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教案 5-7
教學要點
1、 利用錄音手段,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意境,把握課文的主旨。
2、 誦讀、釋詞、譯句相結合,初步學習利用關鍵詞語分析課文結構、輔助背誦的方法。
3、 了解作者的生平與創作,介紹駢體文的基本特點。
教學過程
1、 板書:吳均的《山中雜詩》,注明“選自初二語文課本”。 內容:《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2、 提問:引導學生讀一遍后:你能運用第一單元所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寫了什么?(明確:寫“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種景物)
3、 提問: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明確:吳均(南朝)(板書),可見這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 引入: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 讀解課文
一讀:明確讀音和句讀
欣賞:播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仔細聽課文,在書上記下讀音、句讀。
導引:了解學生是否有還不明白的讀音、句讀?
(學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縹碧、急湍、軒邈、泠泠、鳶飛戾天(板書備用))
朗讀:學生全文朗讀。(注意其生字新詞的讀音、句式停頓的處理)
點評:側重在句讀方面。適當點評學生的情感處理:強調:向上的那種“勁”。
二讀:關鍵詞語釋義并譯句
朗讀:出聲散讀課文;請學生圈出不好解釋的詞句,準備提問。
導引:對照注釋,是否都能解釋?有什么覺得不好解釋和翻譯的?
討論:在學生發問時,視情況作分別處理:
一般詞語可互答解決;
涉及下列板書中的重點詞句,板書待用,同時依然互答解決;
學生無人發言時:指定下列板書中的關鍵詞,點名回答。
注意:以下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不提不講)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任憑(船兒)往東還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負勢競上,互相軒藐;== ……,仿佛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三讀:理清課文結構
朗讀:采用個別朗讀方法,其他同學考慮:文中哪句話概括了課文描寫的山水的特征?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