麗、節奏明快的感覺。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理解“孤蓬”這一意象。
蓬草隨風飛轉,飄泊無根,而離別遠行之人,本如蓬草,離開了家鄉也就如同離開了根,隨著生活遭遇之風而飛轉,前路漫漫而迷惘,更著一“孤”字,憐惜愈甚。此聯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飄泊天涯的深切關懷。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比喻的修辭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隨風飄浮,好像友人即將遠離,行蹤不定,任意西東;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離開大地,好像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形象地表現了依依惜別之情。
2、詩人表現這種感情的手法是怎樣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寫了一幅離別的畫面,表達了對友人的留戀之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本詩結尾有什么特色? 以場景作結,襯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馬,離群的馬。詩人離別之情卻不明說,卻以寫馬襯托。連馬兒臨別之時也不禁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3、評價詩人送別詩的情感基調。 新穎別致,不落窠臼。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明麗。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而又豁達樂觀。
四、課堂小結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五、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動靜結合 有聲有色
以景襯情 情景交融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別詩的特色,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②熟背全詩
2.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賞析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詩人送別友人的真摯而復雜的感受,樹立積極向上的正確友情觀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李白這首送別詩的特色
2.把握“孤蓬”這一詩歌傳統意象,掌握重要的表達技藝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1.賞析“橫”和“繞”的表達作用。點撥:如將“橫”字改為“矗”和“屹”有何差異?
“矗”“屹”寫出了山的挺立與高聳,但卻少了雄偉的氣勢。“橫”字寫出了山的橫亙與綿延,寫出了青山橫亙外城北面的雄偉氣勢,突出了山的靜態美。
2.賞析“繞”字的表達作用。點撥:如換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過平,沒有寫出送別地點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繞”字卻寫出了波光鱗鱗的流水緩緩繞過城東潺潺而過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動態美。
3.“青”“白”顏色詞的選用的表達作用?
寫出了色彩明麗的送別環境。
4.總結:
詩人運用工整的對偶句,動靜結合,寫出了送別環境中山雄偉的靜態美和水潺潺流動的動態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雖是別離,卻全不見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反而給人以色彩明麗、節奏明快的感覺。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1.理解“孤蓬”這一意象。
蓬草隨風飛轉,飄泊無根,而離別遠行之人,本如蓬草,離開了家鄉也就如同離開了根,隨著生活遭遇之風而飛轉,前路漫漫而迷惘,更著一“孤”字,憐惜愈甚。此聯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飄泊天涯的深切關懷。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比喻的修辭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隨風飄浮,好像友人即將遠離,行蹤不定,任意西東;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離開大地,好像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形象地表現了依依惜別之情。
2.詩人表現這種感情的手法是怎樣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寫了一幅離別的畫面,表達了對友人的留戀之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本詩結尾有什么特色?
以場景作結,襯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馬,離群的馬。詩人離別之情卻不明說,卻以寫馬襯托。連馬兒臨別之時也不禁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3.評價詩人送別詩的情感基調。
新穎別致,不落窠臼。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明麗。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而又豁達樂觀。
4.板書設計:
動靜結合 有聲有色 以景襯情 情景交融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誦讀、體會詩歌語氣并會背誦詩歌,了解李白的創作風格。
2、能力目標:品味詩歌語言,分析其表現手法,領悟詩歌鑒賞方法。
3、情感目標:感受詩人通過詩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領會作者朋友的深摯感情。
重點與難點:通過品味詩歌語言領會詩人所運用的手法及抒發的感情。
教學方法:引導、交流、點撥。
課堂實錄(節選)
一、 導入新課:
大家回憶一下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引導學生齊背)。詩人為何說“君問歸期未有期”?(停頓) “好男兒志在四方”古代許多文人立志遠圖,報效國家或羈旅他鄉,然而古代道路崎嶇坎坷,交通工具落后,親友之間一別多年再會難期,正所謂“歸期未有期”所以他們更重別離,因而備酒餞行,折柳相送,以詩相贈,來表達離愁別緒。所以,多數送別詩情調低沉,那麼,李白的是否也是這樣?咱們今天就賞析一首送別詩 ——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了解李白(引導學生回憶交流,略)
三、誦讀與品味:
1、學生自讀體會
2、引導學生展示
3、誦讀語調交流
老師: 誰來點評一下這首詩的語氣?
學生1:老師,我覺得這首詩雖然是送別詩卻毫無哀傷之意。
學生2:我也有此感覺,所以讀的時候應明快達觀一些吧。
老師: 從哪里看出來的?
學生2:描寫的景物空闊遼遠,“蕭蕭班馬鳴”中的“鳴”顯出一種豪氣,而“蕭蕭”豪邁中蘊涵著凄涼。
老師:你能給大家作個示范嗎?(此生讀詩)。
老師(面向大家):讀得如何?———全班掌聲響起。
老師: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對你表示贊許。———下面咱們齊讀一遍,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來,開始。
老師:看來大家感受比較深刻,讀得很好。大家是怎樣理解詩人情感的?(停頓)語言是傳情達意的工具,作者也是運用他們最精練的語言來表達其最深摯的情感,能否從其他的地方舉一些語言運用精練的例子?
學生3:“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
老師:好在哪里?
學生3:這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春天寫活了,寫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機。
老師:說得好!還有嗎?
學生4:“僧推月下門”中的“推”與“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說門是僧人自己關的,表現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則說明還有其他人但是卻能產生以聲襯靜的效果。
老師:有道理,認識很深刻。
學生5:老師我能舉一個非詩歌的例子嗎?
老師:當然可以。
學生5:《風雪山神廟》中“那雪下得正緊”中的“緊”字,寫出了風的緊雪的急,還烘托出當時那種緊張的氣氛。
老師(微笑):看來你是一個細心而善于思考的人啊!(面向大家)其實他們剛才所說的是動詞和形容詞,究竟還有沒有其他的詞語?下面咱們就具體品味一下這首詩的語言。請再讀一遍這首詩,找一下詩中都有哪類詞語。
學生6:名詞、也有動詞、形容詞。
學生7:還有數詞和量詞。
老師:請舉例說明。
學生7:名詞有“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馬”、“游子”,數詞和量詞有“一”、“萬”和“里”。
老師:其他的呢?
學生8:動詞有“橫”、“繞”、“征”、“揮手”。
老師:這些詞都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鐘)
學生9:青山和白水,比較明麗,然而孤蓬、浮云、斑馬給人飄泊不定之感,與游子相照應,但是我卻不明白,既然這樣,為什么還寫那色彩明麗的山水呢?
老師:大家說呢?(學生疑惑)。
老師(引導):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
學生9:他是浪漫主義詩人,是比較樂觀的人。
老師:那麼,這首詩送別詩,有沒有哀傷之意呢?
學生9:沒有。這正表現了李白的豁達與樂觀
老師:所以這首詩雖為送別詩卻感而不傷這就是源于李白的達觀的高貴品格。
老師:那些動詞呢?大家認為哪些更好?
學生:“橫”、“繞”
老師:好在哪里?——(學生疑惑)。
老師(引導):首先要看這兩個動詞前后分別連接的是什么詞。比如說“橫”,前后連結的是名詞,綜合考慮,然后再跟“繞”的運用對比。
學生10:“白水繞東城”, 水是動的,那應該是“繞”把水的動態寫出來了吧。
老師:說得很好,“橫”呢?
學生8:“橫”描繪出了山的靜態。
老師: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學生11:老師,這樣看來,“一”和“萬里”也應綜合考慮了。也就是說在此一別就是萬里,有一種惜別之情,而“斑馬”又增強了這種感情。
老師:對。大家的發言很精彩。著首詩在同學們的積極探討下越來越清晰了,所以我們通過品味詩歌語言,就能夠了解詩人,就能與他們進行時空對話。其實這里所說的名詞就是詩歌中所說的意象,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意象語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經體會到,它首先是客觀物象,其次還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實還有一類語言叫做情感語言,如“鴻雁不堪愁里聽”、“萬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還有常出現的獨“斷人腸”等,就直接蘊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詞,如動詞、形容詞、數詞等,我們就稱他為特定詞語。鑒賞詩歌時,我們都應該認真品味。
客觀物象
意象語言
寄予情感
情感語言 如:其他詩歌中的“愁”、
點撥與展示 :思想情感 “悲”、“獨”等。
動詞,如:這里的“繞”、“橫”。
特定詞語 數量詞,如:“一”、“萬里”。
形容詞,如:蕭蕭
老師:那么,這首詩的表現手法能否體會出來?
學生7:用了較多的意象,應是借景抒情吧。
老師:對,那么誰能夠從表現手法思想情感上對這首詩總結一下呢?
學生2:這首詩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老師(點拔):借什么景呢?也應具體說出來。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馬”表達了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然而詩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麗給人以感而不傷之意,表現出李白的達觀的高貴品格。
老師:下面就請同學們從品味語言入手去鑒賞下面一首送別詩———《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以表現手法和思想內容為重點。(以下首先學生自己品味,然后學生交流、展示,老師點撥、總結。)
送 友 人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別詩的特色,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②熟背全詩
2.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賞析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詩人送別友人的真摯而復雜的感受,樹立積極向上的正確友情觀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李白這首送別詩的特色
2.把握“孤蓬”這一詩歌傳統意象,掌握重要的表達技藝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1.賞析“橫”和“繞”的表達作用。點撥:如將“橫”字改為“矗”和“屹”有何差異?
“矗”“屹”寫出了山的挺立與高聳,但卻少了雄偉的氣勢。“橫”字寫出了山的橫亙與綿延,寫出了青山橫亙外城北面的雄偉氣勢,突出了山的靜態美。
2.賞析“繞”字的表達作用。點撥:如換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過平,沒有寫出送別地點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繞”字卻寫出了波光鱗鱗的流水緩緩繞過城東潺潺而過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動態美。
3.“青”“白”顏色詞的選用的表達作用?
寫出了色彩明麗的送別環境。
4.總結:
詩人運用工整的對偶句,動靜結合,寫出了送別環境中山雄偉的靜態美和水潺潺流動的動態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雖是別離,卻全不見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反而給人以色彩明麗、節奏明快的感覺。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1.理解“孤蓬”這一意象。
蓬草隨風飛轉,飄泊無根,而離別遠行之人,本如蓬草,離開了家鄉也就如同離開了根,隨著生活遭遇之風而飛轉,前路漫漫而迷惘,更著一“孤”字,憐惜愈甚。此聯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飄泊天涯的深切關懷。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比喻的修辭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隨風飄浮,好像友人即將遠離,行蹤不定,任意西東;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離開大地,好像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形象地表現了依依惜別之情。
2.詩人表現這種感情的手法是怎樣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寫了一幅離別的畫面,表達了對友人的留戀之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本詩結尾有什么特色?
以場景作結,襯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馬,離群的馬。詩人離別之情卻不明說,卻以寫馬襯托。連馬兒臨別之時也不禁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3.評價詩人送別詩的情感基調。
新穎別致,不落窠臼。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明麗。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而又豁達樂觀。
4.板書設計:
動靜結合 有聲有色 以景襯情 情景交融
送 友 人 篇4
近幾年的中考看,文言文閱讀在考試中所占比例有所調整,以常用詞、翻譯和應用為考查重點。以下這篇古詩文閱讀理解:送友人(含答案解析),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學們的閱讀、鑒賞、寫作能力以及語文綜合素養。
古詩文閱讀理解:送友人[薛 濤]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答題。(8分)
送友人
薛 濤
水國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
離夢杳如關塞長。
(1)詩歌一、二句寫景,請具體描繪這幅圖景,并概括作者所表達的情感。(4分)
答:
(2)有人評價這首《送友人》“短幅中有無限蘊藉,藏無數曲折”,請任選詩的第三句或第四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有哪些“曲折”變化。(4分)
答:
答案:
(1)詩人秋夜登山臨水,望見一派蒹葭與山色“共蒼蒼”的景象,月亮射出清冷的寒光,更令人凜然生寒。表達了對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懷戀情緒(或離愁)。
(2)答案示例:第三句:人隔千里,自今夕始,本應是無限傷感和遺憾,但這里卻加“誰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遺憾之意,是一種慰勉的語調。這與前兩句的隱含離傷構成一個轉折,表現出對相思情意的執著。
第四句:“關塞”,大約友人是赴邊去吧,那再見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夢中。不過美夢也不易求得,行人又遠在塞北。“關塞長”使夢魂難以度越,己自不堪,更何況“離夢 杳”,連夢也不做。一句之中含層層曲折,將難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語,相對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
送 友 人 篇5
《送友人》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為李白名篇之一,全詩八句四十字,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舍之情與離情別緒之意。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的《送友人》詩詞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送友人》詩詞閱讀原文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送友人》詩詞閱讀題目6、作者把浮云和友人聯系起來,是因為他們都具有 的特點。2分。
7、加點的“情”在詩中具體指 。2分
《送友人》詩詞閱讀答案
6、行蹤不定,任意東西
7、對游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送友人》詩詞鑒賞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接下去兩句寫情。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說: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說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頸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筆揮灑出分別時的寥闊背景:天邊一片白云飄然而去,一輪紅日正向著地平線徐徐而下。此時此景,更令詩人感到離別的不舍。這兩句“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也對得很工整,切景切題。詩人不僅是寫景,而且還巧妙地用“浮云”來比喻友人:就象天邊的浮云,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誰知道會飄泊到何處呢?無限關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輪西沉的紅日落得徐緩,把最后的光線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離開。而這正是詩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為游子將行未行的戀舊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復雜意緒。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為故人的眷戀之情,亦可理解為對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陽無限好”、“長河落日圓”,但愿友人前路陽光燦爛,諸事圓滿遂心,呼應了“孤蓬萬里征”一句。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末聯借馬鳴之聲猶作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山,流水,紅日,白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畫面中流蕩著無限溫馨的情意,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