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頌》同步練習
第一部分:
1.給形似字注音并組詞。
徒( ) 摶( ) 揉( )
徙( ) 轉( ) 糅( )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圓果摶兮(摶: )
⑵姱而不丑兮(姱: )
⑶廓其無求兮(郭: )
⑷梗其有理兮(梗: )
3.《橘頌》選自 ,作者 ,是我國最早的偉大詩人,開創我國詩歌 風格。
4.翻譯下列詩句。
⑴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⑵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⑶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⑷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5.詩人是從哪些方面贊頌橘樹的?表現了橘樹的什么特性?
6.詩中兩處用了“深固難徙”和“不遷”,這樣重復使用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部分:
竹
鄭燮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在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①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②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哉!
注釋:①勃勃:欲望強烈的樣子。②倏:迅速、極快。
7.理解下列語句的含義。
①胸中勃勃遂有畫意。
②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③意在筆先者,定則也。
8.古畫竹的過程,我們可以聯想到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比喻一個人在做事之前已經有通盤的考慮。它是 。
9.畫家的畫意是由 而產生的,這也說明藝術來源于 。
10.“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理由是: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
11、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在后面括號中分別打上“√”或“×”。
a、作者認為:畫竹有三個階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作者情感的體現,是作者對生活原型的提煉與改造。( )
b.文中“總之”一詞有總結上文的作用,它表明:“意在筆先者……化機也”是對上文內容的總結,并作結論上的深化。( )
c、“獨畫云乎哉”是反問句,作者卻用上了感嘆句,其主要作用是增強反問色彩(否定含義),使表意更深刻、更讓人深思。( )
d.“獨畫云乎哉”一句用在結尾的作用有:⑴表明作者的見解并非只停留在畫竹上;⑵留下思考的余地,引起讀者思考。( )
12.晶析“意在筆先者,定則也”一句,根據你的理解與感悟,自擬出一道題目(可聯系個人生活實際),并作出解答或提示。
題目:
解答或提示:
第三部分:
13.你讀過一些課外名著,請按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2005年安徽省課改區試題)
(1)《水滸》中敘述了好漢 “大鬧野豬林”的故事。
(2)《西游記》主要記敘唐僧師徒四人戰勝各路妖魔鬼怪 的故事。
(3)《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是英國作家 。
14.語言運用。(2005年莆田課改區試題)
(1)讀下面一則幽默,按要求作答。
難以從命
一位女生坐在座位上,嘴里拼命地嚼著口香糖,腳卻伸到課桌旁的通道里,被老師發現了。“瑪麗!”老師嚴厲地大聲叫她。“老師,什么事?”這位女生問。老師正色道:“把口香糖從嘴里吐出來,把你的腳放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