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教案(精選19篇)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讀出本文生動形象、優美傳神而富于意蘊的特點。
2、調動豐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寫的層次、藝術處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賞讀基礎上熟誦全文
【教學難點】寓情于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們要有仁智之人的修養,就要會醉于山水。好,就讓我們跟隨散文家吳均,讓他帶我們到富春江那奇山異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吳均何許人也?南北朝時南朝文學家、詩人。其文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文書札見長,表現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稱為“吳均體”。本文是一篇駢體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學過程
(一)讀其文,疏其義
1、對于這樣出色的寫景美文,需要我們好好品讀吟誦,一起來讀一遍,讀時一定要以“樂山水”之心去讀,節奏要隨情景而易。要讀其文,感其美,匯其情。
2、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疏通文意,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
(學生分組活動)
請三個同學來翻譯一下,一人一段。
老師在屏幕上打出了課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詞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從富陽到銅廬一段沿途百里的無數景物,請同學們用波浪線將文中的景物劃出來。
(學生回答:風煙、天山、水流、小舟、游魚、細石、急湍、孟浪、夾岸、寒樹、清泉、小鳥、鳴蟬、哀猿、橫柯、疏條)
(三)體情品意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間的感情是怎樣的呢?思考半分鐘后,開通我們的“自由論壇”。
(學生討論)
整理學生發言得:本文抒寫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發了作者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你是從文中哪一句話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隱逸、鄙視世俗官場的思想感情的?(學生可結合“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自由探討在當時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會,避世退隱的積極性及消極性。)
(四)探尋藝術的魔棒
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我們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語言功底,他還采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寫就了這篇至文?
總結學生的發言得:
1、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首段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起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 和”“奇山”兩方面,圍繞“獨絕”二字生發和描摹。
2、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
3、詳略處理適宜,動靜結合搖曳多姿。詳寫“山”,略寫“水”。寫山水動靜結合而又有變化。寫“水”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詳寫動態略寫靜態。
4、善于多角度寫景,從視覺和聽覺方面激發人們的感受。
①聽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泉水泠泠,鳥鳴成韻,蟬聲不斷,猿嘯無絕,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曲,繪聲繪色,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視覺: a、“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作者不僅為我們描繪出在“天”這個壯闊背景上寫了一幅天清氣朗,明快秀麗的景色。 b、“從流飄蕩,任意東四”,既寫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轉的特色,也表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閑適心情。c:“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擬人的手法,把靜止的山寫活了,賦予了它們以生命和動感……)
5、描寫、記敘、抒情和結尾的議論渾然一體,這里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
6、運用了大量的對偶句,讀來瑯瑯上口;用詞精當優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洶涌,用“競”“爭”形容山峰相互依侍,爭相向上崛起的形狀,用擬人化手法,把靜態的山寫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寫景,描寫富春江之美,在如許美景中自然產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隱逸情懷。
(五)小結本文
讀《與朱元思書》,猶如賞一幅山水寫意的圖畫,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 讀《與朱元思書》,如同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使用辭藻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2
教學要點
1、 利用錄音手段,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意境,把握課文的主旨。
2、 誦讀、釋詞、譯句相結合,初步學習利用關鍵詞語分析課文結構、輔助背誦的方法。
3、 了解作者的生平與創作,介紹駢體文的基本特點。
教學過程
1、 板書:吳均的《山中雜詩》,注明“選自初二語文課本”。 內容:《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2、 提問:引導學生讀一遍后:你能運用第一單元所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寫了什么?(明確:寫“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種景物)
3、 提問: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明確:吳均(南朝)(板書),可見這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 引入: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 讀解課文
一讀:明確讀音和句讀
欣賞:播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仔細聽課文,在書上記下讀音、句讀。
導引:了解學生是否有還不明白的讀音、句讀?
(學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縹碧、急湍、軒邈、泠泠、鳶飛戾天(板書備用))
朗讀:學生全文朗讀。(注意其生字新詞的讀音、句式停頓的處理)
點評:側重在句讀方面。適當點評學生的情感處理:強調:向上的那種“勁”。
二讀:關鍵詞語釋義并譯句
朗讀:出聲散讀課文;請學生圈出不好解釋的詞句,準備提問。
導引:對照注釋,是否都能解釋?有什么覺得不好解釋和翻譯的?
討論:在學生發問時,視情況作分別處理:
一般詞語可互答解決;
涉及下列板書中的重點詞句,板書待用,同時依然互答解決;
學生無人發言時:指定下列板書中的關鍵詞,點名回答。
注意:以下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不提不講)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任憑(船兒)往東還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負勢競上,互相軒藐;== ……,仿佛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三讀:理清課文結構
朗讀:采用個別朗讀方法,其他同學考慮:文中哪句話概括了課文描寫的山水的特征?為什么?
討論: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征?為什么?
(請1—2個學生(水平稍差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圓其說,語言完整)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圍繞著這兩個字在做文章)
討論: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
(請2—3個學生(水平較好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書上的關鍵詞句,教師注意肯定、補充)
小結: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利用板書,順水推舟,明確
景 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樹,軒藐成峰)
“聽” (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四讀:明辨課文的主旨
朗讀:全體朗讀課文,建議學生利用板書內容嘗試背誦。
討論:讀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
(放開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練的詞、短語概括;回答人數不少于5人。適當板書待用)
小結:引導學生回顧作者所選之景、繪景語言等內容后明確:
志——無拘無束、任性自得 (負勢爭高,息心忘反)
備用:關于吳均的生平介紹:
梁武帝曾經斥責吳均:“吳均不均”,活畫出他的個性。不僅越職私撰歷史,而且偏實錄梁武帝的痛處。文如其人,雖用當時盛行的駢體,但卻別具一格,駢中帶散,一任性氣,自成一體,謂之曰:“吳均體”。
總之,從生平可見:雖亟思奮發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
五讀:體會寫作特色
朗讀:全體朗讀、嘗試背誦
提問:讀到現在,你覺得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放開回答。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句式“兩兩相對”的特點及其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發“高一補充閱讀材料(3)”,要求課后自己閱讀《論駢文之所長》一文。
作業安排
全文朗讀、背誦默寫
以《給朱元思的一封信》為題,用現代書信的格式重寫課文。
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
【教學目標】 1、讀出本文生動形象、優美傳神而富于意蘊的特點。 2、調動豐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寫的層次、藝術處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重點】賞讀基礎上熟誦全文 【難點】寓情于景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們要有仁智之人的修養,就要會醉于山水。好,就讓我們跟隨散文家吳均,讓他帶我們到富春江那奇山異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吳均何許人也?南北朝時南朝文學家、詩人。其文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文書札見長,表現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稱為“吳均體”。本文是一篇駢體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學過程 (一)讀其文,疏其義 1、對于這樣出色的寫景美文,需要我們好好品讀吟誦,一起來讀一遍,讀時一定要以“樂山水”之心去讀,節奏要隨情景而易。要讀其文,感其美,匯其情。 2、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疏通文意,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 (學生分組活動) 請三個同學來翻譯一下,一人一段。 老師在屏幕上打出了課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詞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從富陽到銅廬一段沿途百里的無數景物,請同學們用波浪線將文中的景物劃出來。 (學生回答:風煙、天山、水流、小舟、游魚、細石、急湍、孟浪、夾岸、寒樹、清泉、小鳥、鳴蟬、哀猿、橫柯、疏條) (三)體情品意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間的感情是怎樣的呢?思考半分鐘后,開通我們的“自由論壇”。 (學生討論) 整理學生發言得:本文抒寫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發了作者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你是從文中哪一句話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隱逸、鄙視世俗官場的思想感情的?(學生可結合“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自由探討在當時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會,避世退隱的積極性及消極性。) (四)探尋藝術的魔棒 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我們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語言功底,他還采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寫就了這篇至文? 總結學生的發言得: 1、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首段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起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 和”“奇山”兩方面,圍繞“獨絕”二字生發和描摹。 2、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 3、詳略處理適宜,動靜結合搖曳多姿。詳寫“山”,略寫“水”。寫山水動靜結合而又有變化。寫“水”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詳寫動態略寫靜態。 4、善于多角度寫景,從視覺和聽覺方面激發人們的感受。 ①、聽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泉水泠泠,鳥鳴成韻,蟬聲不斷,猿嘯無絕,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曲,繪聲繪色,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視覺: a、“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作者不僅為我們描繪出在“天”這個壯闊背景上寫了一幅天清氣朗,明快秀麗的景色。 b、“從流飄蕩,任意東四”,既寫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轉的特色,也表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閑適心情。c:“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擬人的手法,把靜止的山寫活了,賦予了它們以生命和動感……) 5、描寫、記敘、抒情和結尾的議論渾然一體,這里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 6、運用了大量的對偶句,讀來瑯瑯上口;用詞精當優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洶涌,用“競”“爭”形容山峰相互依侍,爭相向上崛起的形狀,用擬人化手法,把靜態的山寫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寫景,描寫富春江之美,在如許美景中自然產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隱逸情懷。 (五)小結本文 讀《與朱元思書》,猶如賞一幅山水寫意的圖畫,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 讀《與朱元思書》,如同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使用辭藻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學習本課的文體知識及重點文言詞語,學習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審美能力,積累名篇,提高語文素養。
2、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全文和識記重點詞語含義,疏通文章表層意思;通過具體的情境活動,理解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向往自然、厭棄塵俗的情感及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奇美河山的熱愛。
教學重點:
1、 通過講解重點文言詞語疏通文意。
2、 抓住景物特征寫景。
教學難點:寫景的多種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探究法 情境教學法 品析研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教學時間:2課時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藝文類聚》。《藝文類聚》是歐陽修、令狐德等十余人奉唐高祖詔令所編撰。自武德五年至武德七年,歷時三年始編成,其中引用書籍達1431種,經史子集皆有輯錄。
《與朱元思書》是南北朝時梁代文學家吳均在旅游途中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介紹沿途所見美景。現在看到的已不是當時完整的信件,但就其內容和結構來看都有相對的完整性,所以歷來被當作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閱讀欣賞。這篇山水小品雖僅114個字,卻短小雋永而又層次井然,以四言句式為主,多用駢句,駢散相間,韻律感很強。全文融情于景,于駢麗中透出清新之氣。
對于學生來講,理解作者融于景中的對自然的熱愛、向往并非難事,然而要準確、全面把握文章主旨則要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吳均生活的南北朝時期政治黑暗,社會混亂,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士影響的人士便遁跡山林,避世隱居。吳均一生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時,他因私撰《齊春秋》,武帝惡其實錄,焚其稿并免其職。他在《與顧章書》中就曾表明自己辭官引退后到石門隱居的想法。所以,為了讓學生能全面把握作者含蓄表露的厭棄塵俗的情緒及避世退隱的高潔情趣,我們在解讀文本之前必須先解讀作者,解讀時代。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3
2102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結合注釋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理清文章結構,通過理解和分析,欣賞富春江上奇特秀麗的景色。
3.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教學重點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兩句。
教學方法 :讀、研討。
教學手段 :小黑板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寫過信吧?那么大家寫信有沒有題目呢?
今天我告訴大家一種比較簡單的書信題目“與……書”(板書),意思就是“給……的信”。比如我給張三寫信,題目就可以是“與張三書”。從前有一個叫吳均的人游歷了奇特秀麗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給好友朱元思寫了封信“與朱元思書”(補充板書)。下面就請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趕快讀一下友人給你寫的信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
2.指定一生讀課文,其他同學糾錯。明確讀音和句讀。
3.全體齊誦。
這封信寫得美不美?和你平時收到的信有沒有不同?(生答)
師 :這封書信和一般書信不同,沒有問候的套語和日常事務的敘述,是一篇由清詞麗句構成的寫景小品文。
4.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下面由老師給大家范讀一下。“風煙俱凈......天下獨絕。”
點撥:開頭兩句,應當顯得特別大氣,眼界非常宏觀;中間兩句,要顯得特別自在;而“自富陽到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應當帶著欣賞的態度,非常陶醉。
5.小組為單位參照課下注釋翻譯。一位同學起來翻譯,老師訂正。
三、分析賞析課文
我們再來誦讀,這次大家要扮演吳均的角色,在腦中想象一下。天空中萬里無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顏色。我吳均坐在船上,跟隨流水飄蕩,任憑它把我帶向東帶向西。從富陽到桐廬這一百來里,全是奇山異水,天下獨一無二……(全體齊背第一段)
1.結構分析:總分
第一段總寫富春江的特點,同學們用八個字概括“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別來寫的水和山。
2.提出問題: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異在哪?
a.先賞析異水
水的特點:清、急。
原文對應的詩句是什么?(生答)
運用了什么修辭?夸張、比喻。表現手法?直接描寫、間接描寫、動靜結合。
當堂背誦第二段。生齊背或讀。
b.再賞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靜態的山寫活了,充滿生機與活力。
聽——泉水、鳥、蟬、猿之聲。
天籟之音,和諧悅耳。它們發出聲音,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作者是懷著一種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贊美之情來寫的。
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了解到這些,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為了功名利祿而極力攀高的人,他們看到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熱衷功名利祿的心。籌劃世俗事物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這正是作者的感慨。
到這里似乎應該結束了,但有沒有結束?
接著看——山之色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找一位學生翻譯。
四、明辨文章主旨
讀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
(生討論回答,師點撥指導)
五、小結
根據板書回顧課堂內容,引導學生嘗試背誦。
六、作業
背誦全文。
用現代文介紹“從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板書設計:
與朱元思書
總: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分: 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夸張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張、比喻
奇山——看——形
聽——音(泉水、鳥、蟬、猿)
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看——色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4
《與朱元思書》最經典處在于,作者描寫景物生動,形象,作者把富春江兩岸如詩如畫的美景準確描摩出來了,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與朱元思書》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與朱元思書》教案教學目的:1.熟讀課文,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句。
2.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本文的寫景文字,賞析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理解文中的難詞、句,掌握寫景文字內容。
教學難點:1.對景物的感悟。
2.本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
教具: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祖國名山大川很多,旅游黃金周時,若想乘船賞山水之景,你準備去哪里呢?
(學生自由回答:長江三峽、桂林漓江,……)
還有一個好去處,山水景色也很美。
(用投影儀,投影出:
這個去處就是錢塘江上游的一段,叫富春江。現在讓我們隨著吳均到那里去游覽一番。
(板書作者,課題)
二、釋題:
學生解釋:“與……書”是什么意思?
教師補充:既是信又不符合信體的原因。(語言要簡潔)
三、檢查預習效果:
(重點查文言字詞、句等內容的理解)
學生之間互動:
1. 預習時,你遇到了什么障礙?請你提出來,讓我們大家來幫你解決。
(學生提出自己的疑難字句,由其它同學解決)
2. 一個同學自己設計一個問題,自己指名讓另一個同學來回答,看是否能難住對方。
教師小結。
四、初步感知課文:
1. 放錄音,先欣賞課文。
(學生閉目聆聽,初步感知、體會課文的優美寫景)
2. 這一江段山水之美,文中,作者用了八個字進行了高度概括,是哪八個字呢?
(學生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
(教師指名回答,同時明確,且板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3. 教師進一步提問:文中寫水,體現了水什么特點?
(學生概括,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明確后板書:清澈、急猛)
聯系——(四人一組討論后回答:(1)《小石潭記》是如何寫水清的?
(2)《三峽》是如何寫水急的?
(每組可以寫在題板上,看哪一組寫的準確又快)
4. 再分組討論(仍四人一組):文中又是如何寫山的呢?具體都寫了什么內容?又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或各寫出了景物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后,讓一組中的一個代表來回答。
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明確后板書:
樹——競上、爭、直指
泉水:
鳥:
猿:
5. 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作者有什么感悟?
(學生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
明確后,教師板書: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然后要求學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五、進一步感知課文:
1.(品味語言)
教師提問:你認為作者什么地方寫得最好?簡要說明你自己的理由。
(給學生留思考余地,然后回答,過后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3. 設計情境(一)
(一學生扮演朱元思,一學生扮演吳均。)
情境:朱元思接到吳均的信后,來到此地,吳均作為導游,兩人一同乘船,邊走,邊看,邊介紹。
(學生準備2分鐘)
(注意:學生表演時,重在表現人物在船上的神態、動作等)
4. 設計情境(二)
現在,全國興起旅游熱。“五一”或“十一”黃金周前,為了把這個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麗的景點推介出去,富春江旅游開發公司決定派一些推介員,到各地作宣傳。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員,該如何作宣傳,才能把外地的游客吸引過去旅游呢?
(學生準備5分鐘)
(讓大家推薦二至三名同學到前面作宣傳介紹,同時,可以播放風光片作背景)
(都介紹完之后,由大家進行評判。注意:不合格的可要被炒魷魚的。)
六、總結:
祖國如此美麗,請熱愛她吧!請欣賞她吧!
七、作業:
寫一篇游記,記自己的一次旅游活動。
《與朱元思書》反思優點
1、《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所以對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做到:讀懂文本并能順暢地朗讀以至成誦。對于朗讀的指導,首先在預習之前,教師將文章給學生范讀了一遍,要求學生標注字詞的讀音及朗讀停頓,然后要求他們回去要將課文讀熟。“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要學生將課文讀熟,并按照一定的節奏來讀,那么大體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課時,在講課文的過程中,也要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反復地讀,且速度宜慢,因為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還要注意停頓,包括句中停頓及段落間的停頓,尤其是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這樣會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于將文字所描繪的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
2、《與朱元思書》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較少見的一篇“駢體文”,在教學中,教師能通過范讀、領讀、速讀讓學生感受“駢體文”的特點──四六句、對偶,并讓學生自我總結,教師加以補充,使學生能對駢體文有一個簡單的了解。
3、在這篇文中的教學中,教師嘗試運用了“望畫說文”、“望文說文”的方式,引導學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內容,挖掘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再一次領略了富春江的美。
4、這篇文章的難點是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物者,窺谷望反”兩句的理解。教師考慮到學生以現在的生活閱歷很難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講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覺有些膚淺,所以教學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礎上,介紹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個人經歷,然后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說說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最后再作以總結。
5、為拓展學生思路,教師讓學生把作者換成自己,提出問題:假如是你去富春江游玩,請你寫封信或打個電話告訴自己的朋友富春江的壯麗美景。這一問題的延展,不僅要求學生對富春江的美麗景色要進行想象性擴寫表述,還要求他們運用到信件格式或口語交際的知識。這對他們綜合性知識的擴展進行了訓練。
缺點:
結合新課堂改革的要求和中學文科組的課題要求,我個人認為在一些小環節上還存在以下不足:
1、結合文章體裁,教師引導學生朗讀應從情感上再下功夫,不僅要注意語速,讀出節奏,更要讀出感情,讀出景色的優美,讀出作者對景色的喜愛之情和學生對景色的喜愛。
2、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應加強,可在詞語的解釋上適當增加
總之,難度既要讓部分學生能夠直接從課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讓學有余力的同學能夠引導其他同學對課文注釋中沒有的知識點進行合作探究解決。這既兼顧了中差生,又照顧了優生。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5
一、導入 新課
以李白詩《朝發白帝城》導入 。
這首詩寫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們欣賞一下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看著富春江水是怎樣的流速,周圍的山又是怎樣的?
二、介紹作者和背景
1.作者簡介。
吳均,字叔庠(xiáng)吳興教鄣(今浙江省安吉縣)人,南北朝時梁代的文學家。他的詩文多描寫山水景物,風格清新,在當時文壇上產生過較大影響,人們把他的寫作風格稱為“吳均體”。
2.背景。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現在看到的已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本文見于《藝術類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的秀美風光,歷來被人們當做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閱讀欣賞。“與”:給,“書”:信。
三、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配樂)
2.學生朗讀、誦讀課文。
3.學習課文中重點詞語。
韻、柯、飄蕩、縹碧、負勢、軒邈、泠泠、相鳴、戾天、息心、經綸、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4.結合注釋,請學生口譯全文。
譯文略。
四、閱讀分析
1.欣賞學習第1段。
全班同學齊讀第1段,然后讓同學歸納這段段意:總寫富陽到桐廬間的山水之美。
特點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登舟縱目的總體感受是:“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應掌握哪些重點詞。
俱凈:都清散盡凈。
風煙:指煙霧。
共色:同樣的顏色。
從流飄蕩:(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
獨絕:獨一無二。
2.學習體會第2段。
(1)教師提問:本段寫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點?(組織學生討論)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話體現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3)哪句話體現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勵同學們大膽想像,通過而讀,把課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同學們都動手畫,把畫得最好的選出來,當場表揚,并用電腦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賞。)
第2沒寫了水的異,那么山的奇又表現在哪里呢?我們學習第3段,看這一段是通過什么手法表現的?
大家齊聲誦讀,然后男同學讀一遍,女同學讀一遍,看誰讀得最好?
這一段通過什么筆法把山寫得充滿活力呢?調動了什么感覺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賦予靜靜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變得座座生龍活虎。“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的山相互爭高比遠,直上云霄,充滿積極向上的活力。這是對山的遠觀,而走進群山,那里的美景則是:泉石沖激著石頭,發出清脆的響聲,美麗的鳥兒交相鳴叫,婉轉動聽而且韻味十足;再加上蟬聲此起彼伏,猿聲百叫不絕,這里簡直成了音樂的海洋。
調動的感覺器官是:視覺、聽覺。
面對如此勝景,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呢?
答:作者認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祿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會熄滅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處理軍政要務的官員,見此奇山異水也會流連忘返。這既鮮明地表現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幽靜安閑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對富春江的奇山異水的傾慕贊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寫景上來,主要突出此處山高林密,草木蔥蘢茂盛。
3.本文的層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總后分。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接著,在進行具體描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
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外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以概括為一靜一動,而動靜變化的交替描寫,既可以使我們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態,也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接著寫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
4.你覺得生動地描寫表現在哪里?(論討后回答)
本文描寫十分出色,關鍵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選用了形象的語言:“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僅八個字就描寫了風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塵不染、一視萬里的富春江環境。以“凈”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這樣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該何等舒暢!
寫異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出江水的明凈澄澈。寫奇山:“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五成峰。”這里寫出了山“色”青蔥,寫出了山“勢”高聳,更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
5.本文的語言特色怎樣?
本文就是用驕體寫成的。大多是詞句整齊對偶的文體。
通過誦讀,發揮自己的想像,畫一幅畫,突出“奇山”的特點。選優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請學生歸納本文中心。
本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自富陽到桐廬一段的富春江風光。作者從“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描寫秀麗的山川景物,描繪得生動逼真,使人讀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間。
五、總結擴展
本節課從層次結構、語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陽至桐廬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總分的寫作手法及形象描繪,以及驕文等寫法。
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請做以下練習。 (按要求摘錄語句,略)
六、布置作業
1.本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景的?(先總后分)
2.本文兼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景,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
提示:本文通過視覺寫出了山“勢”高聳(“軒邈”、“成峰”);也寫出了山“色”青蔥。
這就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然后通過聽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這些都展現了大自然的和諧美。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寫景,給人以大自然和諧天成的感覺,賦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3.作者用“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寫山,參照你乘船或坐車時觀景的體驗,說說這樣寫好在哪里。
提示:這樣寫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山”寫活了,顯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6
一、導入 新課
以李白詩《朝發白帝城》導入 。
這首詩寫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們欣賞一下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看著富春江水是怎樣的流速,周圍的山又是怎樣的?
二、介紹作者和背景
1.作者簡介。
吳均,字叔庠(xiáng)吳興教鄣(今浙江省安吉縣)人,南北朝時梁代的文學家。他的詩文多描寫山水景物,風格清新,在當時文壇上產生過較大影響,人們把他的寫作風格稱為“吳均體”。
2.背景。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現在看到的已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本文見于《藝術類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的秀美風光,歷來被人們當做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閱讀欣賞。“與”:給,“書”:信。
三、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配樂)
2.學生朗讀、誦讀課文。
3.學習課文中重點詞語。
韻、柯、飄蕩、縹碧、負勢、軒邈、泠泠、相鳴、戾天、息心、經綸、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4.結合注釋,請學生口譯全文。
譯文略。
四、閱讀分析
1.欣賞學習第1段。
全班同學齊讀第1段,然后讓同學歸納這段段意:總寫富陽到桐廬間的山水之美。
特點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登舟縱目的總體感受是:“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應掌握哪些重點詞。
俱凈:都清散盡凈。
風煙:指煙霧。
共色:同樣的顏色。
從流飄蕩:(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
獨絕:獨一無二。
2.學習體會第2段。
(1)教師提問:本段寫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點?(組織學生討論)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話體現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3)哪句話體現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勵同學們大膽想像,通過而讀,把課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同學們都動手畫,把畫得最好的選出來,當場表揚,并用電腦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賞。)
第2沒寫了水的異,那么山的奇又表現在哪里呢?我們學習第3段,看這一段是通過什么手法表現的?
大家齊聲誦讀,然后男同學讀一遍,女同學讀一遍,看誰讀得最好?
這一段通過什么筆法把山寫得充滿活力呢?調動了什么感覺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賦予靜靜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變得座座生龍活虎。“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的山相互爭高比遠,直上云霄,充滿積極向上的活力。這是對山的遠觀,而走進群山,那里的美景則是:泉石沖激著石頭,發出清脆的響聲,美麗的鳥兒交相鳴叫,婉轉動聽而且韻味十足;再加上蟬聲此起彼伏,猿聲百叫不絕,這里簡直成了音樂的海洋。
調動的感覺器官是:視覺、聽覺。
面對如此勝景,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呢?
答:作者認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祿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會熄滅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處理軍政要務的官員,見此奇山異水也會流連忘返。這既鮮明地表現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幽靜安閑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對富春江的奇山異水的傾慕贊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寫景上來,主要突出此處山高林密,草木蔥蘢茂盛。
3.本文的層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總后分。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接著,在進行具體描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
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外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以概括為一靜一動,而動靜變化的交替描寫,既可以使我們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態,也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接著寫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
4.你覺得生動地描寫表現在哪里?(論討后回答)
本文描寫十分出色,關鍵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選用了形象的語言:“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僅八個字就描寫了風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塵不染、一視萬里的富春江環境。以“凈”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這樣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該何等舒暢!
寫異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出江水的明凈澄澈。寫奇山:“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五成峰。”這里寫出了山“色”青蔥,寫出了山“勢”高聳,更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
5.本文的語言特色怎樣?
本文就是用驕體寫成的。大多是詞句整齊對偶的文體。
通過誦讀,發揮自己的想像,畫一幅畫,突出“奇山”的特點。選優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請學生歸納本文中心。
本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自富陽到桐廬一段的富春江風光。作者從“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描寫秀麗的山川景物,描繪得生動逼真,使人讀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間。
五、總結擴展
本節課從層次結構、語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陽至桐廬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總分的寫作手法及形象描繪,以及驕文等寫法。
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請做以下練習。 (按要求摘錄語句,略)
六、布置作業
1.本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景的?(先總后分)
2.本文兼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景,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
提示:本文通過視覺寫出了山“勢”高聳(“軒邈”、“成峰”);也寫出了山“色”青蔥。
這就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然后通過聽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這些都展現了大自然的和諧美。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寫景,給人以大自然和諧天成的感覺,賦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3.作者用“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寫山,參照你乘船或坐車時觀景的體驗,說說這樣寫好在哪里。
提示:這樣寫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山”寫活了,顯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7
師:請一位同學把課題寫在黑板上。(生紛紛舉手)
師:我找一位沒有舉手的。(指一位同學)就是你吧。你為什么沒有舉手?
生:我字寫得不好。
師:沒關系。沒有誰不練習就把字寫好的。練習練習吧。
(生上臺板書)
師:字寫得蠻可以嘛,雖然不能說漂亮,但是筆順都對,間架結構都合理。要努力,大膽些, 敢于表現,才有成功。
(生欲回去)
師:先不要走。當老師沒有當完呢,給大家解釋一下課題呀。
生:和......朱元思寫信。
師:“與”有“和”的意思,但這里應解釋為“給”;“書”解釋得很好,在這時是名詞,“信”的意思。
生:給朱元思的信。
師:非常棒!你再看看書,會知道,這篇文章還有一個名字。
生:《與宋元思書》。
師:到底是“朱元思”還是“宋元思”,已經無從查考,大概過去刻板印刷的時候,刻寫不清楚,讓讀者“朱”“宋”難辨認。
師:這是一篇駢體文。
師:再請一位同學當一當小老師,給大家范讀一遍課文。
(生紛紛舉手。指定一生來讀,由同學來糾錯)
師:這封信美不美!下面我們齊聲把全文朗讀一遍。(生齊讀)
師:通過大家的讀,我也似乎看到了吳均書信中描繪的那既秀麗、又壯美的景色。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計算的話,那么,朗讀帶給人的美的享受應該占到七分。剛才大家的朗讀就是如此。
師:聽老師給大家示范一下。“風煙俱凈......天下獨絕。”開頭兩句,應當顯得特別大氣,眼界非常宏觀;中間兩句,要顯得特別自在;而“自富陽到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應當帶著欣賞的態度,非常陶醉。來跟老師一齊讀。
師:看看,老師是沒有看書,背誦的,哪位同學也來試試?
(一分鐘后有同學舉的和。老師示意他背誦)
師:全體齊背。(生瑯瑯而背。而后同學翻譯,師訂正)
師:我們再來誦讀。在我們的大腦中,要想像,天空中萬里無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顏色。我吳均坐在船上,跟隨流水飄蕩,隨著水流任憑它把我帶向東帶向西。從富陽到桐廬這一百來里呀,全是奇山異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我吳均真是看不夠。(情不自禁唱起來)船兒喲,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讓我把這美麗的富春江看個夠......(課堂里響起熱烈的掌聲,還有笑聲。)
(教師示范背誦,學生背誦)
師:這是總寫,還是分寫?
生:是總寫。
師:總寫富春江的什么特色?課文中有四個字可以具體概括。注意具體概括。
生:是“奇山異水”。
師:或者叫“山奇水異”。那么,接下來應該分別來寫,山之奇,水之異。往下看,從哪里到哪里,分別寫的什么 。
生:從“水皆縹碧”到“猛浪若奔”寫的是“異水”。從“夾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寫的是“奇山”。
師:我們再一同來背誦,先背誦“異水“部分。(師生齊背)
師:寫了哪幾方面?
生:先寫水色和水深,然后寫水清,再寫水急。
師:很好,總結還非常簡練,都是用”水怎么樣“來概括,很精彩!只是有個問題,文章有沒有直接寫水深?“千丈見底”是不是寫水深?
生1:是!
生2:不是!是寫水清!“千丈”是寫水深,可是“千丈見底”就是寫水清了。
師:即使千丈深,仍然能夠見到底。對嗎?總起來,是寫三方面,水色、水清、水急。
師:再背誦,背出情感來。“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帶著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賞的態度,來誦讀,要有點悠然,讀得稍細。“爭湍甚箭,猛浪若奔”,要繪聲繪色,讀得粗重、渾厚。
(生齊讀背)
師:“甚箭”,“若奔”,分別是什么意思?
生:“甚箭”,是甚于箭,比箭還快速。“若奔”,像奔馬一樣。
師:“于”字在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夸張和比喻。
師:大家看看以上寫異水的三個句子,前兩句和最后一句,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前兩句是直接描寫,最后一句是間接描寫。
師:還有嗎?比方:“動態”與......
生:前兩句是靜態描寫,最后一句是動態描寫。
師:動靜兩兩結合,直接間接描寫兩兩結合,所以,才如此美妙。再誦讀。(課堂又響起瑯瑯的書聲)
師:再讀奇山。(生讀)
師:還是先把它背誦下來。這是寫山的,要背誦出氣勢來。
師:大家知道,山是靜態的,生長時也是默默的,可是,這里24個字,就寫出了夾岸高山昂揚的生命力。這種寫法,叫什么?
生1:以動寫靜。
生2:化靜為動。
師:很好。再考慮,這一段是從視覺,還是從聽覺來寫的?
生:是從視覺上寫的。
師 :我們接下來再往下讀,看看通過什么來寫山。
生:是通過泉水來寫山的。
師:是嗎?我們一起來讀背。從“泉水激石”到“猿則百叫無絕”。
(師生一同朗讀、背誦)
師:這里寫 了哪幾種景物?
生:泉水、鳥、蟬、猿,四種。
師:通過四種事物的什么來寫 。
生:通過響聲。
師:也就是通過聽覺來寫的。也就是說,有的泠泠作響,有的嚶嚶成韻,有的千轉不窮,有的百叫無絕。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非常喧鬧、非常嘈雜的景象。是吧?
生:是呀。
師:大家再仔細品一品。這是一種嘈雜的氣氛嗎?
生:嘈雜的聲音讓人討厭,而這里明顯是讓人喜歡 。
師:對。你看,猿,本來是一種叫聲凄厲的動物,俗話說:“猿鳴三聲淚沾裳”,可是在這里,我們卻覺得是一種美妙的聲音。
師:這里表面上喧鬧、嘈雜,實際上,卻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諧的聲音,沒有社會上、官場里、商場里,那種人聲鼎沸。這種嘈雜,是一種天籟之聲,是上天構造大自然,讓所有這些動物發出的真實的聲響,是非常潔凈的聲音,它們發出聲音,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馬之聲,也不是爭權奪利之聲,更不是風嘯嘯、馬悲鳴,刀槍劍戟沖撞的廝殺之聲!
師:這里的聲音,都是安靜的,“潔凈”的。所以這是以鬧來寫靜,或者是,以表面的繁雜來寫單純。
師:這里,作者是懷著一種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贊美之情來寫的。這樣,寫到這里,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
師、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師:鳶,一種兇猛的鳥。戾,到達的意思。飛得非常高的鳶,比喻為了功名利祿而極力攀高的人,他們看到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熱衷功名利祿的心。經綸,就是籌劃,治理。籌劃世俗事物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這是作者的感慨。
師: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學家,博學多才,對史學有研究。他也曾經做過閑散的朝官。他曾經撰寫《齊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書免官的懲處。正因為有這樣的遭遇和經歷,面對這樣的美景,作者自然產生對大自然的留戀、向往之情。可是,這里“望峰息心”、“窺谷忘反”說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業的人,那些在官司場乃至商場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們如果見到這樣的美景,一定會放棄自我的事業,迷途知返,陶醉在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慮考慮,這是寫人呢,還是寫山水呀?
生:是寫山水之美。
師: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生:反襯。
師:對,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異、獨絕。
師:我們再接著往下背。
師、生:“橫河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師:請一位同學解釋一下。
生: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在白天也如同是黃昏一樣;稀疏的樹枝交錯著,時而能夠見到太陽。
(一生舉手,有問題要問 。老師示意他發言)
生:我覺得,文章寫到前面兩句,應該結尾了,可是后面為什么還要接著寫景?接著下去 ,我覺得有點不倫不類。
(學生中有笑聲)
師:大家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嗎?
生:我覺得有道理。
師:你說說。
生:文章到“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就是文末點題了,而再寫下去,好像又是一個開頭,那樣結尾不如就“窺谷忘反”那里結束好。
師:大家都是文章專家。我跟大家的感覺也是一樣的。實際上,也有不少大人,讀了這篇文章后,覺得最后兩句刪掉才好。理由跟你們的差不多。
大家再仔細品讀一下全文,帶著感覺去讀,考慮考慮作者留下這兩句的原因是什么?
師:想想,作者乘著船,在剛剛發出那番感慨后,船繼續前進,江面上又出現了一種景觀:兩岸高大繁茂的樹木,把整個江面遮蔽了,好像一個大帳篷,船就在這種籠罩中慢慢前進、慢慢游弋,一會又到了江面稍寬的地段,“橫柯”變成了“疏條”。
生:哦,船一直是在前進的。
師:用陸游的話來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可以由此再進一步想像 ,再接下去,還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讓人愈想愈覺得有吸引力,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下面,我們一起把全文再背誦一遍。
師:宋朝的蘇軾曾經評價唐朝的王維,說他的詩“詩中有畫”。咱們今天讀吳均的駢文書信,有什么感覺?
生:也是“詩中有畫”。
師:這就有名的“吳均體”,短小精悍,詩中有畫。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掌握積累一些常記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2、理解文意,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
2、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鑒賞水平。
3、再現寫景畫面,感受富春江獨特的自然美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在準確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
2、品味文章描寫山水的巧妙手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反”的內涵,理解作者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各位同學,語文學習猶如快樂的旅行,她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快樂和幸福,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知識和感悟。今天,就讓我們背起智慧的行囊,繼續我們的快樂之旅。我們的目的地是哪里呢?
你看那江水碧波蕩漾,兩岸高山危聳……這就是古往今來令無數文人墨客心馳神往、為之傾倒的美麗的富春江!今天,我們就到這美麗的富春江來游山玩水!
2、在正式開始這趟快樂之旅之前,我先給大家找了一個導游——吳均。下面就讓我們緊跟著他的腳步走進文章《與朱元思書》,去領略富春江美麗的山水風光。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1、 從吳均的一首小詩《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入手,簡介作者及風格。
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他出身貧寒,為人性格耿直,好學,有俊才。他的詩文“清拔有大氣”,曾得到當時文壇領袖沈約的稱賞。當時有的人效仿他這種文章,稱“吳均體”。吳均著有《后漢書注》、《齊春秋》、《廟記》等書,后來都失傳了。
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本文是吳均寫給朋友朱元思述說行旅所見的信,描寫的是富春江雄奇秀麗的景色。富春江是浙江境內全國聞名的勝景之一,今天讓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去飽覽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
2、文體簡介:
駢文:起源于兩漢辭賦,到南北朝時繁榮起來
特點:1、在句法上,講究對偶
2、句的字數也漸漸趨向于駢四儷六
3、在聲律上,要求平仄相配。
駢文注重形式美,當然并不等于形式主義。但是形式主義作家特別喜歡駢文,但也有一些內容比較充實深刻,具有獨創風格。
本文雖名“書”,實際上全篇皆為寫景抒情的文字。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仔細聽課文,在書上記下讀音、句讀。
縹碧 急湍 軒邈 泠泠 行旅 桐廬 悠然 領略 遁 世 見日 經綸 亟思 鳶飛戾天 窺谷忘反
1、讀準課文
(1)、對于這樣出色的寫景美文,需要我們好好品讀吟誦,就讓我們一起來邊欣賞美景邊聆聽朗讀示范,同學們仔細聽,認真品味。(播放朗讀錄音,)
(2)、面對如許美文,不親自品讀品讀,豈不遺憾?還是讓同學們也來享受享受吧!一起來讀一遍,讀時一定要注意重音、節奏、語速、情感等方面的處理。
2、讀懂課文
聽著你們動聽的朗讀,享受著如此優美的文章,老師都有點陶醉了,但還是別忙,學習古文不僅要求會讀文章,還要能讀懂文章。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疏通文意。
要求:結合課下注釋,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如有困難詞句,可隨時提出來。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 1、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 祖國 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審美情趣:
2、 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特別地培養對語文文字的感悟能力掌握一些初步的學習方法
3、 側重在朗讀中感悟,讀出情感,還要求表現出作品的音樂美
重點難點
1、 強調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領會內容深入體悟詞語的表現力6為重點
2、 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與聯想 來感受語文的 力,能在獨立閱讀的過程中有所發現骨所收獲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用具 投影儀
1、 導入
我國有優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還有壯麗山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詩篇,多少畫卷,多少膾炙人口的美麗傳說――吳均的《朱元思書》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讓我們一同去欣賞吧
二、讀
1、 師范讀,學生聽讀,自讀注音
2、 生自讀,點人讀,齊讀。
3、 四人一組,結合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4、 師生互動: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解答解決
三、析
1、 指名一學生朗讀課文,其它學生思考:文 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征?(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 全文是如何圍繞這兩句來寫的?從文中找出句子說明。
3、 邊讀、邊找、邊背、邊完成板書
清(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異水 急 (激湍甚箭、急浪若奔)
山色之奇
奇山 山音之奇
4、 學生總結寫景方法:抓景物特征
5、 出示幅圖畫,讓學生用課文的句子概括
6、 聯想:在學過的課文中找一找與課文的句子一樣的詩文
四:結
1、 學生總結學習文言文方法
2、 積累文言實詞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10
一、課文分析
這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也許并不是信的全文,因為我們并不能十分清楚地知道作者給友人寫這樣一封信的目的。但我們仍然可以把這篇文章當作一篇優美的寫景小品文來欣賞。 我們先整體感知一下課文的內容。作者描寫了從富陽至桐廬一百多里富春江沿岸的奇山異水,在對山水景物描寫中表達了熱愛美好自然,淡泊名利、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文章第一段總寫作者所見景色特點。設置了觀賞景色的大的背景和大的環境——“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交代了觀賞的角度和方式——“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點明了觀賞的地點和范圍——“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概括了觀賞到的景物的總體特點——“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三段則分別從“水”、“山”兩個方面對作者所欣賞到的景物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描寫,這一部分是分說。 第二段作者描寫富春江的異水,突出了兩個特點:清、急。作者先對江水進行了正面描寫,直截了當地說“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接著作者通過側面描寫水中的“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再次突出水清的特點。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結合得十分出色。為了突出江水的湍急,作者使用了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借助了離弦的箭、飛奔的駿馬這兩個形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讓讀者在想象中完成對江水湍急的認識。 第三段作者描寫了富春江兩岸的奇山,仍然采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式。首先直接描寫了山的態勢——“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突出山高峻的特點。接下來作者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分別描寫了山中的動物和植物。聽覺角度——“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突出了山中富有朝氣、各種聲響和諧悅耳;視覺角度——“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突出山林的清幽靜謐的特點。作者還通過游人的感受側面烘托了兩岸高山寧靜清幽、讓人流連忘返的美景——“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句話還含蓄的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態度:淡泊名利,避世退隱。 可以說,作者對景物的描寫與感受表現了自我的人生志趣,運用了借景抒情的寫法。他描摹景物不求全面,而只突出一兩點,這樣可以更合理地分配筆力,也更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也值得借鑒。 學習文言文不僅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更應落實和積累文言詞語等最基礎的知識與能力。 這一課的古漢語語言現象比較多,也比較典型,我們可以分類整理。
(一)詞類活用現象:猛浪若奔(飛奔的馬,形容詞活用作名詞),互相軒邈(向高處和遠處伸展,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二)通假現象:蟬則千轉不窮(通“囀”,婉轉發生),窺谷忘反(通“返”,返回);
(三)一詞多義: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獨一無二的,絕妙的),猿則百叫無絕(斷絕、消失)。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古漢語詞語,同學們都可以分類進行整理,這樣更加便于我們記憶。 背誦和默寫這篇課文的前提是要讀熟讀懂課文,再次把握好本文的寫作順序和思路。本文多使用四六句,而且大多是對偶句,根據這一特點,同學們還可以采用“填空法”背誦,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能力訓練檢測
(一)給下列加紅字注音
水皆縹碧 急湍甚箭 泠泠作響 千轉不窮 鳶飛戾天 經綸世務 (二)按原文字形填空
風煙( )凈 直視無( ) 急湍甚( ) 負勢( )上
互相軒( ) 嚶嚶成( ) ( )飛( )天 經綸( )
窺谷忘( ) 橫柯上( ) (三)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語句的意思。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四)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解釋下列句中加紅詞語意思。
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 嚶嚶成韻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加紅句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描寫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點? 3.第三段加紅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情緒? 附參考答案:
一、piǎo tuān línglíng zhuàn yuān lún
二、俱 礙 箭 競 邈 韻 鳶 戾 世務 反 蔽
三、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那些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幽靜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四、
1.飛奔的馬 和諧動聽的聲音
2.使用了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了水流湍急的特點。
3.淡泊名利、避世歸隱 編稿 李 志
審稿 李家聲
冬來了
初二(2) 牛梓光 秋天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地離去,冬天悄悄地走近了我們,一切的一切都發生著變化。 天空中的太陽依然耀眼,他發出無數縷金色的光芒照耀著這片土地。盡管如此,它也只能讓人們感到光亮,而感覺不到往日的那種溫暖。它就如同是被潑了一大盆涼水,不再那么猛烈地燃燒了。 街上的人們也已穿上了厚重的衣服,戴上了手套、帽子還有圍巾。走在路上,會有陣陣的風吹過臉頰,那風不是柔和溫暖的,而是寒冷刺骨的。它如同無數把鋒利的刀劃過人們的臉頰,有時會感到一點點的疼痛。那風好像能穿過一切的事物,人們厚重的衣服仍然抵擋不住它的前進,寒冷伴隨著風穿過衣服使我們原本靈活的身體僵硬。 寒冷的風使樹葉凋落。走在路上,腳下踩著那厚厚的落葉,落葉如同金色的地毯,踩在腳下還發出“吱吱”的聲音。此時的樹上只是掛著幾片孤零零的早已枯黃的樹葉。樹木既沒有了盛夏的繁茂,也沒有了秋天的美與春天的生機,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樹干。 冬天是一切沒有了生機,從凋落的樹葉到寧靜的天空,沒有了往日的茂盛與喧囂。但它卻能讓我品嘗一樣老北京的小吃——冰糖葫蘆。在閑暇時,買一串冰糖葫蘆,體會那冰冰涼涼、酸酸甜甜的味道,這美妙的味道也許只能在這寒冷的季節才能體會得到,其他任何時候的冰糖葫蘆都比不上冬天那冰涼的冰糖葫蘆。 太陽、寒冷刺骨的風、樹木還有那美味的小吃,無一不體現著冬天的到來。 當我們認真地體會生活,細致地觀察環境的變化,我們會發現冬來了! 2005年12月6日
[評語]
本文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從視覺、觸覺、聽覺和味覺等多角度描寫了由秋到冬的變化過程,寫到了太陽、風、落葉、冰糖葫蘆等景物,特點還比較鮮明,條理也比較清晰。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11
閱讀能力的考查,是語文“高考”的重要內容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與朱元思書》閱讀題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忘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問題】
14、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①猛浪若【奔】( )
②泠泠【作】響( )
③【經綸】世務者( )
④橫【柯】上蔽( )
15、下列加點詞意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天山共色——則色愈恭,禮愈至
B.一百許里——遂許先帝以驅馳
C.風煙俱凈——俱為一體
D.猿則百叫無絕——絕處逢生
16、翻譯下列句子。(6分)
①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②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17、對文章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作者描寫山水,從動與靜、聲與色、明與暗等多方面進行描繪,展現了一幅充滿旺盛生命活力的大自然的圖景;
B.文章寓情于景,字間行間流露出作者熱愛自然、鄙棄功名利祿、厭倦官場政務的思想情緒。
C.文章按總分總的結構安排,“分”的部分先寫山后寫水,詳寫水略寫山,但都圍繞“獨絕”二字展開;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對水進行動態描寫,形象生動地寫出水的激越壯觀之美。
【參考答案】
14、(4分,各1分)①(馬一般)飛奔;②發出;③籌劃,治理;④樹木的枝干
15、(2分)C;
16、(6分,每句各3分)①(我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任憑船兒東西往來。
②高山憑依著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17、(3分)C;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12
深圳市南山實驗學校 張建偉
學習任務
1.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意境,把握課文的主旨。
3.深入文章意境,涵詠體會,體會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獲得美的享受。
學習重點
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
學習方法
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時間
兩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騷人墨客吟詩作文,為今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桓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唐·韋莊)
三吳行盡于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宋·蘇東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導。(清·劉嗣綰)
可見,富春江早已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駢文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僅用114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旖麗風光,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可謂美不勝收。
二、讀文字,反復朗讀,疏通文義,溝通古今
1.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不解之處可提出疑問,共同商議解決。
2.反復朗讀,要讀出語氣和重音,特別強調要讀出層次。
3.做古今溝通的練習。(學生互相測試)
A.請查找工具書,找出和下列加點實詞意思相同的成語。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一應俱全 百廢俱興 面面俱到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荒謬絕倫 聰穎絕倫 絕代佳人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強不息 息事寧人 生命不息,戰斗不止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雖死猶生 過猶不及
B.給出譯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這時,駕舟順流飄蕩,可以隨意東飄西泊。──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枝葉盡力往高遠展伸。──負勢競上,互相軒藐。
4.再次熟讀課文,基本達到給出上句,能夠對出下句的程度,鼓勵在課堂上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在基本成誦的基礎上,感受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列出文章的結構圖。
2.深入探究,從審美的角度關照課文內容。(由教師給出探究的角度,適當提出一些探究的問題,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小組內部合作解決問題,焦點問題,全班共同探討,提倡有不同的見解。)
(一)結構美1027.tif
2.文章在結構上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提示:文章首段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和“奇山”兩方面,環繞“獨絕”二字展開生發和描摹,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3.寫景順序和詳略上有何特點?
提示;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寫景重點上,全文詳寫“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顯得詳略適宜,輕重有度。
(二)意境美
1.文章是如何抓住“異”和“奇”兩字來寫水和山的?
提示:第二段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江水之色,
“千丈”寫江水之深,“見底”寫江水之清,
“游魚”寫江水之凈。然后以比喻夸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
第三段寫“奇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仿佛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仿佛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迭嶂。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陰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
2.你從泉聲、鳥聲、蟬聲、猿聲中聽到了什么?
提示:聽到的是歡快的聲音,它們匯成了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詳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
(三)志趣莢
1.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我們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和志趣?(請先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我們可以從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更令人贊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四)語言美
1.本文是駢文,請找出文中出現的對偶句,并說說它們的妙處。
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讀來瑯瑯上口,節奏感極強。
二、拓展探究
1.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人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為適于人類生存的美好環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環境也能美化人即人類受教育和陶冶而變得更完美、更高尚;請結合這段話談談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的理解。
提示:這句話中雖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奮發有為,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但所蘊含的自然美的審美情趣,’教育意義是不容忽視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個人名利,四處奔走,苦心經營的人,面對“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的奇峰。聆聽“泠泠作響,嚶嚶成韻”的美聲,不禁心曠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祿之心。
2.:豐哉,富春江!”,富春江水的美在當代作家葉文玲的筆下有什么不同的特點?試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
烏篷搖夢到春江(節選)
葉文玲
當年,在青海戈壁灘竟日奔波時,被輝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經大發奇想:假如讓富春江瀉到這兒,那該多么好!
那時,我沒有到過富春江,卻千百次做過關于她的夢。郁達夫“屋住蘭江夢亦看”的詩文和葉淺予墨韻淋漓的畫卷,早把我對富春江的夢幻濡染得又濃丈甜,那綠沉沉的甜夢中,總是悠蕩著鄉思綿綿的烏篷船。
我終于圓了夢。回浙江僅兩年,兩次遂了與她相親的心愿。兩次都是旱路走,水路歸。這行程頗使人得其佳妙。,
當你迂回山間不勝引頸張目之苦時,突然一條銀條素帶在前方閃閃爍爍,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覺這碧波粼粼的一江水鮮活可愛;待盼到日程,蕩舟起漿開始真正的春江游時,這蕩漾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
我始想,富春江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從她與新安江、蘭江的匯合處下行,越見委婉婀娜;行過淹沒在水中的烏石灘,行至流急渦回的七里瀧,富春江裙裾一閃,又閃出個江中之江葫蘆灣。葫蘆灣清形畢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蘆,壁立灣畔的奇巖崛石,似乎觸手可及,掩映在老樹青藤中的村舍農居,更添無限情趣。
我還想,富春江的嬌,也在于它的色澤,那江水,活脫脫是天神地母揀盡翡翠綠玉鋪就的。烏篷船行在江上,望兩岸,只見千峰染翠,峰峰嶺嶺都濃濃淡淡的綠進去:立在船頭,看江山,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團團,俱是深深淺淺綠出來。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無與倫比的靜。電站的建成,益發使江水浪斂波平。它雖然還是千里澗水匯清流,但那匯和流,仿佛是在水底暗處悄悄進行的,
“臨流鼓棹,帆飛若馳”的光景已不復見,那或順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動畫一般悠悠來去。
奇山異水的富春江,鐘靈毓秀,風物獨絕,而七里瀧碑文薈萃的嚴子陵釣魚臺,尤能偏現它揚古啟今的魅力。
我又想,人們到這兒瞻仰、憑吊,大概不在乎已成百丈懸岸的釣臺當年是否真能垂釣,而是表達對嚴子陵不慕富貴不媚皇親的風骨的敬崇,對今之世風清新的呼喚吧。哦,釣臺不僅是一處風景點,更是歷史老人垂落在江邊的一只巨手……
豐哉,富春江!烏篷搖夢夢越甜,惟愿年年得相見。
[注]《烏篷搖夢到春江》原載1988年11月27日《人民日報》,個別文字有改動。
三、古文畫意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集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山水寫意,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下面就讓我們根據課文的意境,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拿起手中的畫筆或用電腦制作,創作一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大家共同愉悅欣賞。
推薦書目
《論駢文之所長》
《富春江名勝詩集》
《桐廬行》(柯巖)
《釣臺的春晝》(郁達夫)
《富春江今古散文選》
《歷代詩人詠富春》(蔣增福)
(《試教通訊》2003.4)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設計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大綱中有文言文背誦推薦篇目20篇。《與朱元思書》即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初中語文第四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單元提示中要求“熟讀并背誦課文,讀出一點語氣來”。《與朱元思書》是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的吳均寫給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選文層次清晰、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富春江自富陽到桐廬間的山光水色,描繪了祖國南方秀麗江山的奇異景象,使人讀后確有悠然神往之感。同時,文中也表現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從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駢文,文筆精美,自然流暢,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聲律和諧,具有一種音樂美。根據以上內容和要求,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感知理解課文內容;2、熟讀背誦全文;3、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背誦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為了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標導學法”。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中,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學的活動首先要確定好準確適度的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種成功的愉悅感。因此,在引入課題后,即出示教學目標,在其引導下,分步實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學生積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課時內力求達到背誦,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而誦讀能力的訓練又與其他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對課文內容理解得透徹,朗讀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讀才會有正確的語音、語速、音量;對課文的字詞句熟悉,朗讀時才會有準確的發音、停頓、重音。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讓學生在誦讀中熟悉、理解、品味、鑒賞、記憶、積累。多媒體的運用,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完成學習目標。在教學中,課題、作者、教學目標、讀文后字音詞義的檢測都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課文內容和結構,插入了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讀文思考、標劃,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圈點批注的學習習慣;為了解決重難點,選取了大量的圖片并進行了超級鏈接,使畫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以幫助學生記憶,這樣,運用圖片、文字、聲音等多種形式,從多個方面調動了學生的感官,使學生能夠投入到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多媒體的運用,可以替代或補充傳統的教學設備(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問題、板書或提示內容,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
三、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的設計
首先,由學過的寫景文引起學生的回憶,導入新課。明確指出本文又是一篇優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風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畫面,使學生產生了一種學習的期待。
第二步,初讀感知課文。本文是一篇自讀篇目,文下的注釋比較詳細,因此沒有必要對課文進行詳細的講解,先讓學生自由、大聲地讀課文,要求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結合文下的字、詞、句釋義理解課文,讀后對重點字音和詞義進行檢測,因為有了檢測,學生的自讀也有了著落。
第三步,誦讀課文。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指名試讀,在肯定學生收獲的前提下,教師指導并進行范讀,明確讀此類寫景抒情的文章語調一定要舒緩,注意每一小節間的停頓,在每種景物出現后留一個想象的空間。然后學生再讀課文并結合屏幕提示的問題思考、標劃。
第四步,討論交流問題答案,把握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邊回答,教師邊出示相關內容,文中寫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見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一系列的問題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決,文章的內容和結構也隨著清晰地展示了出來,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把握。這為學生背誦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五步,結合一幅幅優美的圖片,分散難點,引導學生分步記憶文章內容,如,在引導背誦第一節時,選擇了一幅山水畫面,一艘小船在水中游來游去,學生結合畫面,想象作者坐著小船飽覽“天下獨絕”的“奇山異水”。同時,引導學生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畫卷。然后,教師用優美的語言為學生描繪這一幅幅畫卷,學生對文中的語句相應地進行朗讀、記憶。
第六步,結合圖片的綜合展示,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進行齊背,達成目標。
第七步,在悅耳的音樂聲中,為學生展示美麗的風景圖片,幫助他們達到從感受美到創造美的完美境界,以達到激發學生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標。
本課時的設計,力求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讀、討論、交流,多媒體的輔助,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豐富學生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和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和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14
一、生齊讀課文引入:
師訂正讀音及節奏。
二、在此基礎上按下列步驟具體學習課文。
1、學習第1段。
(1)讀課文及注釋,明確各句意思,請一生翻譯本段。
教師范讀后講解:①風煙:指煙霧。②共色:同樣的顏色。③俱:都。④許:附于數詞之后,表約數,相當于“光景”“左右”。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⑥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
(2)分析各句:
第1句:寫天光山色--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寫出了天氣的晴好;
第2句:寫乘船江游的心境--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愜意而暢懷;
第3句:交待江游距離,總寫山水特點。
這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了從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思考:作者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異”在哪里?
學生只要能抓住重點,說出水之清澈(“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和山之峻峭(“爭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夠大致領悟這篇寫景美文的魅力了。
2、學習第2段。
這部分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之特點。
(1)翻譯本段。
①縹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 ③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本段承“異水”二字,從哪幾方面抓住并突出“清”和“急”的特點?
從水色(縹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魚細石)等方面作靜態描寫,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進行形象描繪,從動態寫出水之急;總之,這一段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江水之美。
3、學習第3段。
這部分以細膩的筆觸詳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并抒發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這里,作者既從側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1)朗讀本段,概括段意。本段寫奇山以及瀏覽感受。
(2)先找出寫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從哪些方面寫山之奇?
A.從山自身寫:
山之高:皆生寒樹--山高風大,樹受侵襲,冒出寒氣--以樹之寒襯托山之高;
山之勢:負勢竟上,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從山勢寫其奇;
以上從山本身寫起,把靜止的山賦予奮發向上的無窮生命力;
B.從山上的其它景物來寫山:
從動物--好鳥、蟬、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寫山無窮的生命力;
從人--熱衷功名和經綸世務者臨山的心境,襯山之雄奇、幽美;
從植物--橫柯上蔽、疏條交映,寫山哺育了萬物。
4、通讀全文,體會本文意境,概括寫作特色.
(1)突出特點,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方法--全文緊扣“奇山異水”這一特點,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本文寫作手法上采用了先總后分的手法。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接著,在進行具體描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外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以概括為一靜一動,而動靜變化的交替描寫,既可以使我們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態,也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接著寫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
(2)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3)句式整齊,節奏鮮明,音韻和諧,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討論:本文運用了一些對偶句,其作用是什么?
所謂對偶句,是指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意義上密切相聯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偶句的表達效果,從形式上看,具有音節整齊勻稱,節律感強的特點;從內容上看,若上下聯是相互補充的關系,就可以突出要表現的事物或事理,若上下聯是相反相成的關系,則可以通過對比來增強表達效果。根據以上思路可以看出:從視覺角度寫景的對偶句有:
①風煙俱凈,天山共色。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從聽覺角度寫景的對偶句有:④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⑤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它們的表達效果,共性的有: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個性的有:①②⑤三個對偶同其上下聯在內容上都是互補互襯,從而突出了各自事物的特點;③④兩個對偶句其上下聯在內容上都是相反相成,從而對比立意,相映成趣。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15
一、給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注音。
縹( )碧 軒邈( ) 泠( )
戾( )天 橫柯( )
二、解釋下列加粗的詞。
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 )
2.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 )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
4.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 )
5.猿則百叫無絕 ( )
6.經綸世務者 ( )
三、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與朱元思書
吳 鈞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文章總領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水時,作者抓住了水的______和_____的特點。
3.寫山奇,分別從____覺和____覺來寫景,這樣寫的好處是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欣賞了奇山秀水后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結構有何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 維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①。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②。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③。
北涉玄灞,清月映廓④。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⑤;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⑥。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逕,臨清流也⑦。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⑧;露濕青皋,麥隴朝雊⑨。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⑩?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11)?然是中有深趣矣(12)!無忽。
因馱黃蘗人往,不一(13)。山中人王維白。
《四部備要》《王右丞集箋注》卷十八
【注釋】
①臘月下:當臘月(農歷十二月)之末。景氣:景物氣候。故山:舊居之山;舊游之山。作者在終南山陲置有輞川別墅(故址在今陜西藍田縣南);以前作者曾和裴迪一起在輞川山莊“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過:拜訪。②溫經:溫習經書。猥:鄙*之意。謙詞。③輒便:就。憩(q@):休息。感配寺:寺名,故址在今陜西藍田縣。④玄:幽深。灞:灞河。源出藍田縣東秦嶺北麓,流入渭河。⑤輞水:即輞川,又稱輞谷水,在藍田縣南,向北流入灞河。淪漣:波紋。⑥村墟:村落。舂:搗米。疏鐘:稀疏的鐘聲。⑦仄逕:狹窄的小路。⑧蔓發:滋發。可望:可以觀賞。鰷(ti2o):白鰷魚。矯:舉。⑨皋:澤邊地。朝(zh1o):早晨。雊g^u:雉鳴。⑩斯:這。指春景。倘:或許。(11)天機:天性。清妙:清遠妙悟。(12)是中:這中間。(13)“因馱”句:趁藥農馱黃蘗進城的方便捎信前往。因:趁。黃蘗(b^):通作“黃檗”“黃柏”。一種蕓香料落葉喬木,樹皮可入藥。不一:不一一細說。
1.此信描寫了山中幽美的景物,以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襯出夜之靜謐。
2.此文中作者想表達的感情是什么?
3.請用橫線在文中劃出作者的想象之筆。
參考答案
一、pi3o xu1n mi3o l0ng l@ k5 二、1.隨著 2.獨一無二 3.好像 4.軒:高 邈:遠 都作動詞用 5.不停止 6.籌劃,治理
三、1.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清 急 3.視 聽 多層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兩岸群山之美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5.先總后分
四、1.月光、燈火、犬聲、春聲 2.懷念友人之情。 3.“當待春中……麥隴朝雊”。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1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和培養學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過品味語言、描繪畫面,體會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態度、價值觀:領略自然美景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和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學習本文任何從“奇山”和“異水”兩方面去描寫景物的方法。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設計(1):同學們,我們在大自然中欣賞了生機勃勃的春,領略了火熱坦誠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與豐碩,也品味了冬的嚴肅與溫柔。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現代的四季,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現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學們,你想換換口味,欣賞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風光嗎?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古代的浙江,來欣賞富春江的美景吧!
設計(2):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歷代文人墨士為這歌唱。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為我們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詩文,《與朱元思書》就是其中一篇。讓我們一起走進那風光旖旎的富春江。
設計(3):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自然融為一體是文人學士的共同追求。他們用心靈觀察體會自然萬物之美,賦予山水靈性、情感以至生命。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為我們留下了獨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讓我們悉心體味,盡情觀賞。
(二)課文簡介
也許同學們會問:這么優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誰人之手?又是怎么寫成的呢?那么,誰能告訴大家?(檢查預習效果)
《與朱元思書》的作者是吳均,他是南朝梁文學家,其作品多以描寫山川景物見長,風格清秀挺拔、語言流暢自然。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節選。
(三)進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學習:先由教師范讀一遍課文,再由學生指讀,不理解、不認識的字詞句做好標記,集中提出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先由學生集體解決,再由教師對學生無法解答的問題做仔細的解釋和引導。
第一段學生可能不懂的字詞:
風煙:指煙霧。
共色:同樣的顏色。
俱:都。
許:附于數詞之后,表約數,相當于“光景”或“左右”。
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
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
了主語。
第二段學生可能不懂的字詞:
縹碧:青白色;縹,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學生可能不懂的字詞:
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
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
軒邈(xuānmiǎo):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聲的清越。
相鳴:互相和鳴。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經倫(lún):籌劃、治理。
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
橫柯(ké)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上,在上,名詞作狀語
猶: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見:同“現”,顯現,顯露。
2、朗讀成誦 ,理清課文思路。
目的是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鞏固字詞知識和對全文的理解。教師在此過
程中指導朗讀,可進行分組讀、接力讀、競賽讀等形式。朗讀成誦后,討論文章的行
文思路。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第一段:山水總印象: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
第二段:異水: 千丈見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樹(樹之奇) 負勢軒邈(山之勢)
泉鳥蟬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橫柯疏條(林之密)
3、描繪富春江:面對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畫家,讓這美景成為眼前的永恒?
要求:從文中選擇描寫景物的語句,畫成風景畫,看誰畫得最能表現相應的語句。
(四)作業:背誦課文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17
一、導入 新課
以李白詩《朝發白帝城》導入 。
這首詩寫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們欣賞一下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看著富春江水是怎樣的流速,周圍的山又是怎樣的?
二、介紹作者和背景
1.作者簡介。
吳均,字叔庠(xiáng)吳興教鄣(今浙江省安吉縣)人,南北朝時梁代的文學家。他的詩文多描寫山水景物,風格清新,在當時文壇上產生過較大影響,人們把他的寫作風格稱為“吳均體”。
2.背景。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現在看到的已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本文見于《藝術類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的秀美風光,歷來被人們當做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閱讀欣賞。“與”:給,“書”:信。
三、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配樂)
2.學生朗讀、誦讀課文。
3.學習課文中重點詞語。
韻、柯、飄蕩、縹碧、負勢、軒邈、泠泠、相鳴、戾天、息心、經綸、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4.結合注釋,請學生口譯全文。
譯文略。
四、閱讀分析
1.欣賞學習第1段。
全班同學齊讀第1段,然后讓同學歸納這段段意:總寫富陽到桐廬間的山水之美。
特點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登舟縱目的總體感受是:“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應掌握哪些重點詞。
俱凈:都清散盡凈。
風煙:指煙霧。
共色:同樣的顏色。
從流飄蕩:(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
獨絕:獨一無二。
2.學習體會第2段。
(1)教師提問:本段寫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點?(組織學生討論)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話體現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3)哪句話體現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勵同學們大膽想像,通過而讀,把課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同學們都動手畫,把畫得最好的選出來,當場表揚,并用電腦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賞。)
第2沒寫了水的異,那么山的奇又表現在哪里呢?我們學習第3段,看這一段是通過什么手法表現的?
大家齊聲誦讀,然后男同學讀一遍,女同學讀一遍,看誰讀得最好?
這一段通過什么筆法把山寫得充滿活力呢?調動了什么感覺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賦予靜靜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變得座座生龍活虎。“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的山相互爭高比遠,直上云霄,充滿積極向上的活力。這是對山的遠觀,而走進群山,那里的美景則是:泉石沖激著石頭,發出清脆的響聲,美麗的鳥兒交相鳴叫,婉轉動聽而且韻味十足;再加上蟬聲此起彼伏,猿聲百叫不絕,這里簡直成了音樂的海洋。
調動的感覺器官是:視覺、聽覺。
面對如此勝景,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呢?
答:作者認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祿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會熄滅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處理軍政要務的官員,見此奇山異水也會流連忘返。這既鮮明地表現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幽靜安閑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對富春江的奇山異水的傾慕贊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寫景上來,主要突出此處山高林密,草木蔥蘢茂盛。
3.本文的層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總后分。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接著,在進行具體描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
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外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以概括為一靜一動,而動靜變化的交替描寫,既可以使我們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態,也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接著寫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
4.你覺得生動地描寫表現在哪里?(論討后回答)
本文描寫十分出色,關鍵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選用了形象的語言:“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僅八個字就描寫了風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塵不染、一視萬里的富春江環境。以“凈”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這樣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該何等舒暢!
寫異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出江水的明凈澄澈。寫奇山:“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五成峰。”這里寫出了山“色”青蔥,寫出了山“勢”高聳,更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
5.本文的語言特色怎樣?
本文就是用驕體寫成的。大多是詞句整齊對偶的文體。
通過誦讀,發揮自己的想像,畫一幅畫,突出“奇山”的特點。選優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請學生歸納本文中心。
本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自富陽到桐廬一段的富春江風光。作者從“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描寫秀麗的山川景物,描繪得生動逼真,使人讀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間。
五、總結擴展
本節課從層次結構、語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陽至桐廬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總分的寫作手法及形象描繪,以及驕文等寫法。
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請做以下練習。 (按要求摘錄語句,略)
六、布置作業
1.本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景的?(先總后分)
2.本文兼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景,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
提示:本文通過視覺寫出了山“勢”高聳(“軒邈”、“成峰”);也寫出了山“色”青蔥。
這就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然后通過聽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這些都展現了大自然的和諧美。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寫景,給人以大自然和諧天成的感覺,賦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3.作者用“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寫山,參照你乘船或坐車時觀景的體驗,說說這樣寫好在哪里。
提示:這樣寫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山”寫活了,顯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1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和培養學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過品味語言、描繪畫面,體會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態度、價值觀:領略自然美景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和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學習本文任何從“奇山”和“異水”兩方面去描寫景物的方法。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設計(1):同學們,我們在大自然中欣賞了生機勃勃的春,領略了火熱坦誠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與豐碩,也品味了冬的嚴肅與溫柔。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現代的四季,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現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學們,你想換換口味,欣賞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風光嗎?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古代的浙江,來欣賞富春江的美景吧!
設計(2):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歷代文人墨士為這歌唱。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為我們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詩文,《與朱元思書》就是其中一篇。讓我們一起走進那風光旖旎的富春江。
設計(3):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自然融為一體是文人學士的共同追求。他們用心靈觀察體會自然萬物之美,賦予山水靈性、情感以至生命。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為我們留下了獨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讓我們悉心體味,盡情觀賞。
(二)課文簡介
也許同學們會問:這么優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誰人之手?又是怎么寫成的呢?那么,誰能告訴大家?(檢查預習效果)
《與朱元思書》的作者是吳均,他是南朝梁文學家,其作品多以描寫山川景物見長,風格清秀挺拔、語言流暢自然。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節選。
(三)進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學習:先由教師范讀一遍課文,再由學生指讀,不理解、不認識的字詞句做好標記,集中提出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先由學生集體解決,再由教師對學生無法解答的問題做仔細的解釋和引導。
第一段學生可能不懂的字詞:
風煙:指煙霧。
共色:同樣的顏色。
俱:都。
許:附于數詞之后,表約數,相當于“光景”或“左右”。
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
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
了主語。
第二段學生可能不懂的字詞:
縹碧:青白色;縹,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學生可能不懂的字詞:
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
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
軒邈(xuānmiǎo):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聲的清越。
相鳴:互相和鳴。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經倫(lún):籌劃、治理。
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
橫柯(ké)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上,在上,名詞作狀語
猶: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見:同“現”,顯現,顯露。
2、朗讀成誦 ,理清課文思路。
目的是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鞏固字詞知識和對全文的理解。教師在此過
程中指導朗讀,可進行分組讀、接力讀、競賽讀等形式。朗讀成誦后,討論文章的行
文思路。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第一段:山水總印象: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
第二段:異水: 千丈見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樹(樹之奇) 負勢軒邈(山之勢)
泉鳥蟬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橫柯疏條(林之密)
3、描繪富春江:面對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畫家,讓這美景成為眼前的永恒?
要求:從文中選擇描寫景物的語句,畫成風景畫,看誰畫得最能表現相應的語句。
(四)作業:背誦課文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19
《與朱元思書》教案
教學方法:
移情移景賞讀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
1、讀出本文生動形象、優美傳神而富于意蘊的特點。
2、調動豐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們要有仁智之人的修養,就要會醉于山水。好,就讓我們跟隨散文家吳均,讓他帶我們到富春江那奇山異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教學新課
(一)讀文解義
1、對于這樣出色的寫景美文,需要我們好好品讀吟誦,就讓老師打先鋒,先示范讀一遍,同學們仔細聽,認真品味。(老師示范讀,配樂《高山流水》)
面對如許美文,不親自品讀品讀,豈不遺憾?還是讓同學們也來享受享受吧!一起來讀一遍,讀時一定要以“樂山水”之心去讀,節奏要隨情景而易。要讀其文,感其美,匯其情。
2、聽著你們動聽的朗讀,享受著如此優美的文章,老師都有點陶醉了,但還是別忙,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疏通文意,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如有困難詞句,可隨時提出來,老師愿和你一起分享。
(學生分組活動)
有什么問題嗎?請提出來。下面我想請三個同學來翻譯一下,一人一段,請大家來做裁判,看誰翻譯得最好,如有錯誤,請指正。
老師在屏幕上打出了課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詞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讓我們就帶著這一份美感再次品讀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讀 ,感受到 。”或“ 字詞甚妙,寫出了 。”的模式交流對美文的感受。
(三)體情品意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間的感情是怎樣的呢?思考半分鐘后,開通我們的“自由論壇”。
(學生討論)
整理學生發言得:本文抒寫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發了作者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你是從文中哪一句話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隱逸、鄙視世俗官場的思想感情的?(學生可結合“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自由探討在當時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會,避世退隱的積極性及消極性。)
(四)拓展延伸
同學們,《與朱元思書》描山繪水精妙無比,讓我們流連忘返,其實在我們古代詩詞里有許多描寫山水的名句,你能寫出幾句來嗎?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山隨平野盡,江如大荒流。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五)小結本文
學習了這篇課文,同學們一定有不少收獲,你能總結這節課你們都收獲了哪些?
學生甲:學了這篇課文,我欣賞到了富春江奇麗的自然風光,增添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我想長大了我想當個導游,去周游名山大川。
學生乙:學習了這篇課文,寫景散文的秘訣就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點,情景交融。
學生丙:學習了本文,我懂得了寫景要講究層次,就像本文一樣先總后分,先近后遠。此外,寫景還要從多角度觀察,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官,這樣才能寫的全面細膩。
學生丁:學習了本文,我明白了好文章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有優美的語言,恰當的修辭手法,只有這樣,文章才能感人。
同學們說得真好!讀《與朱元思書》,猶如賞一幅山水寫意的圖畫,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 讀《與朱元思書》,如同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使用辭藻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
風煙散盡,天山共青水一色。
獨立舟頭,風行山影水際洌。
游魚戲石,奇峰寒樹聳云闕。
鳥和泉鳴,猿啼蟬鳴聲久絕。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情切切。
(六)課后作業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動靜結合的藝術手法,調動自己的多種感官仔細觀察身邊的山水景觀,試寫一篇山水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