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教案 4-6
【教學設想及依據】
1、文獻法:指導學生根據預習提示搜集作品寫作時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
積累。
2、誦讀法:要求學生默讀,熟悉小說的故事情節,整體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
并用簡要的語言表述出來。
3、探究法:在邊讀邊議的過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發展與變化,體會人物的
內心活動進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質,個性特征以及社會意義。
4、創新法: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寫作遷移。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1、通過聽讀,了解小說的主要情節
2、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的描寫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語句理解其深刻含義
情 感 目 標:通過對小弗郎士與韓麥爾先生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激發學生高度的
愛國熱情,并激勵學生認真學習,準備將來為祖國的建設作貢獻。
發 展 目 標:學習本文出色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引導學生創新寫作,激發想象力
和發展思維的能力。
【教學資源】中國教育網站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雜志
【教學方略】
教學內容:
1、了解小說的背景
2、領會本文運用語言、心理、動作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3、領會本文所表達出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
4、聯系學生實際進行思想教育,并進行創新寫作
教學重難點:
1、通過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憤的心情,深刻
體會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2、通過聽讀,加深對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學用具:錄音機 投影儀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完成積累
(1)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語言,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尊嚴。學習熱愛民族的語言,就是維護國家的尊嚴,就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篇反映愛國主義題材的作品《最后一課》。題目為什么叫最后一課呢?請同學們跳讀,用課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書:《最后一課》)
(2)課文預習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寫下了這篇小說。這說明本文的體裁是小說,本文寫作背景是怎樣的?-- 學生讀預習提示第一自然段:本文寫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間普發戰爭后發生的事故。(板書:小說)
(3)本文作者是誰?
都德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說家,一生共創了13部長篇小說,兩部回憶錄,一部劇本和四部短篇小說,《最后一課》是都德愛國主義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
(板書作者:都德)
(4)出示投影儀,檢查課前預讀情況
注音:哽( ) 賺( ) 踱( ) 捂( ) 懲罰( )
祈禱( ) 詫異( ) 宛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