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同步練習
[課標點擊]1.知識與能力:能正確讀寫,解釋文中生字詞。2.過程與方法:(1)了解說明的內容,理清說明的順序,掌握文中說明的方法;(2)體會簡練、縝密、生動的語言。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難點剖析]1.“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從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得出恐龍曾遍布世界這一結論也許并不困難,二者之間的聯系也容易讓人理解,但是,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與地質學說有什么關系,一般讀者很難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是在科學家的眼里,它們卻有內在的關聯。課文就是從南極的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論證“板塊構造”理論,恐龍化石成了支持“板塊構造”的有力證據。作者在文章開頭的這兩句議論,并非浮泛之論,而是有其確鑿的根據。實際上,第二篇短文也用另一個科學探究的事實進一步論證了這一道理。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能僅僅局限于知識的獲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善于聯系,在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事物中尋找內在聯系,這是思維創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發現的必要前提。在我們平時的學習中、生活中,只要我們留心,也常常會領悟到這一道理;如果具備了這樣的思維品質,我們也會在別人不經意的地方有獨到的發現。2.“如果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系起來,這比僅考慮恐龍來說要重要得多。”這一句話在文中不僅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維方法,其思維觸角已經伸向另一領域。正是把恐龍化石與南極大陸聯系起來的思考,才使作者進一步追問:“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接著作者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明了“恐龍實際上并不適應寒冷的氣候”,這樣又把本來的疑團推進了一步: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行文至此,才對本文所要闡明的中心議題正面作答。由此可見,思維方式和提問方式常常是解決問題的先導。這對我們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都應有所啟迪。[發散訓練]1.給加點的字注音。褶皺( ) 潮汐( ) 遺骸( ) 臀( )劫難( ) 隕石( ) 追溯( ) 馱( )2.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流逝:天衣無縫:劫難:追溯::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說明方法。(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羅斯島發現了一些化石骨骼。( )(2)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 )(3)如果在850℃的溫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它將變為普通沙子。( )