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冊伶官傳序
如果說閱讀如同解牛,那么就應該是那位庖丁。
自瀆課文《伶官傳序》,頭緒復雜,史實眾多,在一節課里處理難度很大,必須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翻閱《皰丁解牛》,目光掃過其中的語句:“依乎天理,批大窽,導大卻,因其固然……”我的心忽然一動,我不也應該找準一個進刀的窽卻,才能在復雜的“牛體”中運用自如、游刃有余嗎?
一絲靈感的火花從我心頭閃過……
踏著鈴聲,我走進課堂。
我在《皰丁解牛》的標題下寫了幾個年代:公元908年、912年、926年。提了第一個問題:主人公李存勖在這幾年里,年齡分別是多少歲?
莫名其妙,怎么出這樣怪問題?學生多少有點奇怪,有人臉上露出驚疑之色——我要的正是這個效果。
學生緊張著看書,可有幾個人看著我,書上沒有現成的答案。
我請學生看注釋,再請他們推算。
虛驚一場,原來是一道簡單的小學算術題。結果很快出來了:908年是17歲,912年是21歲,923年是32歲,926年是35歲。
我提出第二個問題:這幾年里,在李身上分別發生了什么事?盡可能用書上的原句來回答。
學生在字句中尋覓,時而低聲交換著意見。氣氛緊張而不乏活潑,熱烈而不失秩序。
一切都在預想當中,我似乎看見那把無形的牛刀正順利地運行。
一學生指出了:17歲時,接受三矢,繼父遺志。我立即讓學生齊聲朗讀:“其后用兵……負而前驅。”鏗鏘的節律中,一位胸懷大志、雄姿英發的年輕統帥形象,清晰地浮現在我們眼前。
結合注釋,又有學生指出:21歲時“系燕父子以組”(滅燕);32歲時“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從受命到立國,經過了整整15年。
這里,我簡單地插說莊宗寵信伶人使朝廷上下離心的情況。讓大家接著找出35歲時發生的事。
一學生完成了任務: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我請一位聲色淳厚的學生,用緩緩的節奏,讀:“及仇讎已滅……何其衰也!”
課堂上一片寂靜。在凝重的氣氛中,我讓學生靜思兩分鐘,想象莊宗君臣凄然相向,淚下如雨的悲慘情景,并和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雄武進行對照比較。
在這無聲的寂靜中,學生心潮翻滾。
我不失時機地把問題引向深入:莊宗滅敵立國,用了15年時間;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這一盛一衰,它的關鍵是什么呢?
水到渠成。學生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盛衰之理,豈非人事哉”的論點就這樣鮮明地擺在了我們面前。
接著,大家毫不費力地找到了呼應論點的結論:“憂勞……亡身。”
課文到這似乎可以結束了。下課的鈴聲快響了。
我要讓課文在高潮做結束,我要在結束前再掀起一個波瀾。
出其不意,我提出了最后一個問題:莊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多年后的宋代中葉,重提這件史實,是為什么呢?
一石擊水,浪花四濺。渙散的心神重新聚攏。短暫的緊張思考,找到了作者行文目的之所在。
我請大家共同來翻譯這個發人深省的句子:“夫禍患……豈獨伶人也哉?”
在深深的感悟和警策中,我下課了。
附板書:
伶官傳序
時間 事件 結論
908年 受命繼志
(17歲) (其后用兵……前驅)
盛 912年 系燕父子以組
(得) (21歲) 憂勞可以興國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盛衰之理 (32歲) (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豈非人事哉
衰 926年 身死國滅
(失) (35歲) (一夫……困之) 逸豫可以亡身
歷史教訓:禍患……也哉
說明:本教學設計一般適用于開公開課,一節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